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多向式套筒扳手組,是在一交叉扳手上組合數個套筒,該交叉扳手由第一主體及第二主體交叉穿樞所構成,且兩者之間透過一滑移定位構造而可滑移及定位;該套筒具有兩個工作端,每一套筒透過一翻轉定位結構組合于該交叉扳手之套筒結合端中,且可翻轉并定位在意欲的角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結構精簡、易于攜帶、收納及操作,并能夠適合多種工作環境的需求,即增加使用的便利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多向式套筒扳手組
本技術與套筒扳手有關,具體地,是一種在一交叉扳手上組合數個套筒的構造。
技術介紹
關于套筒扳手的先前案例,如DE20207136、DE29617973、DE202005002520、EP223652等專利中所描述的,其扳手為二主體于中心部位正交,并具有四個方向的工具結合端,每一工具結合端可為幾何形狀的套孔,以便與不同形式的工件對應結合或組裝各式起子或套筒;扳手的型態是固定的,組裝于工作端的起子或套筒其組裝角度亦恒為固定,使用者無法依照使用需求而改變。 另一類型的套筒扳手的先前案例,如W0/2011101397專利中所描述的,它的主體為二支桿體于中心部位正交,并具有四個方向的工具結合端,該工具結合端為幾何形狀的套孔,以便與不同形式的工件對應結合或組裝各式起子或套筒。此案更揭露將兩個以及兩個以上的主體于中心交迭,以方便攜帶及收納。再一類型的套筒扳手的先前案例,如EP2243596專利中所揭露,其扳手為二主體于中心部位正交,并具有四個方向的工具結合端,每一工具結合端以可轉動的手段結合一個雙頭套筒,該雙頭套筒可在該工具結合端中翻轉。與上述先前案例相較,專利EP2243596所附有的套筒型式顯然較多,并且可供使用者翻轉選用并改變使用角度。然而,依據該專利的描述,工具結合端包括左右兩片翼板,雙頭套筒是以針梢穿過其方塊狀本體,從而使雙頭套筒可轉動的結合于兩片翼板之間,兩片翼板對該方塊狀本體提供夾壓的力量,以穩定該雙頭套筒。然而,操作使用此類型套筒扳手時,操作的作用力以及工件的反作用力易超出翼板的夾壓力量,當翼板無法穩固定位該雙頭套筒時,該雙頭套筒則變得極不穩定。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精簡、易于攜帶、收納及操作的多向式套筒扳手組,其能夠適合多種工作環境的需求,即增加使用的便利性。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多向式套筒扳手組,包含一交叉扳手,包括一第一主體和一可沿著該第一主體移動的第二主體,該第一主體和該第二主體透過一滑移定位構造而交叉穿樞組合;該第一主體和該第二主體的兩端各為一套筒結合端;復數個套筒,且該套筒的數量與該套筒結合端的數量對應,各該套筒分別通過一針梢結合于各該套筒結合端;該套筒的兩端各為一工作端,該套筒與該套筒結合端之間具有一翻轉定位結構。進一步地,該滑移定位構造包括一設于該第二主體的中央部位且用以供該第一主體穿樞的穿孔。進一步地,該滑移定位構造還包括設于該第一主體的側壁外表面的復數個定位槽,該第二主體的穿孔的側壁設有一可彈性往復移動的定位件,該定位件彈卡于其中一所述定位槽中。進一步地,復數個該定位槽分別位于該第一主體側壁的中央以及兩端。進一步地,各該定位槽之間通過一供該定位件滑移的滑槽相連。進一步地,該第二主體的穿孔的側壁設有一用以容納該第一主體上針梢的頭部的開放槽,該針梢的頭部觸抵該開放槽的槽底。進一步地,該套筒結合端是一對平行的翼板。進一步地,該翻轉定位結構包括平行設于其中一翼板內側面的一第一溝槽和一第二溝槽、以及設于該套筒側面的彈卡組件;該彈卡組件彈卡于該第一溝槽或第二溝槽。本技術多向式套筒扳手組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交叉扳手可改變使用樣式(十字型或T型),使用者可依照實際操作需要選擇合適的樣式,以便于握持及操作;二、每個套筒均具有雙工作端,因此一個交叉扳手可結合四個套筒,即具有八個套筒工作端,以實現多個工作端同時操作,提高效率;三、可改變各個套筒相對于該交叉扳手的角度,并在適當的角度定位,以配應各種工作環境的需求,從而增加了使用便利性;四、將套筒可變換角度地與十字型或T字型的交叉扳手配搭,可組合出各種操作態樣,使得操作便利性倍增;五、本技術的形狀及構造精簡,便于攜帶及收納;六、改變交叉扳手使用樣式及變換套筒角度的操作簡單,易于進行;七、翻轉定位結構的設計,可加強套筒與交叉扳手的定著力,保持套筒的穩定性,以輔助交叉扳手發揮其操作扭力,并有效對抗操作的反作用力。