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活動扳手,包括一扳手本體和一蝸輪;所述扳手本體包括一手柄和一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和一滑槽;所述活動部的下端設于滑槽中,所述活動部的下端的底緣設有齒部;所述工作部還包括一通孔,所述蝸輪設于所述通孔中,并與所述齒部嚙合;當轉動所述蝸輪時,所述蝸輪與所述齒部作用,進而帶動所述活動部朝向或遠離所述固定部移動;所述蝸輪的螺紋牙型為圓弧形,且頂部設有斜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活動扳手可增大蝸輪所能承受的扭矩,并提高蝸輪自鎖的可靠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扳手,尤其涉及ー種活動扳手。
技術介紹
活動扳手(adjustable wrench) 一般由扳手本體、蝸輪、銷軸、彈簧等構成,是ー種旋緊或擰松有角螺絲或螺母的工具。扳手本體包括一手柄和一工作部。工作部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和一滑槽。活動部的下端設于滑槽中,以朝向或遠離固定部的方向移動。活動部的下端的底緣設有齒部。齒部與蝸輪上的螺紋相嚙合。由于蝸輪上的螺紋與活動部下端的底緣的齒部相嚙合,轉動 蝸輪,可帶動活動部沿著滑槽以朝向或遠離固定部的方向移動。在現有技術中,蝸輪上的螺紋的牙型為梯型螺紋,自鎖的可靠性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活動扳手,可快速調節活動部與固定部的間距,并增大蝸輪所能承受的扭矩。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ー種活動扳手,包括ー扳手本體和一蝸輪;所述扳手本體包括一手柄和一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和ー滑槽;所述活動部的下端設于滑槽中,所述活動部的下端的底緣設有齒部;所述工作部還包括一通孔,所述蝸輪設于所述通孔中,并與所述齒部嚙合,當轉動所述蝸輪時,所述蝸輪與所述齒部作用,進而帶動所述活動部朝向或遠離所述固定部移動;其中,所述蝸輪的螺紋牙型為圓弧形,且頂部設有斜角。進ー步地,所述活動部的下端的底緣的所述齒部的頂部削平。較佳地,所述活動扳手中,所述蝸輪的螺紋線數至少為2。進ー步地,所述蝸輪的螺紋線數為2。較佳地,所述活動扳手還包括一銷軸和一銷孔,所述銷孔位于所述扳手本體上,所述銷軸穿過所述銷孔,軸向穿設于所述蝸輪中,所述蝸輪可繞所述銷軸轉動。進ー步地,所述銷軸的一端與所述銷孔的出ロ部分平齊。在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活動扳手還包括ー彈簧,所述彈簧位于所述蝸輪和所述扳手本體之間,所述銷軸軸向穿設于所述彈簧中。較佳地,所述通孔的截面大致為矩形。進ー步地,在另ー個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兩邊分別具有ー個T形槽,所述蝸輪的軸向兩端面分別具有ー個凸臺,當所述蝸輪安裝在所述通孔內時,所述凸臺與所述T形槽配合。較佳地,所述齒部大致為半圓形、三角形或梯形。本技術的活動扳手對螺紋的牙型進行調整,將原先常規的梯型螺紋改為圓弧形的表面,并將螺紋的頂部設計成斜角以避開干渉,同時將扳手活動部分中與蝸輪接觸的蝸桿上的齒頂部削平,使得蝸輪向蝸桿靠攏,使蝸輪和蝸桿之間的結合面積加大,以增強扳手扭カ傳遞,并提高蝸輪自鎖的可靠性。本技術的活動扳手解決了人們一直渴望解決但始終未能獲得成功的技術難題。其次,本技術的蝸輪的螺紋具有至少兩條螺旋線,可快速調節活動部與固定部的間距,并增大蝸輪所能承受的扭矩。再次,本技術的活動扳手的彈簧位于蝸輪和扳手本體之間,彈簧兩端分別抵靠著蝸輪和扳手本體,產生的壓カ的方向為活動部遠離固定部的方向。通過該彈簧的壓力,當操作者不轉動蝸輪時,可以避免蝸輪自身的隨意轉動,從而保證在夾緊エ件時,活動部和蝸輪能可靠受力。另外,本技術在扳手主體的通孔兩邊増加兩個T形槽,同時在蝸輪的兩端面増加兩凸臺,通過該凸臺和T形槽的配合來加強蝸 所承受的扭力。由于扳手各零部件之間間隙的存在,當板手受カ時會有一定的分力傳遞給蝸輪,當采用雙螺紋時該分力會比常規的單線螺紋要大,使齒部的受カ進一步加大,該結構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提高蝸輪所承受的分力,同時降低了對扳手其他零部件之間配合精度的要求。