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主要由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構成,其依次連接順序為: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本裝置采用“厭氧—兼性厭氧—好氧”一體化工作流程,厭氧段嘗試采用厭氧接觸法處理低濃度生活污水。氧化溝內通過定水深自動排水器的控制,利用潮漲潮落時間間隙對粒狀濾料表面生物膜進行復氧,使氧化溝內氧氣溶解量大幅度增大,微生物好氧氧化程度提高,臭氣產量少,且裝置具有平面布置連貫合理,無死角,反應充分,難堵塞,易清理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污水處理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
技術介紹
在城市的發展進程當中,有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污水處理廠往往滯后于城市的建設,在城市污水管網未到達的地區,住宅小區生活污水處理一直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城市中生活污水的污染物已占水污染物總量的40% 50%。為解決由于我國的城市地下水道污水收集系統尚不完善,污 水處理廠覆蓋率較低而造成的眾多無法接管地區的生活小區的生活污水不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問題。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一般指處理能力在500 m3/d以下,集污水處理工藝的各部分功能,一般包括預處理、生物處理、沉淀、消毒等為一體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這種裝置主要適用于污水水量小,分布散廣,市政管網手機難度高的生活污水和性質相似的有機工業廢水。它是市政污水處理工程系統的有益補充。與大型市政污水處理工程相比,小型污水處理工程具有如下特點水質水量波動較大;維護管理人員的運行管理經驗相對不足;小型污水處理裝置的安裝建設地點往往離建筑物及人員活動區域較近,要注意考慮噪聲及異味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公開了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此裝置適用于環湖泊或沿河流興建的住宅小區和中小城市處理生活污水,污水處理后可直接排放進湖泊或河流,也可進入污水回用系統,進行深度處理后,中水回用。為實現本技術技術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構成,其依次連接順序為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其中,進水管連接厭氧沉淀池的進水口 ;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底部均設置排泥出口 ;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頂部均設置檢修井。所述的厭氧沉淀池的長寬高分別為10 m,4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55 m3,45 mm。所述的厭氧生物濾池的長寬高分別為20 m,4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54 m3,40 mm,過濾厭氧池中架空一 2. 5 m厚的生物濾料層,濾料采用大小均勻的陶粒。所述的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的長寬高分別為15 m,3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80 m3, 30 mm,濾池架空一層蜂窩狀塑料濾料,濾層厚度為3 m,濾池底面鋪一層厚0.5 m的陶粒濾料,粒徑為25 mm,蜂窩狀濾層上距布水器I m,下距底層濾料0.5 m0所述的潮汐式氧化溝的長寬高分別為35 m, I m,2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40 m3, 25 mm ;所述的氧化溝為兩級,在兼性厭氧池底部濾料為第一級,其后緊連一級;后一級氧化溝寬I. 5 m,長6 m,高I. 5 m,底面鋪設0. 5 m厚濾料,為預防氧化溝堵塞,把氧化溝分成兩段,之間留0. 3 m間隙,溝端設置一個定水深自動排水器,以及拔風井兼檢修井8。本技術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采用“厭氧一兼性厭氧一好氧” 一 體化工作流程,厭氧段嘗試采用厭氧接觸法處理低濃度生活污水。氧化溝內通過定水深自動排水器的控制,利用潮漲潮落時間間隙對粒狀濾料表面生物膜進行復氧,使氧化溝內氧氣溶解量大幅度增大,微生物好氧氧化程度提高,臭氣產量少,且裝置具有平面布置連貫合理,無死角,反應充分,難堵塞,易清理的特點。