附圖說明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圖I是本技術多向式套筒扳手組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技術中套筒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技術的樣式之一的組合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樣式之二的組合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樣式之三的組合示意圖。圖6是圖3中A-A方向的剖面圖。圖7是本技術中套筒與交叉扳手的組合之一的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中套筒與交叉扳手的組合之二的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中套筒與交叉扳手的組合之三的示意圖。圖10是本技術中套筒與交叉扳手的組合之四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本技術多向式套筒扳手組,包含一交叉扳手I以及數個結合于該交叉扳手I的套筒5。該交叉扳手I包括一第一主體10和一可沿著該第一主體10移動的第二主體20。該第一主體10和該第二主體20的兩端各為一套筒結合端30,各套筒結合端30分別通過一針梢3可轉動的結合一套筒5。該第一主體10及該第二主體20是透過一滑移定位構造而組合。該滑移定位構造包括一設于該第二主體20的中央部位用以供該第一主體10穿樞的穿孔22,數個設于該第一主體10側壁外表面的定位槽12、定位槽13、定位槽14,以及設于該穿孔22側壁可彈性往復移動的定位件24。如圖6所示,該第二主體20的穿孔22的側壁設有一元件孔23,該元件孔23中埋設該定位件24,該定位件24包括一彈簧241和一帽套242,該帽套242具有一球弧端面,以便凸卡或滑行于該定位槽12、定位槽13、定位槽14。上述定位槽12、定位槽13、定位槽14之間以滑槽15、滑槽16相連。請結合參閱圖3至圖6,該第二主體20可沿著該第一主體10而滑移,在滑移過程中,該帽套242的球弧端面彈卡于滑槽15或滑槽16中,通過該滑槽15、滑槽16及帽套242的配合來穩定該第二主體20的滑移。該帽套242也可彈卡于定位槽12或定位槽13或定位槽14中的任一個,使該交叉扳手I呈圖3所示的十字型,或圖4所示的第一種T型,或圖 5所示的第二種T型。使用者可依據操作握持的需要而選擇其中一種型式。當交叉扳手I如圖4或圖5所示的T型時,該第二主體20并無脫離第一主體10的擔憂,主要是第二主體20的穿孔22的側壁另具有一開放槽25 (顯示于圖I中),該開放槽25可容納該第一主體10上針梢3的頭部,當該針梢3的頭部被該開放槽25的槽底251擋止時,即發揮攔阻該第二主體20脫離第一主體10的功能。如圖I、圖2和圖7所示,說明了該交叉扳手I的套筒結合端30與該套筒5結合的情形。該套筒結合端30包括一對平行的翼板31,兩翼板31相對位置上分別具有一針梢孔32,供上述針梢3穿過該套筒5的本體51的針梢孔52,將套筒5可轉動的配接在該對翼板31之間。該套筒5的本體51的兩側各延伸一第一工作端53和一第二工作端54,即每個套筒5的兩端各為一工作端,該工作端為幾何形狀的套孔。該套筒5可透過一翻轉定位結構組裝于該套筒結合端30中,并可翻轉及定位在適當的角度(該角度為90度或180度),該翻轉定位結構包括設立于其中一翼板31內側面的第一溝槽33和第二溝槽34,以及設于該套筒5本體51側面的彈卡組件55。該第一溝槽33和第二溝槽34為平行并鄰近該針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向式套筒扳手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交叉扳手,包括一第一主體和一可沿著該第一主體移動的第二主體,該第一主體和該第二主體透過一滑移定位構造而交叉穿樞組合;該第一主體和該第二主體的兩端各為一套筒結合端;復數個套筒,且該套筒的數量與該套筒結合端的數量對應,各該套筒分別通過一針梢結合于各該套筒結合端;該套筒的兩端各為一工作端,該套筒與該套筒結合端之間具有一翻轉定位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武勝,
申請(專利權)人:詠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