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軟性電路板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插設于該絕緣本體內的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和第二導電端子以及樞設于該絕緣本體上的一壓蓋;該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部及從該基部兩側分別向后延伸的兩彈性臂,該壓蓋容設于該絕緣本體的該基部與兩彈性臂結合圍成的一容置區內,可在一開啟位置與一閉合位置之間轉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具有一上臂、一下臂及連接該上臂與該下臂的一連接臂,該上臂具有一接觸部及一作動部;該上臂與下臂呈平行設置,連接臂包括一個豎直部和傾斜部,豎直部自下臂向上延伸并與傾斜部連接,傾斜部與下臂成一夾角。同時,通過對排線槽的改良,排線槽內設置了臺階,使排線槽成為階梯狀,使得在插置軟性電路板時更順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關于ー種軟性電路板連接器。
技術介紹
軟性電路板(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由于具有散熱性能好、可自由彎曲、重量輕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數碼相機、PDA和手機等電子產品上。軟性電路板通過軟性電路板連接器來實現與電子產品內相應組件之間的電性連接。如圖7所述,現有的軟性電路板連接器通常包括ー絕緣本體、插置于該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以及可旋轉地樞設于該絕緣本體上的一壓蓋。使用吋,將壓蓋向上掀起,使其旋轉到開啟位置,即可使軟性電路板通過絕緣本體正面所設的ー開ロ插入絕緣本體內 部。軟性電路板插置定位后,向下蓋合該壓蓋,使其旋轉到閉合位置,即可夾持軟性電路板在該連接器內部,使該軟性電路板與導電端子之間實現電性連接。然而,這種連接器的端子的設計存在插拔次數過少,以至于影響連接器正常使用的缺陷。如圖8所示,現有的端子的上臂和下臂非平行設置,呈漸近狀。經壓蓋多次開啟或閉合插置軟性電路板后,會導致端子回彈差從而影響軟性電路板與連接器連接的有效性。再如圖9所示,現有的同類連接器中,其排線槽也多為矩形,在插置軟性電路板時常常會不夠順暢。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軟性電路板連接器,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軟性電路板連接器,其壓蓋穩固結合于絕緣本體上,可避免因該壓蓋反復開閉而影響端子與軟性電路板連接的有效性,確保軟性電路板與導電端子之間穩定的電性連接并方便軟性電路板的插置操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軟性電路板連接器,包括ー絕緣本體、插設于該絕緣本體內的若干第一、第二導電端子以及樞設于該絕緣本體上的ー壓蓋;該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部及從該基部兩側分別向后延伸的兩彈性臂,該壓蓋容設于該絕緣本體的該基部與兩彈性臂結合圍成的一容置區內,可在ー開啟位置與ー閉合位置之間轉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具有ー上臂、一下臂及連接該上臂與該下臂的一連接臂,該上臂具有一接觸部及一作動部;該上臂與下臂呈平行設置,連接臂包括一個豎直部和傾斜部,豎直部自下臂向上延伸并與傾斜部連接,傾斜部與下臂成ー夾角。所述導電端子的傾斜部與下臂所呈成夾角為40-50度。所述導電端子的豎直部的高度為1-2個料厚,其寬度為O. 8-1. 2個料厚。本專利技術的軟性電路板連接器,通過將第二導電端子連接上下臂的連接臂設計為豎直部和傾斜部,并使傾斜部與下臂成ー夾角,進而改善了端子上下臂的受カ狀況,増加了連接器的耐插拔能力。同時,通過對排線槽的改良,排線槽成為階梯狀,使得在插置軟性電路板時更順暢。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的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一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另一角度的一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組裝立體圖,其中壓蓋位于ー開啟位置。圖4為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另ー組裝立體圖,其中壓蓋位于ー閉合位置。圖5為導電端子的示意圖。圖6為排線槽的示意圖。圖7為現有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一立體分解圖。圖8為現有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導電端子示意圖。 圖9為現有軟性電路板連接器的排線槽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有關本專利技術的詳細說明及
