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裝有用于輸送玻璃的前陶瓷輥和后陶瓷輥,前、后陶瓷輥沿其軸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壓模,下壓模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與下壓模相適配的鋼化模;所述支架位于下壓模的右方位置設置有兩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擋住玻璃的定位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玻璃沖模成型裝置摒棄了傳統旋轉式煤油鋼化爐的的生產模式,使得上料和下料工人可以遠離高溫加熱區,且電鋼化爐噪聲小,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同時,該裝置只需一套下壓模和鋼化模,相比于傳統旋轉式煤油鋼化爐中周向排列的多個下模,所需模具數量小,成本低,生產效率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具體來說屬于玻璃沖模成型設備的設計與制造
技術介紹
傳統技術中對玻璃的沖模成型一般都是在旋轉式煤油鋼化爐中完成的,旋轉式煤油鋼化爐中周向排布有多個下模,下模圍繞鋼化爐中心轉動,工人手工將待加工的玻璃放置在下模后,圍繞鋼化爐中心軸轉動的下模將玻璃帶至加熱區加熱達到鋼化溫度,下模繼續轉動將加熱后的玻璃帶至上模位置,上模下落將玻璃在下模中壓制成型,成型后的玻璃由工人手工取出進行驟冷鋼化。工人在上料和取放玻璃的時候,旋轉式煤油鋼化爐中的熱量不斷的散發出來,使得工人處于高溫環境中工作,且煤油鋼化爐噪聲大,所需模具(下模)數量多,成本高,需要配備3 4名工人才能完成玻璃的上料、下料等工作,生產效率低下。目前市場上雖出現有直線型電鋼化爐,這種電鋼化爐用于對玻璃進行加熱和預熱,一般應用·在無需沖模成型的場合。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將該裝置配合電鋼化爐使用,能夠擯棄旋轉式煤油鋼化爐的沖模成型模式,優化工人的工作環境,所需模具數量少,成本低。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裝有用于輸送玻璃的前陶瓷輥和后陶瓷輥,前、后陶瓷輥沿其軸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壓模,下壓模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與下壓模相適配的鋼化模;所述支架位于下壓模的右方位置設置有兩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擋住玻璃的定位柱。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下壓模的周側圍繞下壓模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向上將玻璃托起至鋼化模位置的升降柱。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升降柱為四根,每兩根升降柱固定在一條板上,條板連接在氣缸的輸出端,氣缸固定在左右程控調節平臺上。進一步,所述鋼化模固定安裝在第二氣缸的輸出端,第二氣缸固定安裝在罩殼上,罩殼罩在支架上。進一步,所述前、后陶瓷輥為軸向可調節陶瓷輥,前、后陶瓷輥上安裝有鏈輪,前、后陶瓷輥通過鏈條連接由位于支架上的驅動軸驅動。進一步,所述支架上設置有與前、后陶瓷輥平齊的第二陶瓷輥,第二陶瓷輥位于前、后陶瓷輥沿玻璃行進方向的后方位置,第二陶瓷輥沿其軸向貫穿整個支架。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在支架上表面設置沿其軸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的前、后陶瓷輥,在空位中設置可垂向升降的下壓模,下壓模的正上方位置設置鋼化模,并在下壓模的右方位置設置可垂向升降的定位柱,使得本技術所述裝置結合現有技術中的電鋼化爐后,經電鋼化爐加熱的玻璃進入到前、后陶瓷輥上后被定位柱抵擋定位,然后下壓模向上升起將玻璃推至鋼化模中壓制成型,壓制成型后的玻璃隨著下壓模下落而回落到前、后陶瓷輥上并被輸出,本技術所述玻璃沖模成型裝置摒棄了傳統旋轉式煤油鋼化爐的的生產模式,使得上料和下料工人可以遠離高溫加熱區,且電鋼化爐噪聲小,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同時,該裝置只需一套下壓模和鋼化模,相比于傳統旋轉式煤油鋼化爐中周向排列的多個下模,所需模具數量小,成本低,生產效率高。