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刀頭開槽刀具,它包括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以及多個刀頭,第一刀盤上開設有多個大致沿徑向延伸的第一刀槽,多個第一刀槽之間的第一刀盤形成多個第一限定部,第二刀盤上開設有第二刀槽,多個第二刀槽之間的第二刀盤形成多個第二限定部,第一限定部至少部分伸入第二刀槽內,第一限定部的前側壁面、第二限定部的后側壁面以及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的部分槽底面形成收容刀頭的收容空間,刀頭上具有沿垂直于第一刀盤的徑向的方向延伸的凸臺,第一刀盤和/或第二上開設有可收容凸臺的限位孔,凸臺卡在限位孔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開槽刀具可以快速拆卸,便于維修、磨削或更換單個刀頭,磨削后的刀頭可多次重復利用,延長刀具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金屬的機械加工工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對薄的金屬板材進行開槽加工的刀具。
技術介紹
銑刀多用于在金屬工件上開槽,常見的銑刀都包括刀盤和沿周向分布且鑲嵌在刀盤上的多個刀片,刀片采用硬質合金材料,銑刀采用不銹鋼材料。當長時間使用后刀片磨損,只能夠更換整個刀具,浪費極大;還有的刀具的刀片和刀盤可拆卸連接,取下刀片后可以磨削鋒利再繼續使用,然而由于其每片刀片都是單獨固定在刀盤上的,因此在磨削時,必須逐個刀片拆卸,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便于磨削和更換單個刀頭的開槽刀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刀頭開槽刀具,它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以及安裝在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之間的多個刀頭,所述的第一刀盤上開設有多個大致沿徑向延伸的第一刀槽,多個所述的第一刀槽之間的第一刀盤形成多個第一限定部,所述的第二刀盤上開設有第二刀槽,多個所述的第二刀槽之間的第二刀盤形成多個所述的第二限定部,且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拼合后,所述的第一限定部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的第二刀槽內,所述的第一限定部的前側壁面、所述的第二限定部的后側壁面以及所述的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的部分槽底面形成收容所述的刀頭的收容空間,所述的刀頭上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的第一刀盤的徑向的方向延伸的凸臺,所述的第一刀盤和/或第二上開設有可收容所述的凸臺的限位孔,所述的凸臺卡在所述的限位孔內。優選地,所述的刀頭的構成材質為硬質合金。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的構成材質為不銹鋼。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上分別開設有安裝孔,所述的安裝孔內設置有貫穿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的鎖緊螺栓。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的外表面上還開設有多道大致沿徑向延伸的導流槽。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的外表面上還開設有多道大致呈渦旋狀自內向外延伸的導流槽。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刀盤和/或所述的第二刀盤的外表面上開設有多個與所述的第一刀槽或第二刀槽相連通的散熱孔。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上還具有凸出于所述的第一刀盤的外圓周面的凸塊,所述的凸塊抵在所述的刀頭的后方。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限位部的后壁面和所述的第二限位部的前壁面分別具有相壓緊配合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優選地,所述的限位孔有多個,且多個所述的限位孔沿徑向布置在所述的第一刀槽和/或第二刀槽內。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技術的開槽刀具可以快速拆卸,便于維修、磨削或更換單個刀頭,磨削后的刀頭可多次重復利用;刀具上開設導流槽和散熱孔,利于排屑和刀頭散熱,延長刀具使用壽命。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立體圖;附圖2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主視圖; 附圖3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側視圖;附圖4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中的第一刀盤的立體圖;附圖5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中的第一刀盤的主視圖;附圖6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中的第一刀盤的側視圖;附圖7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中的第二刀盤的主視圖;附圖8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中的第二刀盤的側視圖;附圖9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分解示意圖;附圖10為本技術的刀頭的立體圖;附圖11為本技術的實施例2中的第一刀盤的外形圖;附圖12為本技術的實施例3中的第一刀盤的外形圖。