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包括爐體、料斗、喂料器、爐排、供風系統,爐排設于爐體內部的下端,料斗與喂料器連接,喂料器與爐體連接,供風系統包括環形風管、風機、儲風罐,環形風管設于爐體的內部,且設于爐排的下部,環形風管上均勻分布至少四個出風管,出風管連通環形風管,且設于爐排上方,風機的出風口連接儲風罐,儲風罐上設有第一輸風管、第二輸風管、第三輸風管,第一輸風管連接喂料器的出料口處,方便將物料導入爐體內,不會在喂料器出料口處淤積,第二輸風管穿過爐體的側壁與爐排底部的中心部位連接,具有松動爐排上堆積的燃料的功能,第三輸風管穿過爐體的側壁與環形風管連接,出風口將形成環形旋風,提高燃燒速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增氧增壓系統,尤其涉及ー種促進生物質鍋爐燃燒的增氧增壓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的生物質鍋爐主要依靠負壓的作用燃燒,由于燃料進入燃燒器后都是呈現堆積狀態,燃料內部因為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導致不能夠充分燃燒,造成部方燃料流失,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ー種結構簡單、具有增氧增壓效果,且可以讓燃料充分燃燒、減少環境污染的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ー種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包括爐體、料斗、喂料器、爐排、供風系統,所述爐排設于所述爐體內部的下端,所述料斗與所述喂料器連接,所述喂料器與所述爐體連接,所述供風系統包括環形風管、風機、儲風罐,所述環形風管設于所述爐體的內部,且設于所述爐排的下部,并與所述爐體的內壁連接固定,所述環形風管上均勻分布至少四個出風管,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連通所述環形風管,且設于爐排上方,所述風機的出風ロ連接儲風罐,所述儲風罐上設有第一輸風管、第二輸風管、第三輸風管,所述第一輸風管連接所述喂料器的出料ロ處,所述第二輸風管穿過所述爐體的側壁與所述爐排底部的中心部位連接,所述第三輸風管穿過所述爐體的側壁與所述環形風管連接。進ー步地,所述喂料器與所述爐體連接處設有斜輸料管,所述斜輸料管的一端與所述喂料器的出料端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爐體連接,并與所述爐體的內腔連通,所述斜輸料管與水平方向傾斜。進ー步地,所述傾斜角度范圍為15° -85°。進ー步地,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上均勻排列口徑大小相同的出風ロ,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上的出風ロ的朝向是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排列。進ー步地,所述出風管為立柱型或半圓柱型。本技術提供的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通過在喂料器與爐體之間設置斜輸料管,方便了物料快速方便的進入爐體內部,通過設置風機和儲風罐,且在儲風罐上設置第ー輸風管、第二輸風管、第三輸風管,通過將第一輸風管連接到喂料器的出料ロ處,方便將物料導入爐體內,不會在喂料器出料ロ處淤積,通過將第二輸風管連接到爐排的底部中心部位,為爐體內提供足夠的氧氣,且具有松動爐排上堆積的燃料的功能,通過在爐排處設置環形風管,且將第三輸風管連接至所述環形風管,在環形風管上設置若干出風管,且在出風管的沿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上設置若干出風ロ,在工作時,出風ロ將形成環形旋風,大大提高燃燒速度。本技術通過設置三個輸風管,大大增強爐體內部的氧氣輸入,提高了燃料的充分燃燒度,節約能源,且減小了對環境的污染。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環形風管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請ー并參閱圖I及圖2,其中圖I為本技術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環形風管30的俯視圖。ー種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包括爐體10、料斗40、喂料器50、爐排13、供風系統20,所述爐排13設于所述爐體10內部的下端,所述料斗40與所述喂料器50連接,所述喂料器50與所述爐體10連接,所述喂料器50與所述爐體10連接處設有斜輸料管60,所述斜輸料管60的一端與所述喂料器50的出料端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爐體10連接,并與所述爐體10的內腔12連通,所述斜輸料管60與水平方向呈ー角度,角度范圍為15° -85°。