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隱藏掉罩殼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另一角度示意圖(隱藏掉鋼化模);圖4是本技術中升降柱、下壓模、定位柱等零部件安裝位置結構示意圖;圖5是下料區的結構示意圖(隱藏掉一置物盤);圖6是圖5的另一角度示意圖;圖7是第三陶瓷輥在立架和頂架上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在整個玻璃生產設備中的安裝位置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f圖8,本技術的一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其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I的上表面安裝有用于輸送玻璃的前陶瓷輥2和后陶瓷輥3,前、后方向與玻璃行進方向垂直,該處的前、后之分是以圖2所示的視角來判定的,對于不同的視角,前、后之分會有不同。所述前、后陶瓷輥2、3的末端安裝有鏈輪,前、后陶瓷輥2、3通過鏈條連接由位于支架I上的驅動軸驅動,驅動軸在圖中未示出,驅動軸上設置有三個鏈輪,其中位于兩端的兩個鏈輪通過鏈條分別與前、后陶瓷輥2、3上的鏈輪連接,另一個鏈輪則通過鏈條與支架I上的電機連接。所述前、后陶瓷輥2、3沿其軸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壓模4,下壓模4固定在第三氣缸41的輸出端,由第三氣缸41來控制下壓模4的升降,當然,氣缸也可換為液壓缸等。所述下壓模4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與下壓模4相適配的鋼化模5,考慮到不同型號的玻璃其高度不同,為了使得鋼化模5不會與玻璃產生干涉,可將所述鋼化模5固定安裝在第二氣缸51的輸出端,第二氣缸51固定安裝在罩殼12上,罩殼12罩在支架I上,通過第二氣缸51來控制鋼化模5的升降,當玻璃進入成型位置時,第二氣缸51控制鋼化模5下落至預設位置,下壓模4將玻璃往上托至鋼化模5中,罩殼12起到了遮蔽鋼化模5、前陶瓷輥2、后陶瓷輥3等部件的作用,使得整個沖模成型裝置更美觀,也避免了高溫玻璃熱量向周圍環境散發出來,影響工作環境;所述支架I位于下壓模4的右方位置設置有兩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擋住玻璃的定位柱6,定位柱6由氣動控制其升降;下壓模4的右方位置指的是位于下壓模4沿玻璃行進方向的前方位置。本技術所述的玻璃沖模成型裝置是這樣工作的結合圖5,首先手工將玻璃取放到上料架9,上料架9上的繩滾將玻璃輸送至電鋼化爐10中,電鋼化爐10中的陶瓷輥帶動玻璃移動,玻璃在移動的過程中進行預熱和加熱,加熱到鋼化溫度后玻璃由電鋼化爐10的輸出端進入到前、后陶瓷輥2、3上,其中前、后陶瓷輥2、3與電鋼化爐10中的陶瓷輥等高,考慮到被電鋼化爐IO加熱后的玻璃處于軟化狀態,因前、后陶瓷棍2、3之間形成有一空位,加熱至軟化狀態的玻璃由電鋼化爐10中直接進入到前、后陶瓷輥2、3上可能會造成過渡不夠平穩,因此可在所述支架I上設置與前、后陶瓷輥2、3平齊的第二陶瓷輥8,第二陶瓷輥8位于前、后陶瓷輥2、3沿玻璃行進方向的后方位置,第二陶瓷輥8位于前、后陶瓷輥2、3沿玻璃行進方向的后方位置是指玻璃從電鋼化爐10中出來后首先進入到第二陶瓷輥8上,由第二陶瓷輥8將玻璃平穩的輸送到前、后陶瓷輥2、3上,由圖2視角觀察,第二陶瓷輥8應位于前、后陶瓷輥2、3的左側位置,第二陶瓷輥8沿其軸向貫穿整個支架1,第二陶瓷輥8沿其軸向貫穿整個支架I是指第二陶瓷輥8上不存在前、后陶瓷輥2、3形成的空位,相比于加熱后的玻璃從電鋼化爐10中直接進入到前、后陶瓷輥2、3上,加熱后的玻璃經第二陶瓷輥8后再進入到前、后陶瓷輥2、3上過渡的更平穩。 待玻璃完全進入到前、后陶瓷輥2、3上后,定位柱6在氣動下向上升起而擋住玻璃,實現對玻璃的定位,圖2中的箭頭方向表示玻璃的移動方向,此時玻璃正好位于下壓模4的正上方位置,下壓模4在第三氣缸41的驅動下上升并將玻璃頂至鋼化模5中,通過下壓模4和鋼化模5的配合作用將玻璃壓制成型,同時定位柱6下降至不露出前、后陶瓷輥2、3的上表面。為了避免玻璃由下壓模4直接向上頂起時因重力作用而發生側滑,優選在所述下壓模4的周側圍繞下壓模4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向上將玻璃托起至鋼化模5位置的升降柱7。升降柱7可以為三根或四根,當玻璃由定位柱6抵接定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玻璃沖模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的上表面安裝有用于輸送玻璃的前陶瓷輥(2)和后陶瓷輥(3),前、后陶瓷輥(2、3)沿其軸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設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壓模(4),下壓模(4)的正上方位置設置有與下壓模(4)相適配的鋼化模(5);所述支架(1)位于下壓模(4)的右方位置設置有兩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擋住玻璃的定位柱(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進,
申請(專利權)人:熊進,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