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用于將管件穿過并固定于艙壁的開孔,其包括:第一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一側;穿艙管路,一端與所述第一法蘭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艙壁的開孔并與所述第一法蘭密封于所述艙壁開孔的一側;第二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另一側,固定套接所述穿艙管路并密封所述艙壁開孔的另一側;管路,固定連接所述穿艙管路的另一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可以既保證船舶結構的水密要求,也不使用火工,沒有增加船體結構的應力,從而達到規范的要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船舶及海洋工程管路穿艙
,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特殊區域或水密區域等船體結構處的穿艙結構。
技術介紹
針對當下各類船舶以及海洋工程等項目船體結構復雜多變,由此有許許多多的特殊區域及水密區域相應產生。但是,技術要求日趨嚴格,對生產施工帶來更高的技術要求。現有常規的穿艙方式有三種腹板穿艙、套管穿艙、套管加腹板穿艙。這三種方式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不同的艙壁結構上,但無疑這幾種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需要火工,增加結構應力。而對于普通的船體結構,應力要求不高,船級社等規范一般都是認可的。當遇到特殊區域不允許使用火工的區域就很難實現穿艙,并且保證水密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可以既保證船舶結構的水密要求,也不使用火工,沒有增加船體結構的應力,從而達到規范的要求。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用于將管件穿過并固定于艙壁的開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一側;穿艙管路,一端與所述第一法蘭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艙壁的開孔并與所述第一法蘭密封于所述艙壁開孔的一側;第二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另一側,固定套接所述穿艙管路并密封所述艙壁開孔的另一側;管路,固定連接所述穿艙管路的另一端。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法蘭與所述艙壁之間和/或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艙壁之間還設置有密封墊片。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穿艙管路與所述第一法蘭為焊接固定。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穿艙管路的另一側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二法蘭設有相應的內螺紋,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穿艙管路為螺紋連接固定。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穿艙管路為焊接固定。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一側的端部通過一套管焊接固定。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一側的端部分別設有外螺紋,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一側的端部通過一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固定連接。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管路的內徑大于所述穿艙管路的外徑,并所述管路的內徑與所述穿艙管路的外徑具有相配的螺紋,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為螺紋連接。上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中所述穿艙管路的內徑大于所述管路的外徑,并所述穿艙管路的內徑與所述管路的外徑具有相配的螺紋,所述穿艙管路與所述管路為螺紋連接。本技術的有益功效在于(I)沒有火工,不會增加船體結構應力,不需要NPT等焊接的檢測。(2)簡單易行,便于現場工人安裝,減少生產步驟。(3)適用范圍廣,可以適用在普通的水密分割,也可以適用在有特殊要求的船體結構水密分割中。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 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的一實施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I水密艙壁2第一法蘭3穿艙管路4第二法蘭5管路6套管7密封墊片8焊接點D艙壁開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在圖I、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本技術揭示一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用于將管件穿過并固定于艙壁的開孔并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穿艙方式采用火工而增加結構應力造成的缺陷。如圖所示,本技術通過將一穿艙管路3穿過水密艙壁1,并于水密艙壁I的兩側設置第一法蘭2與第二法蘭4從而將穿艙管路3固定并密封于艙壁開孔D。進一步地,參考圖I本技術揭示的一種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穿艙管路3的末端位于所穿艙的水密艙壁I處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首先將穿艙管路3的一側的端部焊接第一法蘭2,另一側加工外螺紋,將穿艙管路3穿過水密艙壁I,然后第二法蘭4采用加工法蘭(或者螺紋法蘭)將穿艙管路3牢固把緊到水密艙壁I上,在水密艙壁I的兩側分別與第一法蘭2、第二法蘭4的接觸面均設有墊片7,以增加密封效果。然后再通過一套管6將穿艙管路3與管路5固定連接,本實施例采用如焊接點8的焊接方式固定,從而實現特殊區域水密艙壁的穿艙。參考圖2本技術另一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穿艙管路3的末端不位于所穿艙的水密艙壁I處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與上實施例相似,首先將穿艙管路3的一側焊接第一法蘭2,另一側加工外螺紋,將穿艙管路3穿過水密艙壁1,然后第二法蘭4采用加工法蘭(或者螺紋法蘭)將穿艙管路3牢固把緊到水密艙壁I上,在水密艙壁I的兩側分別與第一法蘭2、第二法蘭4的接觸面均設有墊片7,以增加密封效果。然后再通過一套管6將穿艙管路3與管路5固定連接,從而實現特殊區域水密艙壁的穿艙。此外,本技術第二法蘭4與穿艙管路3的固定還具有其它實施方式第二法蘭4與穿艙管路3可以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其它特征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 管路5與穿艙管路3的連接還具有其它實施方式管路5與穿艙管路3的連接處分別加工外螺紋,可以通過一具有內螺紋的螺紋管6將管路5與穿艙管路3固定連接。或者,可以不設置套管6,將管路5的內徑設置為大于穿艙管路3的外徑,并于管路3的內徑與穿艙管路3的外徑加工相配的螺紋,為此,管路5與穿艙管路3右以通過螺紋實現固定連接。當然,也可以將穿艙管路3的內徑設置為大于管路6的外徑,并于穿艙管路3的內徑與管路5的外徑加工相配的螺紋,以實現穿艙管路3與管路5的螺紋連接。采用本技術揭示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優點如下(I)沒有火工,不會增加船體結構應力,不需要NPT等焊接的檢測;(2)簡單易行,便于現場工人安裝,減少生產步驟;(3)適用范圍廣,可以適用在普通的水密分割,也可以適用在有特殊要求的船體結構水密分割中。當然,本技術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技術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技術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技術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ー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用于將管件穿過并固定于艙壁的開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ー側; 穿艙管路,一端與所述第一法蘭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艙壁的開孔并與所述第一法蘭密封于所述艙壁開孔的ー側; 第二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另ー側,固定套接所述穿艙管路并密封所述艙壁開孔的另ー側; 管路,固定連接所述穿艙管路的另一端。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蘭與所述艙壁之間和/或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艙壁之間還設置有密封墊片。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干,所述穿艙管路與所述第一法蘭為焊接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艙管路的另ー側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二法蘭設有相應的內螺紋,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穿艙管路為螺紋連接固定。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法蘭與所述穿艙管路為焊接固定。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ー側的端部通過ー套管焊接固定。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ー側的端部分別設有外螺紋,所述管路與所述穿艙管路另ー側的端部通過一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船用水密穿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用水密穿艙結構,用于將管件穿過并固定于艙壁的開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一側;穿艙管路,一端與所述第一法蘭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艙壁的開孔并與所述第一法蘭密封于所述艙壁開孔的一側;第二法蘭,設置于所述艙壁的另一側,固定套接所述穿艙管路并密封所述艙壁開孔的另一側;管路,固定連接所述穿艙管路的另一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艷,解祥龍,
申請(專利權)人: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