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攪拌輸送裝置,具體為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解決了目前在礦井中,缺乏一種機械式、可移動的噴漿攪拌站的問題。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包括帶有履帶行走機構(1)的底盤(2)和置于底盤(2)上的攪拌機構(4)、液壓系統(6)、混凝土泵送機構(3);所述履帶行走機構(1)、攪拌機構(4)、混凝土泵送機構(3)均由液壓系統(6)提供動力;所述混凝土泵送機構(3)包括料斗(31)、推進機構(33)和分配機構;所述料斗(31)包括上料斗和下料斗,所述下料斗的左側面上開有兩個呈水平布置的分配料口(311),下料斗的右側面開有排料口(312)。本發明專利技術設計合理,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攪拌輸送裝置,具體為ー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
技術介紹
礦井掘進巷道工程主要采用錨網支護,錨網后將黃砂、水泥、石子混合攪拌后噴漿支護。目前,國內煤礦噴漿以干(潮)噴エ藝為主,大都是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等問題。存在的缺點如下1、人工勞動強度大、耗費時間長、攪拌不均勻;2、攪拌致使粉塵飛揚,環境差,嚴重影響工人身心健康;3、攪拌效率低,且攪拌與噴漿環節不匹配,整體作業不連續,嚴重制約噴漿設備機械化施工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專利技術ー種機械式、可移動的噴漿攪拌站,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目前在礦井中,缺乏ー種機械式、可移動的噴漿攪拌站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本專利技術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包括帶有履帶行走機構的底盤和置于底盤上的攪拌機構、液壓系統、混凝土泵送機構;所述履帶行走機構、攪拌機構、混凝土泵送機構均由液壓系統提供動力。所述混凝土泵送機構包括料斗、推進機構和分配機構;所述料斗包括上料斗和下料斗,所述下料斗的左側面開有兩個呈水平布置的分配料ロ,下料斗的右側面開有排料ロ ;所述推進機構包括兩個并列布置的進給油缸和兩個并列布置、內置有活塞的混凝土缸,每個進給油缸的活塞桿分別與相應的混凝土缸內的活塞連接,兩個混凝土缸分別與各自相應的下料斗上的兩個分配料ロ固定連接;所述分配機構包括一置于下料斗內的擺動排料管,所述擺動排料管的一端與下料斗上的排料ロ聯通后支撐在下料斗的內壁上,擺動排料管的中部固定連接有一連接臂,所述連接臂固定連接有與其垂直的花鍵軸,所述花鍵軸穿出下料斗左側面后通過其端部的花鍵與一花鍵軸套花鍵連接,所述花鍵軸套的上部固定連接ー擺動臂,所述擺動臂的端部對稱連接有兩個擺動油缸,所述兩個擺動油缸的活塞桿端部與擺動臂的端部對稱連接、缸體端部與下料斗外面平臺固定連接;所述擺動排料管的另一端以其一端為支點、由兩個擺動油缸一伸ー縮配合提供擺動力、花鍵軸傳遞動カ后實現左右擺動、且與所述下料斗的兩個分配料ロ交替間隔聯通。所述攪拌機構包括固定在底盤上的支架、內置有攪拌軸和葉片的攪拌桶、ー對翻轉油缸;所述攪拌桶的外壁通過耳座與支架鉸接,所述翻轉油缸置于攪拌桶的兩側、且其缸體通過耳座鉸接在底盤上、其活塞桿端部與攪拌桶的兩側外壁鉸接;當翻轉油缸伸長時,攪拌桶以其與支架的鉸接點為支點翻轉置于所述上料斗上方。工作時,通過履帶行走機構將攪拌站移動到所需位置,在攪拌桶內放入物料后,通過攪拌軸和葉片進行攪拌,然后,通過翻轉油缸的作用,將攪拌桶翻轉至上料斗的上方,通過葉片旋轉排料,將物料排入至料斗內。