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作為車輛發動機組件的連桿通過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制造。連桿設有大端部、小端部以及連接大端部和小端部的桿部,大端部設有連桿主體和蓋部,連桿主體和蓋部沿形成于大端部的斷裂分割面而被彼此分割。連桿通過以下步驟而斷裂分割:將大端側軸插入形成于大端部的通孔中;將大端側軸固定于大端側支持件;將小端側軸插入形成于小端部的通孔中,將小端側軸固定于小端側支持件;以及朝遠離支持件中的一方的方向牽引大端側支持件和小端側支持件中的另一方。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特別地涉及用于諸如汽車等車輛的發動機的組件或部件的連桿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
技術介紹
通常,如圖3所示,連桿I 一般用于連接諸如汽車發動機等車輛發動機中的曲柄銷及活塞銷。連桿I的一端為大端部2,另一端為小端部3。大端部2為待安裝到曲柄銷的部分,小端部3為待安裝到活塞銷的部分。連桿I由連桿主體4和蓋部5構成,從而安裝到曲柄銷。大端部2在其寬度方向上的相反端側形成有螺栓孔,并且螺栓分別插入螺栓孔中以將 連桿主體4和蓋部5緊固在一起。在制造具有上述結構的連桿I的通常方法中,例如,如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 - 71130號公報)或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 - 66998號公報)所公開的,已經提出過一種通過斷裂將一體形成的連桿分割成連桿主體4和蓋部5的所謂的斷裂分割方法。在傳統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中,如圖3所示,首先在大端部2的大端孔6的內周部的寬度方向相反側分別形成槽ロ 7。通過將軸插入小端部3的小端孔8中來確定連桿I的位置。將具有一對半部的芯軸9裝配到大端孔6 (圖3A)中,所述ー對半部的一側呈錐形或兩側均呈錐形。此時,半部之間的部分位干與各槽ロ 7對應的位置。隨后在芯軸9的半部之間驅動楔形件10,由此沿圖3A中的空心箭頭的方向對大端部2施加撐脹力。連桿I由此在槽ロ7處被分割成連桿主體4和蓋部5。然而,在上述傳統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中,如果在小端孔8和被插入小端孔8的軸之間存在大的間隙,那么沿大端部2的斷裂分割面分割連桿I的時刻在大端部2的右側和左側之間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大端部2的右側和左側由此可能在不同時刻斷裂(圖3B)。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實驗可知,后斷裂側的斷裂面容易發生延性斷裂。由于延性斷裂的斷裂面不能很好地裝配在一起,因此在將曲軸安裝到大端部2時,連桿I的大端部2的圓度(重裝配時的圓度)劣化。在更糟糕的情況下,可能發生咬粘(seizure)而損壞發動機。
技術實現思路
考慮到上述情況而構思了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一種連桿斷裂分割裝置,該方法以及裝置能夠通過減小在連桿沿斷裂分割面被分割時發生的連桿的大端部的右側和左側的斷裂時刻之間的差異,而提供在連桿的大端部的斷裂分割面中不存在延性斷裂的良好的斷裂面,由此改善重裝配時的圓度。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實現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斷裂分割方法,該方法用于將一體形成的連桿分割成連桿主體和蓋部,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準備連桿,所述連桿具有大端部、小端部及連接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的桿部,所述大端部具有斷裂分割面,沿所述斷裂分割面來分割所述連桿主體和所述蓋部,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均具有通孔;將大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大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將所述大端側軸固定于大端側支持件;將小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小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將所述小端側軸固定于小端側支持件;以及朝遠離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一方的方向牽引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另一方。另ー方面,提供一種連桿斷裂分割裝置,該連桿斷裂分割裝置用于將一體形成的連桿分割成連桿主體和蓋部,所述連桿具有大端部、小端部及連接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的桿部,所述大端部具有斷裂分割面,沿所述斷裂分割面來分割所述連桿主體和所述蓋 部,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均具有通孔,所述連桿斷裂分割裝置包括大端側軸,其能被插入形成于所述大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大端側支持件,其支持所述大端側軸;小端側軸,其能被插入形成于所述小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小端側支持件,其支持所述小端側軸;牽引單元,其朝遠離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一方的方向牽引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另一方。所述斷裂分割面可以形成為槽ロ,所述槽ロ形成于所述大端部的彼此相対的部位。根據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專利技術,通過減小當連桿沿斷裂分割面、例如沿形成于大端部的左側和右側的槽ロ被分割時發生的大端部的右側和左側的斷裂時刻之間的差異,能夠獲得在連桿的大端部的分割斷裂面中不存在延性斷裂的良好的斷裂面,并且能夠改善連桿在分割以后的再裝配時的圓度。