技術實現思路
,現就結合附圖說明如下。請參考圖I與圖2,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I包括ー絕緣本體10、插設于絕緣本體10內的若干導電端子20以及樞設于絕緣本體10上的ー壓蓋50。導電端子20由若干第一端子30及若干第二端子40組成。第一端子30與第二端子40的形狀不同,分別從絕緣本體10的前后側平行、間隔地插置于絕緣本體10內。絕緣本體10具有ー呈矩形狀的基部11以及從基部11左右兩側分別向后垂直延伸的兩彈性臂12。基部11的前端面設有ー插接槽13,用于供ー軟性電路板(未圖示)插入。該基部11內另設有若干前后貫穿并平行、間隔設置的第一端子插槽15與第二端子插槽16,用于分別容置第一端子30與第二端子40。第一、第二端子插槽15、16的前側與插接槽13相連通,后側則與容置區14相連通。每ー彈性臂12與基部11側端相連之處設有ー上下貫穿并平行于彈性臂12延伸的槽縫17,以提供彈性給彈性臂12。每ー彈性臂12的內側面上開設有均與容置區14相連通的ー軸槽18及一卡扣槽19。軸槽18靠近彈性臂12的后端部設置,用于樞設壓蓋50。卡扣槽19開設于彈性臂12的自由端,用于使壓蓋50扣合在絕緣本體10上而鎖固于ー閉合位置。第一端子30從前側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一端子插槽15內,其具有相互平行的一上臂31、ー下臂32及連接上臂31與下臂32的一連接臂33。上臂31位于連接臂33的前后側分別設有ー接觸部34及一作動部35。下臂32位于連接臂33的前側結構具有ー焊接部37,用于表面黏著接合至ー電路基板(未圖示)上的對應導電接點,從而使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I安裝并電性接合至該電路基板。下臂32在鄰近焊接部37的底緣另設有一向下、向后傾斜延伸的卡爪38,用于卡合于絕緣本體10基部11的下壁的前端緣。下臂32在卡爪38與連接臂33之間的上表面還設有一向上突伸的固定觸點39。第二端子40則從后側插入絕緣本體10的第二端子插槽16內,其具有相互平行的ー上臂41、ー下臂42及垂直連接上臂41與下臂42的ー豎直連接臂43。連接臂43具有一豎直部433及一傾斜部434(參圖5),其中豎直部330從下臂32的上表面向上垂直延伸,傾斜部434則以一定角度從該豎直部433向后傾斜延伸并與上臂31連接。所述角度為40-50度。豎直部的長度B為O. 8-1. 2個料厚,其寬度A為1-2個料厚。上臂41位于連接臂43的前后側分別設有ー接觸部44及一作動部45。接觸部44的末端向下突伸有一可動觸點440,用于與軟性電路板頂面上的對應導電接點電性接觸。下臂42位于連接臂43的前側結構具有一固持部46及一固定觸點49。該固持部46的末端具有一突刺460,用于與絕緣本體10基部11的內部結構干涉配合。該固定觸點49向上突伸,與設于上臂41上的可動觸點440相對設置,用于與軟性電路板底面上的對應導電接點電性接觸。下臂42位于連接臂43的后側結構具有一焊接部47,用于表面黏著接合至電路基板上的對應導電接點,從而使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I安裝并電性接合至該電路基板。下臂42在鄰近焊接部47的底緣另設有一向下、向前傾斜延伸的卡爪48,用于卡合于絕緣本體10基部11的下壁的后端緣。下臂42在卡爪48與連接臂43之間的上表面上設有ー凹槽420。下臂42在凹槽420與連接臂43之間的上表面上另具有一突起結構421,其高度高于焊接部47的上表面高度,以進ー步提高第二端子40的整體剛性。 如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本體10中,設有排線槽160,用來容接軟性電路板。該排線槽160的下表面遠離進ロ處設有一臺階161,以使軟性電路板插置時更順暢。當組裝本專利技術軟性電路板連接器I時,第一端子30從絕緣本體10的前側插設于第一端子插槽15內,第二端子40則從絕緣本體10的后側插設于第二端子插槽16內,使第一、第二端子30、40底部的卡爪38、48分別卡合于絕緣本體10下壁111的前后端緣,從而將第一、第二端子30、40平行、間隔地插置于絕緣本體10內。第一、第二端子30、40的焊接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軟性電路板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插設于該絕緣本體內的若干第一導電端子和第二導電端子以及樞設于該絕緣本體上的一壓蓋;該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部及從該基部兩側分別向后延伸的兩彈性臂,該壓蓋容設于該絕緣本體的該基部與兩彈性臂結合圍成的一容置區內,可在一開啟位置與一閉合位置之間轉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具有一上臂、一下臂及連接該上臂與該下臂的一連接臂,該上臂具有一接觸部及一作動部;?該上臂與下臂呈平行設置,連接臂包括一個豎直部和傾斜部,豎直部自下臂向上延伸并與傾斜部連接,傾斜部與下臂成一夾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錢如旭,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樂深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