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太陽能方陣,其包括縱向軸(1)、橫向軸(2)、太陽能電池組件(3)、驅動裝置(4)、立柱(5)、支撐塊以及蝸輪蝸桿機構(6);所述橫向軸(2)為多行,且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排列,所述縱向軸(1)為一列,所述縱向軸(1)與所述橫向軸(2)垂直設置,所述縱向軸(1)、橫向軸(2)通過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驅動裝置(4)與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3)通過兩個等高的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橫向軸(2)上,所述縱向軸(1)和橫向軸(2)上分別設置有縱向萬向節(12)和橫向萬向節(22)。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太陽能方陣可以實現集中驅動,結構較簡單,且成本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太陽能電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太陽能方陣。
技術介紹
隨著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減少,以及價格越來越高,使得清潔、可再生的能源,例如太陽能的研究和推廣受到各國政府、科研機構的重視,太陽能發電產業 在全球范圍內迅猛發展。雖然太陽能發電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太陽能光伏電站成本過高一直制約著其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成本主要由太陽能組件、安裝支架系統及人工、電氣系統三部分組成,隨著太陽能組件產品和電氣系統關鍵部件逆變器等價格的降低,支架系統及其安裝成本在光伏電站系統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目前市場上安裝支架系統主要有兩種追日式和固定式,追日式主要用于地面電站,固定式主要用于屋頂安裝。目前行業內太陽能水平追日支架系統主要有連桿式、獨立驅動式和單軸驅動式等。這些傳統方式由于對地面平整度要求高,對支架傳動零件特別是傳動軸直線度要求高,無法將大面積太陽能方陣連接起來利用統一驅動力集中驅動,導致電站建設成本較高,同時由于驅動部分較多,系統相對復雜,故障率也較高,不利于電站穩定運行,同時為了保證地面平整,通常做法是在地面建水泥墩使整體的安裝面平整,由于地面沉降等因素,前期平整的地面在使用過程中會變得不平整,由于地面不平整,而導致傳動軸的扭矩過大超過驅動裝置最大扭矩時容易將驅動裝置燒壞進而影響電站系統的穩定運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實現集中驅動且成本低的太陽能方陣。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太陽能方陣,其包括縱向軸、橫向軸、太陽能電池組件、驅動裝置、立柱、支撐塊以及蝸輪蝸桿機構;所述橫向軸為多行,且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排列,所述縱向軸為一列,所述縱向軸與所述橫向軸垂直設置,所述縱向軸、橫向軸交疊位置設置有立柱,所述蝸輪蝸桿機構固定設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縱向軸、橫向軸通過蝸輪蝸桿機構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其中一個立柱上并與所述蝸輪蝸桿機構連接,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通過兩個等高的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橫向軸上,所述縱向軸包括縱向連接桿以及連接所述縱向連接桿的縱向萬向節,所述橫向軸包括橫向連接桿以及連接所述橫向連接桿的橫向萬向節。進一步地,所述太陽能方陣還包括蝸輪蝸桿減速機,所述蝸輪蝸桿減速機一端由所述驅動裝置驅動,另一端連接蝸輪蝸桿機構。進一步地,所述蝸輪蝸桿機構包括相互配合的蝸輪和蝸桿,所述蝸桿一端連接所述驅動裝置,另一端連接所述縱向軸,所述蝸輪連接所述橫向軸。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 為直接驅動式電機。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上設置有聯軸器。進一步地,所述立柱的兩側還設置有輔助立柱,所述輔助立柱上設置有輔助軸承,所述橫向軸通過輔助軸承設置在所述輔助立柱上。進一步地,當所述橫向軸為奇數行時,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位于正中間的立柱上。進一步地,所述立柱的底部還設置有底座。更進一步地,所述底座為水泥墩。本技術提供的太陽能方陣,通過驅動裝置控制一列縱向軸,所述縱向軸上通過蝸輪蝸桿機構與多行互相平行設置的橫向軸連接并傳遞動力,所述橫向軸上設置有多塊太陽能電池組件,所述縱向軸包括縱向連接桿以及連接所述縱向連接桿的縱向萬向節,所述橫向軸包括橫向連接桿以及連接所述橫向連接桿的橫向萬向節,從而通過驅動裝置的驅動使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旋轉一定角度以實現追日效果,通過縱向萬向節和橫向萬向節的連接可以降低對縱向軸和橫向軸的直線度要求以及裝配要求,以實現大面積太陽能方陣集中驅動。本技術提供的太陽能方陣,通過蝸輪蝸桿機構來實現減速并增大扭矩使驅動裝置以較小的功率來帶動太陽能方陣,實現驅動力集中驅動,適用于大型光伏電站建設,結構較簡單,且成本低。