本專利技術的本質及另外的特征從參照附圖做出的下述說明中將更加清楚。附圖說明在附圖中圖I是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的示例性平面圖;圖2是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的側視圖;以及圖3包括圖3A和圖3B,圖3是說明傳統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的示例性平面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中,將參照附圖I和附圖2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桿斷裂分割(fracture splitting)方法以及連桿斷裂分割裝置。下文中,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將說明本專利技術被應用于在汽車發動機中使用的連桿的斷裂分割技術的情況。首先,將說明由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斷裂分割方法和裝置分割的連桿的整體構造。應注意的是,下文中,圖I中的上下方向設定為連桿的長度方向,圖I中的水平方向設定為連桿的寬度方向,與圖I的紙面垂直的方向設定為連桿的厚度方向。連桿20由一端的大端部22、另ー端的小端部24以及連接大端部22和小端部24的桿部25構成。在大端部22中沿連桿的厚度方向鉆有大端孔21,從而未出的曲柄銷摘通大端孔21。在小端部24中沿連桿的厚度方向鉆有小端孔23,從而未示出的活塞銷插通小端孔23。槽ロ(或刻槽)26設置于大端部22的大端孔21的內周部的寬度方向相反側。斷裂分割面形成于槽ロ 26的寬度方向外側。連桿20被沿大端部22的斷裂分割面分割成連桿主體28和蓋部29。連桿主體28沿長度方向延伸,并且由大端部22的下半部、小端部24及連接大端部22的下半部和小端部24的桿部25構成。平面30沿長度方向形成于大端部22的外周面的寬度方向相反端。在平面30的寬度方向內側平行于平面30鉆有未示出的螺栓孔。未示出的螺栓被分別插入螺栓孔中,以將連桿主體28和蓋部29緊固在一起。接著,將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用于連桿20的斷裂分割裝置40。 斷裂分割裝置40用于將連桿20沿著大端部22的斷裂分割面分割成連桿主體28和蓋部29。斷裂分割裝置40包括大端側軸41、均具有如圖2所示的側視的L形的大端側固定構件42、大端側支持件44、小端側軸45、均具有如圖2所示的側視的L形的小端側固定構件46、小端側支持件48以及牽引単元50。大端側軸41插入大端部22的大端孔21中。大端側軸41的兩個端部分別插入穿過大端側固定構件42。大端側固定構件42通過螺栓43分別固定于大端側支持件44。小端側軸45插入小端部24的小端孔23中。小端側軸45的兩個端部分別插入穿過小端側固定構件46。小端側固定構件46利用螺栓47分別固定于小端側支持件48。牽引單元50朝遠離大端側支持件44的方向牽引小端側支持件48。在下文中,將說明使用具有上述結構的斷裂分割裝置40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首先,通過鍛造鋼材(例如,SC基直接熱處理鋼(SC-based direct-heat treatedsteel))而一體地形成連桿主體28和蓋部29。在大端部22的大端孔21的內周部的寬度方向相反側分別形成(具有斷裂分割面的)槽ロ 26。隨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其用于將一體形成的連桿分割成連桿主體和蓋部,所述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包括:準備連桿,所述連桿具有大端部、小端部及連接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的桿部,所述大端部具有斷裂分割面,沿所述斷裂分割面來分割所述連桿主體和所述蓋部,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均具有通孔;將大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大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將所述大端側軸固定于大端側支持件;將小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小端部的所述通孔中;將所述小端側軸固定于小端側支持件;以及朝遠離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一方的方向牽引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另一方。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24 JP 2011-1407591.一種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其用于將一體形成的連桿分割成連桿主體和蓋部,所述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包括 準備連桿,所述連桿具有大端部、小端部及連接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的桿部,所述大端部具有斷裂分割面,沿所述斷裂分割面來分割所述連桿主體和所述蓋部,所述大端部和所述小端部均具有通孔; 將大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大端部的所述通孔中; 將所述大端側軸固定于大端側支持件; 將小端側軸插入形成于所述小端部的所述通孔中; 將所述小端側軸固定于小端側支持件;以及 朝遠離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一方的方向牽引所述大端側支持件和所述小端側支持件中的另一方。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桿斷裂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斷裂分割面形成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海寶龍史,山田茂則,堀井長彥,松野敏之,小林智,
申請(專利權)人:鈴木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