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ー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固定部與活動部貼合的主視圖;圖2是圖I的A-A向剖視圖;圖3是圖I的俯視圖;圖4是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固定部與活動部分離的主視圖;圖5是圖4的A-A向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蝸輪螺紋牙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滑塊的主視圖;圖8是圖7所示滑塊的俯視圖;圖9是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扳手主體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帶凸臺蝸輪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活動扳手包括ー扳手本體和蝸輪24,扳手本體包括一手柄I和一工作部2。工作部包括一固定部22、一活動部21和ー滑槽20。固定部22位于扳手本體的上端且位于扳手本體的側部。滑槽20靠近固定部22的一端,且橫向延伸,滑槽20的兩端呈開ロ狀,滑槽20的上端的一部分也呈開ロ狀。活動部21的下端設于滑槽20中,以朝向或遠離固定部22的方向移動。活動部21的下端包括頸部27和滑塊28,滑塊28位于頸部27的底端,大致呈圓柱形。頸部27和滑塊28設于滑槽20中。在滑塊28的底緣,設有截面大致呈半圓形的齒部23,與蝸輪24上的螺紋26相嚙合。實際上,齒部23構成了蝸桿,其與蝸輪24間的嚙合關系構成蝸輪蝸桿副。在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中,滑塊28可以大致呈長方體形。當然,滑塊28的形狀并不限于圓柱形或長方體形,其形狀只需保證滑塊28在滑槽20中順滑地移動即可。在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中,齒部23的截面形狀可以為三角形、梯形等任意形狀,只需保證齒部23與蝸輪24上的螺紋26嚙合即可。在滑槽20的下方還設有一通孔29,通孔29的上端與滑槽20連通,通孔29的截面大致呈矩形。蝸輪24設于通孔29中,蝸輪24上的螺紋26具有兩條螺旋線,并與滑塊28的底緣的齒部23嚙合。由于蝸輪24的螺紋26與滑塊28底緣的齒部23相嚙合,當操作者的拇指轉動蝸輪24吋,即會帶動活動部21以朝向或遠離固定部22的方向移動,從而根據エ件(例如,螺母)的尺寸,調整活動部21與固定部22的間距。在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中,通孔29的截面形狀可以為梯形,圓形等,只需保證蝸輪24容納于其中,并使蝸輪24的螺紋26與滑塊28底緣的齒部23相嚙合。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活動扳手還包括ー銷軸25和ー銷孔30。銷孔30位于扳手本體上,銷孔30的軸心位置與蝸輪24的軸心位置平齊。銷軸25穿過銷孔30,軸向穿設于蝸輪24中。蝸輪24可繞銷軸25轉動。銷軸25的一端與銷孔30的出口部分或完全 平齊。本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活動扳手還包括ー彈簧31,位于蝸輪24和扳手本體之間。彈簧31的一端抵靠著蝸輪24,彈簧31的另一端抵靠著扳手本體。銷軸25也軸向穿設于彈簧31中。當操作者的拇指轉動蝸輪24吋,彈簧31產生的壓カ的方向為活動部21遠離固定部22的方向。通過彈簧31的壓力,當操作者的拇指不轉動蝸輪24時,可以避免蝸輪24自身的隨意轉動,從而保證在夾緊エ件時,活動部21和蝸輪24能可靠受力。蝸輪24的螺紋26產生的擰緊扭矩與蝸輪24的螺紋26的螺旋升角成正比,而螺旋升角與螺旋線數成正比。在第一實施例中,蝸輪24的螺旋線數為2。在第一實施例中,雙螺紋在單螺紋的基礎上,通過加大螺旋升角來加大單圈螺紋的螺距,但由于加大了螺旋升角,如果直接用常規方法簡單的將單線螺紋改為雙線螺紋,會造成螺紋26和齒部23之間自鎖的可靠性降低,當突然用力或在連續用力的情況下,螺紋會回轉后退造成扳手的失效,甚至會使扳手從螺母上滑出造成對人員的傷害。基于此,在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中,在第一實施例的雙螺紋的基礎上將螺紋26的牙型進行調整,將原先常規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活動扳手,包括一扳手本體和一蝸輪;所述扳手本體包括一手柄和一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動部和一滑槽;所述活動部的下端設于滑槽中,所述活動部的下端的底緣設有齒部;所述工作部還包括一通孔,所述蝸輪設于所述通孔中,并與所述齒部嚙合;當轉動所述蝸輪時,所述蝸輪與所述齒部作用,進而帶動所述活動部朝向或遠離所述固定部移動;其中,所述蝸輪的螺紋牙型為圓弧形,且頂部設有斜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緡,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