一種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設置于公轉軌道體上的地球體,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其地球體共四個,分別位于公轉軌道體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處。或者,地球體為一個,其轉動連接于公轉軌道體上。地球體的赤道處通過連接線與太陽體連接,太陽體位于經過公轉軌道體中心點的垂直線上。連接線連接在地球體的東經165°處,太陽體懸吊在公轉軌道體的下方。本發明專利技術利用連接線連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日的地球體及太陽體,模擬出地球與太陽在太空中的姿態,顯示出太陽直射到地球東徑165°,北京時間9點正的地球四季模型,是世界上天文學研究和敎育的必備器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
技術介紹
中國幾千年來天文學都使用太陽年(回歸年)編寫日歷,目的是為農業生產提供播種收割的時間依據,中國歷次修改日歷是為了給農業生產提供播種收割的時間依據更加準確,中國天文學編寫的日歷即“通書老皇歷”,是古代天文學家長期測量太陽影子的勞動成果,是中華民族寶貴天文學遺產。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只重視實際觀察,忽視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沒有太陽年地球上太陽影子的回歸圖,未能完善天文學的全部科學知識,前人未完成的遺愿必須 要后人來承擔。日心說是李善蘭1867年在南京出版《談天》一書引入中國的,日心說提出的是恒星年,天文學教科書明確指出,恒星年不可作歷法使用,也就是恒星年沒有日歷和鐘表的,但是日心說有一張兩分兩至圖,使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太陽年日歷的日子。現在世界天文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年,太陽年(回歸年)有日歷、有時間、但沒有模型,恒星年沒有日歷、沒有時間,但有兩分兩至圖模型,造成世界天文學停滯不前的局面,必需按太陽年的日歷時間規律,創造出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便于理解、適用于天文學研究和教育的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設置于公轉軌道體上的地球體,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其結構特征是所述地球體共四個,分別位于公轉軌道體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處。所述地球體的赤道處通過連接線與太陽體連接,太陽體位于經過公轉軌道體中心點的垂直線上。所述連接線連接在地球體的東經165°處,太陽體懸吊在公轉軌道體的下方。所述公轉軌道體為設有開口的橢圓形螺桿,開口隱藏于其中一地球體內,地球體的南北極與公轉軌道體螺紋連接。所述螺桿的圈數為365圈又87. 192°。所述公轉軌道體相對于水平面傾斜設置,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與水平面的夾角a為 23° 26'。所述模型通過連接在地球體上的連接線懸吊在吊鉤上。一種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設置于公轉軌道體上的地球體,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其結構特征是所述地球體為一個以上,其轉動連接于公轉軌道體上。所述公轉軌道體為首尾相接的橢圓形螺桿,地球體的南北極與公轉軌道體螺紋連接。太陽和地球都是懸浮在太空中,地球每24小時太陽兩次直射到地球同一條經線上,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必須要太陽直射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日的地球體都在同一條經線上。本專利技術利用連接線連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日的地球體及太陽體,模擬出地球與太陽在太空中的姿態,顯示出太陽直射到地球東徑165°,北京時間9點正的地球四季模型,是世界上天文學研究和敎育的必備器材。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的立體圖。 圖2為一實施例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的主視圖。圖3為一實施例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的原理圖。圖4為太陽星系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第一實施例參見圖I-圖3,本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1,設置于公轉軌道體I上的地球體2,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I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3,地球體2共四個,分別位于公轉軌道體I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處。地球體2的赤道處通過連接線5與太陽體3連接,太陽體3位于經過公轉軌道體I中心點的垂直線上。連接線5連接在地球體2的東經165°處,這些連接線5與水平面P成66° 34'的夾角,太陽體3懸吊在公轉軌道體I的下方。公轉軌道體I為設有開口 11的橢圓形螺桿,開口 11隱藏于其中一地球體2內,SP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日的地球體2內均可,地球體2的南北極與公轉軌道體I螺紋連接。螺桿的圈數為365圈又87. 192°。公轉軌道體I相對于水平面P傾斜設置,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與水平面的夾角a為23° 26'。太陽就直射在四個地球東經165°處,這是由于地球公轉軌道平面作23° 26'的傾斜,而不是地球自轉軸作了 23° 26'的傾斜。本模型通過連接在地球體2(四個)上的連接線5懸吊在吊鉤4上,具體為地球體2的東經32°的赤道處,這些連接線5同樣與水平面P成66° 34'的夾角,吊鉤4可把整個模型吊起,更適合用于天文學研究和敎育,也便于理解。具體地,在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日的地球體2的上下方引出連接線5 (可采用細線等)連接太陽體3和吊鉤4。即,在春分日的地球體2的赤道東經32°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模型(與吊鉤4連接)用,其赤道東經165°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太陽體3用;在夏至日的地球體2的赤道東經32°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模型(與吊鉤4連接)用,其赤道東經165°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太陽體3用;在秋分日的地球體2的赤道東經32°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模型(與吊鉤4連接)用,其赤道東經165°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太陽體3用;在冬至日的地球體2的赤道東經32°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模型(與吊鉤4連接)用,其赤道東經165°處通過鉆孔引細線作懸吊太陽體3用。另外,若吊鉤4的形狀同為圓球狀,則本模型還可以上下倒轉使用(地球體2與公轉軌道體I之間轉動連接),通用性高。參見圖3,地球歪著身體是不能自轉公轉同步前進的,地球體2的南北極位于公轉軌道體I上,模擬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相切,且地球繞自轉軸按G方向自轉,同時,模擬出地球按F方向(即南極在前北極在后的逆時針方向)運行。第二實施例本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設置于公轉軌道體上的地球體,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地球體為一個,其轉動連接于公轉軌道體上。公轉 軌道體為首尾相接的橢圓形螺桿,地球體的南北極與公轉軌道體螺紋連接。該公轉軌道體,模擬出地球的公轉軌道,該地球體模擬出地球,地球體每自轉一周就向公轉軌道體旋進一圈螺紋,模擬出地球公轉一天的距離。地球體每自轉一周都是完整的360°,當地球體在這公轉軌道體(橢園形螺桿)公轉完成365圈又87. 19,2°,模擬出一太陽年。按現在的歷法平年365天,四年設一閏年366天,該公轉軌道體的圈數為365圈又87. 192°,每128年減少一天,使之更精確。通過本模型可知,地球像螺母一樣在一條橢園形螺桿上周而復始地自轉及公轉,從而形成地球上日復日、年復年、首尾相接的時間流逝和歷史。上述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的設計依據如下太陽年的時間是按地球自轉360°為I日,把地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是地球經度15度,地球自轉I度為4分鐘。太陽年早已把一年的時間分成365. 2422日,每日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每日24小時正就是下一日0時0分0秒,每一年12月31日24小時正就是下一年第一日0時0分0秒,這是時間永不間斷的連續不斷的歷法系統,每日24小時正是下一日0時0分0秒,在地球上就是同一條經線,創造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必需要太陽直射在所有地球儀同一條經線,模型可設365個地球儀,同樣,太陽也要直射在365個地球儀同一條經線,每一個地球儀就是太陽年的一日太陽的角度。要滿足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的設計條件,必須有所創新思維,太陽與地球在一個平面,全世界天文學家用了幾百年都不能在一個平面上設365個地球儀,太陽可以直射在3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年地球四季模型,包括一公轉軌道體(1),設置于公轉軌道體(1)上的地球體(2),和設置在公轉軌道體(1)所在平面以外的太陽體(3),其特征是所述地球體(2)共四個,分別位于公轉軌道體(1)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云開,
申請(專利權)人:廖云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