推進機構的進給油缸提供動カ,驅動活塞做往復運動,使得兩個混凝土缸交替實現吸料和排料,即ー個混凝土缸處于吸料狀態(稱為吸入缸),則另ー個混凝土缸處于排料狀態(稱為排出缸),同一個混凝土缸作為吸入缸和排出缸交替變換。處于下料斗內的擺動排料管實現左右擺動的過程如下兩個擺動油缸配合一伸一縮,推動擺動臂左右運動,帶動花鍵軸套旋轉,進而帶動花鍵軸旋轉,花鍵軸的旋轉轉變為連接臂的左右擺動,最終實現擺動排料管的左右擺動,間隔交替與下料斗的兩個分配料ロ聯通,實現交替與兩個混凝土缸聯通。當擺動排料管在擺動過程中始終與推進機構的排出缸聯通時,稱為正泵,即從料斗中吸入混凝土,再通過擺動排料管排入外部的輸送管道中,實現正常的混凝土輸送;當擺動排料管在擺動過程中始終與推進機構的吸入缸聯通時,稱為反泵,即從擺動排料管中吸入混凝土,再通過混凝土缸排入料斗中,反泵功能用于排除堵管、混凝土缸的清洗。進給油缸、擺動油缸的動作由液壓系統協調控制。基于上述過程,礦井巷道中混凝土實現機械攪拌和自動配送,上料方便,物料經過準確配比,混凝土質量容易控制,泵送能力強,適用性好。本專利技術設計合理,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解決了目前在礦井中,缺乏ー種機械式、可移動的噴漿攪拌站的問題。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混凝土泵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4是圖2的俯視圖。圖5是皮帶上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攪拌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切割環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眼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履帶行走機構,2-底盤,3-混凝土泵送機構,4-攪拌機構,5-皮帶上料機構,6-液壓系統,31-料斗,311 -分配料ロ,312-排料ロ,313-眼鏡板,314-攪拌裝置,32-擺動油缸,322-擺動臂,323-花鍵軸套,324-花鍵軸,325-連接臂,326-擺動排料管,327-橡膠彈簧,328-切割環,33-推進機構,331-進給油缸,332-混凝土缸,333-活塞,334-水箱,335-連接桿,41-支架,42-攪拌桶,43-翻轉油缸,44-攪拌軸,45-葉片,51-行走機構,52-皮帶運輸機構。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包括帶有履帶行走機構I的底盤2和置于底盤2上的攪拌機構4、液壓系統6、混凝土泵送機構3 ;所述履帶行走機構I、攪拌機構4、混凝土泵送機構3均由液壓系統6提供動力。 如圖2、3、4所示,所述混凝土泵送機構3包括料斗31、推進機構33和分配機構。如圖3所示,所述料斗31包括上料斗和下料斗(它們始終處于貫通狀態),所述下料斗的左側面上開有兩個呈水平布置的分配料ロ 311,下料斗的右側面開有排料ロ 312。如圖4所示,所述推進機構33包括兩個并列布置的進給油缸331和兩個并列布置、兩端貫通、內置有活塞333的混凝土缸332,每個進給油缸331的活塞桿分別與相應的混凝土缸332內的活塞333連接,兩個混凝土缸332分別與各自相應的下料斗上的兩個分配料ロ 311固定連接。