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擺臂,所述擺臂包括力臂部以及自力臂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所述力臂部包括相對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擺臂,其力臂部與旋轉部為一體成型,并且力臂部的側邊與旋轉部的外側面相切,提高了擺臂的機械強度,延長了擺臂的使用壽命,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部件領域,尤其涉及ー種擺臂。
技術介紹
現有的機械設備中,擺臂已經成為ー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起到著傳輸カ和力矩的作用,因而其在工作過程中長期承受壓力作用,因而其自身的機械強度決定著擺臂的使用壽命。擺臂都與支架配套使用,并可在支架上旋轉,現有的擺臂都具有旋轉部、及固定于旋轉部外側面的カ臂,為了保證旋轉部與力臂連接的穩定性,將カ臂焊接于旋轉部外側表面,并使得カ臂垂直于旋轉部的外側面,然而隨著擺臂使用時間的増加,旋轉部與力臂連接部分常會出現崩裂,造成擺臂的斷裂,進而造成機械設備的無法正常使用,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又不要提出ー種新的擺臂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 ー種一體成型的擺臂。為解決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擺臂,所述擺臂包括力臂部以及自力臂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所述カ臂部包括相対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カ臂部的兩個側邊之間的夾角為25度。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一旋轉部中間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為圓形。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側表面設置有一方形缺ロ。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定義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為第二方向,所述カ臂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第二旋轉部,所述第二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兩個側邊與所述第二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二旋轉部中間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為圓形。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徑為所述第一通孔半徑的三分之一 O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徑為75毫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擺臂,其カ臂部與旋轉部為一體成型,并且力臂部的側邊與旋轉部的外側面相切,提高了擺臂的機械強度,延長了擺臂的使用壽命,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有關本技術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ー實施例中擺臂的側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擺臂,100 ;カ臂部,10 ;第一旋轉部,11 ;第二旋轉部,12 ;第一通孔,111 ;方形缺ロ,112 ;第二通孔,121。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例并不限制本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例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參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擺臂100,所述擺臂100包括カ臂部10以及自力臂部10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11,所述カ臂部10包括相對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11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特別的,所述カ臂部10的兩個側邊之間的夾角為25度。其中,所述第一旋轉部11中間設置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為圓形,該第一通孔111可收容擺臂100所匹配的支架上軸承。所述第一通孔111的內側表面設置有一方形缺ロ 112,降低了第一旋轉部11的重量,降低了驅動擺臂轉動所需電力,有效節能。定義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為第二方向,所述カ臂部10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第二旋轉部12,所述第二旋轉部12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兩個側邊與所述第二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其中,所述第二旋轉部中間設置有第二通孔121,所述第二通孔121為圓形,該第二通孔121可收容擺臂100所匹配的支架上軸承。具體的,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半徑為所述第一通孔111半徑的三分之一,以匹配支架上的對應的兩個軸承的半徑,提高擺臂的匹配度。特別的,所述第一通孔111的半徑為75毫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擺臂,其カ臂部與旋轉部為一體成型,并且力臂部的側邊與旋轉部的外側面相切,提高了擺臂的機械強度,延長了擺臂的使用壽命,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ー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技術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 圍,凡未脫離本技術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臂包括 力臂部以及自力臂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所述カ臂部包括相対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カ臂部的兩個側邊之間的夾角為25度。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轉部中間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為圓形。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側表面設置有一方形缺□。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定義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為第二方向,所述カ臂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第二旋轉部,所述第二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兩個側邊與所述第二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轉部中間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為圓形。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徑為所述第一通孔半徑的三分之一。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徑為75毫米。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擺臂,所述擺臂包括力臂部以及自力臂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所述力臂部包括相對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擺臂,其力臂部與旋轉部為一體成型,并且力臂部的側邊與旋轉部的外側面相切,提高了擺臂的機械強度,延長了擺臂的使用壽命,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文檔編號F16C7/02GK202646343SQ20122028637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9日專利技術者錢文明 申請人:無錫市百順機械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擺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臂包括:力臂部以及自力臂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旋轉部,所述力臂部包括相對的兩個側邊;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為圓弧,所述側邊為直線,所述側邊與所述第一旋轉部外側表面相切。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錢文明,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市百順機械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