所述供風系統20包括環形風管23、風機21、儲風罐22,所述環形風管23設于所述爐體10的內部,且設于所述爐排13的下部,并與所述爐體10的內壁連接固定,所述環形風管23上均勻分布至少四個出風管231,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連通所述環形風管23,且設于爐排13上方,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上均勻排列口徑大小相同的出風ロ 232,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上的出風ロ 232的朝向是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排列,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的形狀可以是立柱型或半圓柱型,所述風機21的出風ロ連接儲風罐22,所述儲風罐22上設有第一輸風管221、第二輸風管223、第三輸風管222,所述第一輸風管221連接所述喂料器50的出料ロ處,所述第二輸風管223穿過所述爐體10的側壁11與所述爐排13底部的中心部位連接,所述第三輸風管222穿過所述爐體10的側壁11與所述環形風管23連接。運行時,將燃料放入料斗40,通過喂料器50將燃料推進斜輸料管60,打開風機21,輸風管221將風輸送到斜輸料管60,保證了喂料器50推進的燃料在斜輸料管60中不會堆積堵塞,燃料將被輸送進爐體10內部進行燃燒,第二輸風管223將風輸送到爐排13中心底部,保證了爐體10內腔12中氧氣的充足供應,也防止了燃料在爐排13上的堆積而得不到充分的燃燒,第三輸風管222將風輸送到環形風管23,環形風管23將風均勻的輸送到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由于出風管231上設置出風ロ 232,且出風ロ 232的朝向是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排列,在工作時,出風ロ 232將形成環形旋風,大大提高燃燒速度。綜上所述,通過在喂料器與爐體之間設置斜輸料管,方便了物料快速方便的進入爐體內部,通過設置風機和儲風罐,且在儲風罐上設置第一輸風管、第二輸風管、第三輸風管,通過將第一輸風管連接到喂料器的出料ロ處,方便將物料導入爐體內,不會在喂料器出料ロ處淤積,通過將第二輸風管連接到爐排的底部中心部位,為爐體內提供足夠的氧氣,且具有松動爐排上堆積的燃料的功能,通過在爐排處設置環形風管,且將第三輸風管連接至所述環形風管,在環形風管上設置至少四個出風管,且在出風管的沿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上設置出風ロ,在工作吋,出風ロ將形成環形旋風,大大提高燃燒速度。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一輸風管、第二輸風管、第三輸風管,大大增強爐體內部的氧氣輸入,提高了燃料的充分燃燒度,節約能源,且減小了對環境的污染。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 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包括爐體(10)、料斗(40)、喂料器(50)、爐排(13),所述爐排(13)設于所述爐體(10)內部的下端,所述料斗(40)與所述喂料器(50)連接,所述喂料器(50)與所述爐體(10)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還包括供風系統(20),所述供風系統(20)包括環形風管(23)、風機(21)、儲風罐(22),所述環形風管(23)設于所述爐體(10)的內部,且設于所述爐排(13)的下部,并與所述爐體(10)的內壁連接固定,所述環形風管(23)上均勻分布至少四個出風管(231),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連通所述環形風管(23),且設于所述爐排(13)上方,所述風機(21)的出風口連接儲風罐(22),所述儲風罐(22)上設有第一輸風管(221)、第二輸風管(223)、第三輸風管(222),所述第一輸風管(221)連接所述喂料器(50)的出料口處,所述第二輸風管(223)穿過所述爐體(10)的側壁(11)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包括爐體(10)、料斗(40)、喂料器(50)、爐排(13),所述爐排(13)設于所述爐體(10)內部的下端,所述料斗(40)與所述喂料器(50)連接,所述喂料器(50)與所述爐體(10)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質鍋爐增氧增壓系統(100)還包括供風系統(20),所述供風系統(20)包括環形風管(23)、風機(21)、儲風罐(22),所述環形風管(23)設于所述爐體(10)的內部,且設于所述爐排(13)的下部,并與所述爐體(10)的內壁連接固定,所述環形風管(23)上均勻分布至少四個出風管(231),所述至少四個出風管(231)連通所述環形風管(23),且設于所述爐排(13)上方,所述風機(21)的出風口連接儲風罐(22),所述儲風罐(22)上設有第一輸風管(221)、第二輸風管(223)、第三輸風管(222),所述第一輸風管(221)連接所述喂料器(50)的出料口處,所述第二輸風管(223)穿過所述爐體(10)的側壁(11)與所述爐排(13)底部的中心部位連接,所述第三輸風管(222)穿過所述爐體(10)的側壁(11)與所述環形風管(23)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念喜,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