如圖2所示,所述分配機構包括一置于下料斗內的擺動排料管326,所述擺動排料管326的一端與下料斗上的排料ロ 312聯通后支撐在下料斗的內壁上,擺動排料管326的中部固定連接有一連接臂325,所述連接臂325固定連接有與其垂直的花鍵軸324,所述花鍵軸324穿出下料斗左側面后通過其端部的花鍵與一花鍵軸套323花鍵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道,花鍵軸在穿出下料斗的左側面時,應當用軸承或者其它類似產品將花鍵軸密封支撐在下料斗的壁上),所述花鍵軸套323的上部固定連接ー擺動臂322,所 述擺動臂322的端部對稱連接有兩個擺動油缸32,所述兩個擺動油缸32的活塞桿端部與擺動臂322的端部對稱連接、缸體端部與下料斗外面平臺固定連接;所述擺動排料管326的另一端以其一端為支點、由兩個擺動油缸32 —伸ー縮配合提供擺動力、花鍵軸324傳遞動力后實現左右擺動、且與所述下料斗的兩個分配料ロ 311交替間隔聯通。如圖6所示,所述攪拌機構4包括固定在底盤2上的支架41、內置有攪拌軸44和葉片45的攪拌桶42、ー對翻轉油缸43 ;所述攪拌桶42的外壁通過耳座與支架41鉸接,所述翻轉油缸43置于攪拌桶42的兩側、且其缸體通過耳座鉸接在底盤2上、其活塞桿端部與攪拌桶42的兩側外壁鉸接;當翻轉油缸43伸長時,攪拌桶42以其與支架41的鉸接點為支點翻轉置于所述上料斗上方。如圖5所示,還包括皮帶上料機構5,所述皮帶上料機構5包括行走機構51和置于行走機構51上的皮帶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移動濕式噴漿攪拌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帶有履帶行走機構(1)的底盤(2)和置于底盤(2)上的攪拌機構(4)、液壓系統(6)、混凝土泵送機構(3);所述履帶行走機構(1)、攪拌機構(4)、混凝土泵送機構(3)均由液壓系統(6)提供動力;所述混凝土泵送機構(3)包括料斗(31)、推進機構(33)和分配機構;所述料斗(31)包括上料斗和下料斗,所述下料斗的左側面開有兩個呈水平布置的分配料口(311),下料斗的右側面開有一排料口(312);所述推進機構(33)包括兩個并列布置的進給油缸(331)和兩個并列布置、內置有活塞(333)的混凝土缸(332),每個進給油缸(331)的活塞桿分別與相應的混凝土缸(332)內的活塞(333)連接,兩個混凝土缸(332)分別與各自相應的下料斗上的兩個分配料口(311)固定連接;所述分配機構包括一置于下料斗內的擺動排料管(326),所述擺動排料管(326)的一端與下料斗上的排料口(312)聯通后支撐在下料斗的內壁上,擺動排料管(326)的中部固定連接有一連接臂(325),所述連接臂(325)固定連接有與其垂直的花鍵軸(324),所述花鍵軸(324)穿出下料斗左側面后通過其端部的花鍵與一花鍵軸套(323)花鍵連接,所述花鍵軸套(323)的上部固定連接一擺動臂(322),所述擺動臂(322)的端部對稱連接有兩個擺動油缸(32),所述兩個擺動油缸(32)的活塞桿端部與擺動臂(322)的端部對稱連接、缸體端部與下料斗外面平臺固定連接;所述擺動排料管(326)的另一端以其一端為支點、由兩個擺動油缸(32)一伸一縮配合提供擺動力、花鍵軸(324)傳遞動力后實現左右擺動、且與所述下料斗的兩個分配料口(311)交替間隔聯通;所述攪拌機構(4)包括固定在底盤(2)上的支架(41)、內置有攪拌軸(44)和葉片(45)的攪拌桶(42)、一對翻轉油缸(43);所述攪拌桶(42)的外壁通過耳座與支架(41)鉸接,所述翻轉油缸(43)置于攪拌桶(42)的兩側、且其缸體通過耳座鉸接在底盤(2)上、其活塞桿端部與攪拌桶(42)的兩側外壁鉸接;當翻轉油缸(43)伸長時,攪拌桶(42)以其與支架(41)的鉸接點為支點翻轉置于所述上料斗上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閆振東,楊棟,張成成,趙旭東,趙喜增,張志鵬,魏廣,程鵬,趙俊杰,蘇麗萍,陳永峰,苗艷才,
申請(專利權)人:山西晉煤集團金鼎煤機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