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太陽能方陣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3是圖I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太陽能方陣,其中,該太陽能方陣包括縱向軸I、橫向軸2、太陽能電池組件3、驅動裝置4、立柱5、支撐塊以及蝸輪蝸桿機構6 ;所述橫向軸2為多行,且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排列,所述水平方向即太陽能方陣的安裝平面方向。所述縱向軸I為一列,所述縱向軸I與所述橫向軸2垂直設置,所述橫向軸2可根據電站規模增加或減少行數,所述縱向軸I、橫向軸2交疊位置設置有立柱5,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固定設置在所述立柱5上,所述縱向軸I、橫向軸2通過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驅動裝置4設置在其中一個立柱5上并與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包括相互配合的蝸輪和蝸桿,所述蝸桿一端連接所述驅動裝置4,另一端連接所述縱向軸1,所述蝸輪連接所述橫向軸2,通過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對驅動裝置4的減速作用,增大了輸出扭矩,以滿足太陽能方陣所需的低速大扭矩的需求,且蝸輪蝸桿機構6使所述縱向軸I和橫向軸2實現垂直方向交錯傳動。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的個數與所述橫向軸2的行數一致。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3通過兩個等高的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橫向軸2上,使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3與所述橫向軸2平行設置。為了降低對縱向軸I的直線度要求以及裝配要求,所述縱向軸I包括縱向連接桿11以及連接所述縱向連接桿11的縱向萬向節12。即將縱向軸I分成多段,然后用縱向萬向節12連接,因縱向萬向節12的作用,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若出現地面沉降等破壞了安裝平面的平整度,也不會影響縱向軸I的動力傳遞,提高了太陽能方陣的 系統穩定性。另外縱向萬向節12可以降低對太陽能方陣在安裝時的安裝平面的平整度要求,進而降低安裝成本。為了降低對橫向軸的直線度要求以及裝配要求,所述橫向軸2包括橫向連接桿21以及連接所述橫向連接桿21的橫向萬向節22。將橫向軸2分成多段,然后用橫向萬向節22連接,因橫向萬向節22的作用,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若出現地面沉降等破壞了安裝平面的平整度,也不會影響橫向軸2的動力傳遞,提高了太陽能方陣的系統穩定性。另外橫向萬向節22可以降低對太陽能方陣在安裝時的安裝平面的平整度要求,進而降低安裝成本。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太陽能方陣,通過驅動裝置控制一列縱向軸,所述縱向軸上通過蝸輪蝸桿機構與多行互相平行設置的橫向軸連接并傳遞動力,從而增大扭矩,通過驅動裝置的驅動使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旋轉一定角度以實現追日效果,本技術的縱向軸橫向軸分別通過通過縱向萬向節和橫向萬向節進行連接可以降低對縱向軸和橫向軸的直線度要求以及裝配要求,以實現大面積太陽能方陣集中驅動。為了進一步增大傳動扭矩同時驅動縱向連接桿轉動,所述太陽能方陣還包括蝸輪蝸桿減速機7,所述蝸輪蝸桿減速機7 —端由所述驅動裝置4驅動,另一端連接蝸輪蝸桿機構6,具體地,連接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的蝸桿。在選用驅動裝置時,可以選用較小功率的驅動裝置,通過蝸輪蝸桿機構以及蝸輪蝸桿減速機這兩級減速來增大傳動扭矩,因小功率的驅動裝置能耗低,故可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為直接驅動式電機。所述驅動裝置4上還設置有聯軸器。所述聯軸器使與所述驅動裝置4連接的機構之間形成同步傳動配合。即,使所述驅動裝置4與蝸輪蝸桿機構6之間,或者使驅動裝置4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能方陣,其特征在于,包括縱向軸(1)、橫向軸(2)、太陽能電池組件(3)、驅動裝置(4)、立柱(5)、支撐塊以及蝸輪蝸桿機構(6);所述橫向軸(2)為多行,且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排列,所述縱向軸(1)為一列,所述縱向軸(1)與所述橫向軸(2)垂直設置,所述縱向軸(1)、橫向軸(2)交疊位置設置有立柱(5),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固定設置在所述立柱(5)上,所述縱向軸(1)、橫向軸(2)通過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驅動裝置(4)設置在其中一個立柱(5)上并與所述蝸輪蝸桿機構(6)連接,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3)通過兩個等高的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橫向軸(2)上,所述縱向軸(1)包括縱向連接桿(11)以及連接所述縱向連接桿(11)的縱向萬向節(12),所述橫向軸(2)包括橫向連接桿(21)以及連接所述橫向連接桿(21)的橫向萬向節(2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堯欽,王飛飛,王洪斌,何龍,許教練,
申請(專利權)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