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流程示意圖圖I中進水管1,檢修井2,厭氧沉淀池3,4,厭氧生物濾池5,布水器6,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7,拔風井兼檢修井8,潮汐式氧化溝9,出水10,排泥11。具體實施方式結合圖1,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本技術所述的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厭氧沉淀池3和4、厭氧生物濾池5、布水器6、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7和潮汐式氧化溝9構成,其依次連接順序為厭氧沉淀池3和4、厭氧生物濾池5、布水器6、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7和潮汐式氧化溝9。其中,進水管I連接厭氧沉淀池3的進水口 ;厭氧沉淀池3和4、厭氧生物濾池5、布水器6底部均設置排泥出口 11 ;厭氧沉淀池3和4、厭氧生物濾池5、布水器6、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7頂部均設置檢修井2。所述的厭氧沉淀池的長寬高分別為10 m,4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55 m3,45 mm。所述的厭氧生物濾池的長寬高分別為20 m,4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54 m3,40 mm,過濾厭氧池中架空一 2. 5 m厚的生物濾料層,濾料采用大小均勻的陶粒。所述的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的長寬高分別為15 m,3 m,4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80 m3, 30 mm,濾池架空一層蜂窩狀塑料濾料,濾層厚度為3 m,濾池底面鋪一層厚0.5 m的陶粒濾料,粒徑為25 mm,蜂窩狀濾層上距布水器I m,下距底層濾料0.5 m0所述的潮汐式氧化溝的長寬高分別為35 m, I m, 2 m,其中的濾料體積和濾料粒徑分別為40 m3, 25 mm ;所述的氧化溝為兩級,在兼性厭氧池底部濾料為第一級,其后緊連一級;后一級氧化溝寬I. 5 m,長6 m,高I. 5 m,底面鋪設0. 5 m厚濾料,為預防氧化溝堵塞,把氧化溝分成兩段,之間留0. 3 m間隙,溝端設置一個定水深自動排水器,以及拔風井兼檢修井8。具體地,經格柵初步過濾的生活污水進入厭氧沉淀池3,4,糞便、紙等雜物沉淀在沉淀厭氧池底部,為加強沉淀效果,加大生物對污泥的消化程度,阻擋大體積懸浮物直接進入厭氧生物濾池,池上部懸掛一些絲狀纖維物,增加對糞便等有機物的截留。沉淀下來的有機物在酸性腐化菌或產酸菌的作用下水解、酸化。水解酸化后的污泥在產烷菌等專性菌下繼續厭氧消化,產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經厭氧消化后的污泥,在水壓和自身重量作用下壓入排泥11井內,處理后的污水出水10排放。經沉淀厭氧池處理后的污水,進入到兩個相互串聯著的厭氧生物濾池5,過濾厭氧池中架空一 2. 5 m厚的生物濾料層,濾料采用大小均勻的陶粒。在濾料選用上,前一濾池選用粒徑為45-50 mm的陶粒,后一濾池選用的粒徑為35-40mm。為了預防濾料堵塞的危險,采用三個預防措施(I)在進入過濾厭氧池的入口處,加一道細密的柵格,同時在入口處加檢修孔,隨時清除堵塞物;(2)填料分層設置,每層填料厚0.5 1.0 m,層間留0. 25、. 4 m的間隙,以防止堵塞,達到重新整流的目的;(3)把濾料層做成可以轉動上部留有一定空隙的濾料層,用一轉軸把濾料層架空。正常工作時,濾料層兩端用鋼絲懸掛,避免失穩傾斜。當濾料層堵塞時,則利用鋼絲繩轉動濾料層,把濾料層翻轉過來,使緊密的濾料顆粒發生相對移動,變得疏松。也同時進行反沖洗,達到清除堵塞的目的。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7,濾池架空一層蜂窩狀塑料濾料,濾層厚度為3 m,濾池底面鋪一層厚0.5 m的陶粒濾料,粒徑為25 mm,蜂窩狀濾層上距布水器I m,下距底層濾料0.5 m。為方便池內通風,在濾池旁邊設一拔風井兼做檢修井8與池內兩空隙層相通。潮汐式氧化溝9為兩級,在兼性厭氧池底部濾料為第一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構成,其依次連接順序為:厭氧沉淀池、厭氧生物濾池、布水器、高效兼性厭氧生物滴濾池和潮汐式氧化溝。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洪斌,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科博思流體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