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力彈簧(12),螺栓(13),曲線形扭力彈簧(14),螺栓(15)組成,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可運動至同一直線方向上,手柄(10)前端的圓弧錐角結構可以嵌入到曲線形扭力彈簧(14)的凹弧形結構內,固定扳頭(2)可以和齒形鎖止塊(3)相互嚙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根據螺栓、螺母的大小迅速調節扳口大小并進行自鎖,鎖止狀態相當穩定,能夠滿足不同規格的螺栓、螺母,操作過程簡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扳手,尤其涉及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
技術介紹
目前,在機械領域中,活動扳手的應用非常廣泛,傳統的活動扳手是由ー個活動扳唇、ー個固定扳唇和一個圓柱螺旋調節機構組成。使用活動扳手進行作業時,由于螺栓、螺母的規格型號種類繁多,由此便帶來了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扳手,其種類也很繁多。活動扳手,其常見規格一般有4"、6"、8"、10"、12"、15"、18"、24",各活扳相應的最大開ロ是 I. 3、1· 93、2· 4、3、3· 6、4· 6、5· 5、6· 2 公分(GB4440-84 :活動扳手——規格(長度 X 最大開ロ寬度)=100X13-600X65)。活動扳手雖然其開ロ大小可以調節,但是在操作時需要先根據實際螺栓、螺母的大小來調節扳ロ大小,工作很費時,并且由于調節扳ロ的圓柱螺旋調節機構與活動扳唇之間存在著間隙,使用時容易造成螺栓、螺母的磨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背景存在的不足,可以根據螺栓、螺母的大小快速調節活動扳手的扳ロ大小并鎖住扳ロ,操作簡單迅速,應用范圍廣泛。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本技術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內容簡述整個活動扳手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カ彈簧12,螺栓13,曲線形扭カ彈簧14,螺栓15組成。所述的活動扳唇I通過銷軸11與固定扳唇2相聯,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和長連桿7構成了復合鉸鏈,圓弧形端蓋8的上下端各設置有ー開ロ ;所述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在扳手鎖止狀態時處于同一直線上;所述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一端設置有凹弧形結構。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方式解決技術問題的活動扳唇I通過銷軸11與固定扳唇2相聯,活動扳唇I可繞銷軸11與固定扳唇2相對轉動,復合鉸鏈桿5可繞銷軸6轉動,手柄10可繞銷軸9轉動。手柄10的前端是ー圓弧錐角結構,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一端設置有凹弧形結構,手柄10前端的圓弧錐角結構可以嵌入到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凹弧形結構內,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張カ大于V形扭カ彈簧12的張力,齒形鎖止塊3的一端通過轉動副固定在活動扳唇I上,另一端通過轉動副與短連桿4的上端鉸鏈相連,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可運動至同一直線方向上,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和長連桿7構成了復合鉸鏈。齒形鎖止塊3的上端是ー齒形結構,可以與固定扳唇2的上端齒形區域嚙合,圓弧形端蓋8的上下端各有ー開ロ,其開口角范圍均為0° 45°,圓弧形端蓋8的兩端通過螺栓13和螺栓15固定在活動扳唇I上。活扳中易磨損相接觸的齒形區域的材料為強度較高的合金。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可以根據螺栓、螺母的大小迅速的調節活動扳手的扳ロ大小并在機構的死點位置時齒形機構完全嚙合,活動扳手的扳ロ固定,活動扳手中的復合鉸鏈桿5和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凹弧形結構能夠使得活動扳唇I的鎖止狀態相當穩定。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打開狀態的俯視圖。圖2為A-A剖視圖。圖3為機構閉合狀態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活動扳唇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手柄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長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齒形鎖止塊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曲線形扭カ彈簧的主視圖。圖中,I.活動扳唇,2.固定扳唇,3.齒形鎖止塊,4.短連桿,5.復合鉸鏈桿,6.銷軸,7.長連桿,8.圓弧形端蓋,9.銷軸,10.手柄,11.銷軸,12. V形扭カ彈簧,13.螺栓,14.曲線形扭力彈簧,15-螺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ー步說明如圖2所示,本技術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カ彈12,螺栓13,曲線形扭カ彈簧14,螺栓15組成。使用前,活動扳唇I在V形扭カ彈簧12的張カ下處于張開狀態,長連桿7位于圓弧形端蓋8上端開ロ的端頂位置,手柄10位于圓弧形端蓋8下端開ロ的端頂位置。當對螺栓或螺母進行作業時,由于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張カ大于V形扭カ彈簧12的張力,活動扳唇I先在手柄10的作用下繞銷軸11轉動,當活動扳唇I轉動到與螺栓或螺母接觸吋,活動扳唇I停止轉動。繼續增加對手柄10的作用力,手柄10開始繞銷軸9轉動并壓縮曲線形扭カ彈簧14,手柄10的轉動又推動長連桿7向前運動,長連桿7驅使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向上運動并使得齒形鎖止塊3與固定扳唇2上端的齒形區域嚙合,當短連桿4與復合鉸鏈桿5運動至同一直線上時,手柄10前端的圓弧錐角結構正好嵌入到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凹弧形結構內,齒形鎖止塊3與固定扳唇2正好處于緊密的嚙合狀態,此時活動扳唇I處于完全的鎖死狀態,便可對螺栓或螺母進行作業。若需要松開活動扳唇I時,對手柄10施加一個反向的作用力,此時曲線形扭カ彈簧14可以驅動手柄10反向轉動,齒形鎖止塊3便與固定扳唇2的齒形嚙合區域分離,鎖止狀態消除,活動扳唇I在V形扭カ彈簧12的作用下又處于松開狀態。整個調節活動扳唇I與固定扳唇2之間扳ロ大小和夾緊螺栓、螺母的過程可以通過對手柄10的一次性作用進行完成,操作簡單,舒適。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カ彈簧(12),螺栓(13),曲線形扭カ彈簧(14),螺栓(15)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扳唇(I)通過銷軸(11)與固定扳唇(2)相聯,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和長連桿(7)構成了復合鉸鏈,圓弧形端蓋(8)的上下端各設置有ー開ロ。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在扳手鎖止狀態時處于同一直線上。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線形扭カ彈簧(14)的一端設置有凹弧形結構。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力彈簧(12),螺栓(13),曲線形扭力彈簧(14),螺栓(15)組成,短連桿(4)和復合鉸鏈桿(5)可運動至同一直線方向上,手柄(10)前端的圓弧錐角結構可以嵌入到曲線形扭力彈簧(14)的凹弧形結構內,固定扳頭(2)可以和齒形鎖止塊(3)相互嚙合。本技術可以根據螺栓、螺母的大小迅速調節扳口大小并進行自鎖,鎖止狀態相當穩定,能夠滿足不同規格的螺栓、螺母,操作過程簡單。文檔編號B25B13/40GK202640229SQ20122020330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專利技術者韓善靈, 吳義偉 申請人:山東科技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合鉸鏈式多桿自鎖機構活動扳手,由活動扳唇(1),固定扳唇(2),齒形鎖止塊(3),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銷軸(6),長連桿(7),圓弧形端蓋(8),銷軸(9),手柄(10),銷軸(11),V形扭力彈簧(12),螺栓(13),曲線形扭力彈簧(14),螺栓(15)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扳唇(1)通過銷軸(11)與固定扳唇(2)相聯,短連桿(4)、復合鉸鏈桿(5)和長連桿(7)構成了復合鉸鏈,圓弧形端蓋(8)的上下端各設置有一開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善靈,吳義偉,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科技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