其中:10、第一刀盤;101、第一刀槽;102、第一限定部;103、凸塊;104、散熱孔;105、第一斜面;106、前側壁面;107、安裝孔;108、導流槽;109、限位孔;11、中心孔;20、第二刀盤;201、第二刀槽;202、第二限定部;203、第二斜面;204、導流槽;205、后側壁面;30、刀頭;301、本體;302、凸臺。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附圖2中順時針方向為本說明書中所述的“前方”,附圖2中逆時針方向為本說明書中所述的“后方”。附圖3中箭頭所指方向為說明書中所述的“前方”。附圖I至附圖9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其公開了一種多刀頭開槽刀具,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以及安裝在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之間的多個刀頭30。所述的第一刀盤10上開設有多個大致沿徑向延伸的第一刀槽101,多個所述的第一刀槽101之間的第一刀盤10形成多個第一限定部102,所述的第二刀盤20上開設有第二刀槽201,多個所述的第二刀槽201之間的第二刀盤20形成多個所述的第二限定部202,且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拼合后,所述的第一限定部102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的第二刀槽201內,所述的第一限定部102的前側壁面106、所述的第二限定部202的后側壁面205以及所述的第一刀槽101和第二刀槽201的部分槽底面形成收容所述的刀頭30的收容空間。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上分別開設有安裝孔107,所述的安裝孔107內設置有貫穿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的鎖緊螺栓(圖中未示出)。通過鎖緊螺栓可以將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快速鎖緊,并夾緊刀頭30,當長時間使用后,可以松開鎖緊螺栓,將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拆開,并取出損毀的刀頭30,更換新的刀頭30而不需要更換整個刀具,另外,該結構同樣能夠便于取出刀頭30進行維修或磨削,磨削后刀頭可以繼續利用。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02的后側壁面和所述的第二限位部202的前側壁面分別具有相壓緊配合的第一斜面105和第二斜面203,所述的第一斜面105自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02的后側壁面的中部逐漸向前向靠近第二刀盤20的方向延伸,第二斜面203自第二限位部202的前側壁面向后向靠近第一刀盤10的方向延伸。設置第一斜面105和第二斜面203能夠使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在拼合時始終壓緊,從而緊固刀頭30。為防止刀頭30伸出刀盤的部分承受的剪切力過于集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02上還具有凸出于所述的第一刀盤10的外圓周面的凸塊103,凸塊103自第一限位部102向外 延伸,且在垂直于所述的刀盤的轉動軸心的投影面上,所述的凸塊103呈扇形。所述的凸塊103抵在所述的刀頭30的后方,當刀具旋轉進行切割時,凸塊103抵在刀頭30的后方承載部分剪切力。為防止刀頭30脫離刀盤。所述的刀頭30上具有沿所述的第一刀盤10的軸向延伸的凸臺302,所述的第一刀盤10上開設有可收容所述的凸臺302的多個限位孔109,所述的凸臺302卡在所述的限位孔109內。多個限位孔109大致沿徑向分布在所述的第一刀槽101內,因此,當對刀頭30進行磨削加工后,刀頭30變短,可將其對應地向外設置,凸臺302卡接在外側的限位孔109內,因此該刀頭可以多次磨削,重復使用。進一步地說,所述的刀頭30的構成材質為硬質合金。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的構成材質為不銹鋼。為便于切削碎屑的排泄,和防止刀頭過熱,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的外表面上還開設有多道大致沿徑向延伸的導流槽108,實施例一中,該導流槽108沿徑向自刀盤的中央向外發散,導流槽108可以增大刀盤的表面積,引起空氣流動,將切削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迅速散發。附圖11是本技術的實施例二,其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第一刀盤10和第二刀盤20的外表面上還開設有多道大致呈渦旋狀自內向外延伸的導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刀頭開槽刀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以及安裝在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之間的多個刀頭,所述的第一刀盤上開設有多個大致沿徑向延伸的第一刀槽,多個所述的第一刀槽之間的第一刀盤形成多個第一限定部,所述的第二刀盤上開設有第二刀槽,多個所述的第二刀槽之間的第二刀盤形成多個所述的第二限定部,且所述的第一刀盤和第二刀盤拼合后,所述的第一限定部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的第二刀槽內,所述的第一限定部的前側壁面、所述的第二限定部的后側壁面以及所述的第一刀糟和第二刀槽的部分槽底面形成收容所述的刀頭的收容空間,所述的刀頭上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的第一刀盤的徑向的方向延伸的凸臺,所述的第一刀盤和/或第二上開設有可收容所述的凸臺的限位孔,所述的凸臺卡在所述的限位孔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忠旭,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高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