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照明裝置,包括:罩體(1)、散熱器(2)以及設置在所述散熱器(2)上的發光組件(3),所述罩體(1)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鎖部(5),所述散熱器(2)具有與所述第一卡鎖部(5)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卡鎖部(6),所述第一卡鎖部(5)和第二卡鎖部(6)鎖合形成容納所述發光組件(3)的封閉腔體(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鎖部(6)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第一卡鎖部(5)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卡鎖部(5)的內表面包括設計為接收來自所述發光組件(3)的光的光入射面的第一表面(A1),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入射光經所述第一卡鎖部(5)出射。此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包括該照明裝置的管形燈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裝置以及一種包括該照明裝置的管形燈具。
技術介紹
在當今的照明系統中,越來越多地采用LED芯片作為照明系統的光源。通常,為了獲得白光,照明系統中應用多組由紅光、藍光、綠光LED芯片構成的光源,這些LED芯片以預定的布置方式排列,從而獲得預定的光輸出效 果。在現有技術中,還常常采用藍光LED芯片作為光源,并且藍光激發黃色熒光粉,獲得白光。因此在LED照明裝置中通常設置有用于藍光的遠程熒光層,或直接將遠程熒光層設置為照明裝置的罩體。這種可以發出白光的照明裝置具有良好的光效率并且可以獲得均勻的光分布效果。然而考慮到照明裝置自身結構的影響,照明裝置中的發光組件并不能均勻地照射遠程熒光層的各個區域。特別是例如在T8類型的管形照明裝置中,經常會出現罩體的中央區域顯現出正常的亮白色,而在罩體和其他部件、例如底座或散熱體連接的邊緣區域,會顯現出黃色。這是因為通常居中安置在管形照明裝置中的LED光源在垂直方向上朝向罩體的中央區域,因此LED光源發出的藍光主要射向在垂直方向上與其正對的中央區域,大量的藍光和遠程熒光層中受激發產生的黃光充分混合后形成亮白光。相反地,罩體的邊緣區域僅僅能接收到少量的藍光,因此由該區域射出的光顯現出不理想的黃色。這將顯著地影響照明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照明裝置,這種照明裝置可以避免在罩體的邊緣區域出現光帶,并且具有結構簡單、亮度高、光分布均勻的優點。此外根據本技術的照明裝置還可以簡單地進行組裝和拆卸。本技術的目的由一種照明裝置來實現,這種照明裝置包括罩體、散熱器以及設置在所述散熱器上的發光組件,所述罩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鎖部,所述散熱器具有與所述第一卡鎖部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卡鎖部,所述第一卡鎖部和第二卡鎖部鎖合形成容納所述發光組件的封閉腔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鎖部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第一卡鎖部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卡鎖部的內表面包括設計為接收來自所述發光組件的光的光入射面的第一表面,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入射光經所述第一卡鎖部出射。在此,發光組件位于罩體和散熱器限定出的封閉腔體中。來自發光組件的光需要經過設計具有第一卡鎖部的罩體射出。第一卡鎖部因此具有機械連接和透光的雙重作用,其不僅可以利用自身的外表面和散熱器的第二卡鎖部進行鎖定連接,而且還可以利用自身的部分內表面、即第一表面接收來自發光組件的光,使得照明裝置在罩體和散熱器的接合處也可以呈現出所期望的亮度。“內表面”在此可以被視為罩體的、用于接收來自發光組件的光的內壁的部分區域,來自發光組件的至少部分光因此同樣可以直接射向內表面上的第一表面。由于第一卡鎖部是罩體的一部分,這些光可以經過具有透光性的第一卡鎖部射出。相應地,“外表面”在此可以被視為罩體外壁的部分區域,外表面和第二卡鎖部相互作用,以便彼此鎖定。由此不透光的第二卡鎖部不會阻礙來自發光組件的光在封閉腔體內射向第一卡鎖部的至少部分區域,由此確保在罩體的邊緣區域中、即第一卡鎖部和第二卡鎖部彼此鎖合的區域中也可以顯現出一定的亮度。根據本技術設計的照明裝置可以實現較為均勻的照明效果,防止由于罩體的各個區域的出光率不同而產生明顯的光帯。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罩體包括弧形的第一本體和從所述第一本體的末端延伸出的第一卡鎖部,所述第一卡鎖部包括從所述第一本體向所述發光組件傾斜地朝向所述發光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弧形的本體例如在光軸的方向上位于發光組件正上方的區域中,來自發光組件的光大部分穿過弧形的第一本體射出;而設計用于和第二卡鎖部鎖定連接的第 ^鎖部相應地位于第一本體的末端區域、即在光軸的方向上例如位于發光組件兩側的區域中,來自發光組件的少量的光射向第一卡鎖部。為了大面積地接收這些光,特別地將內表面的一部分設計成朝向發光組件傾斜的第一表面,由此不僅可以增大光入射面積,并且還可以使盡可能多的入射光直接射穿過第一卡鎖部射出。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第一表面為傾斜的平坦表面。由于第一表面 位于罩體的端部區域中,因此第一表面從第一本體的內表面開始朝向例如關于照明裝置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的發光組件傾斜,在此情況下,第一表面和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此外,將第一表面設計為平坦表面,可以使來自發光組件的光直接經過第一表面射入第一卡鎖部中,避免不必要的反射。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所述第一卡鎖部的內表面還包括遠離所述發光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發光組件的出光面低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間的連接位置。由此可以使第一表面獲得盡可能多的入射光,以提高通過第一卡鎖部射出的光強。來自發光組件的光例如優選地以折射次數最少的方式直接穿過罩體射出。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所述散熱器包括第二本體和所述第二本體的末端延伸出的所述第二卡鎖部,所述第二本體和所述第二卡鎖部限定出凹腔,所述發光組件設置在所述凹腔的底面上。相應于罩體,散熱體也具有例如外部輪廓為弧形的第二本體和第二卡鎖部。為了使來自發光組件的光可以盡可能多地射向罩體,因此散熱器設計具有“下沉”的凹腔,用于將發光組件安置在其中,以便増大發光組件的出光面到罩體的距離,更確切地說,増大罩體所接收到的光入射量。“下沉”在此表明ー種在光軸方向上遠離第二卡鎖部、或者說遠離罩體延伸的趨勢。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所述第一本體和相鄰的所述第一卡鎖部之間的夾角為135°。第一本體和相鄰的第一卡鎖部之間的夾角設計為鈍角,并且夾角的大小可以根據應用情況以及照明裝置自身的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在特別優選的情況下該夾角為135。。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所述第一卡鎖部和所述第二卡鎖部設計為彼此形狀配合的卡勾。這種鎖定配合可以使罩體和散熱器有利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其中容納發光組件的殼體。因此可以直接將罩體和散熱器組裝成為整體,用于容納安置在散熱器上的發光組件,而無需附加的固定件、例如螺釘或類似物用于固定連接。根據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所述罩體設計為遠程熒光罩體。由熒光性材料制成的罩體可以受激發產生特定的彩色光,由此可以和來自發光組件的光進行混合得到具有所期望的顏色、例如白色的光。照明裝置內部的光特別地可以通過罩體的邊緣、即第一卡鎖部射出。由此在照明裝置工作時,在罩體的邊緣區域也具有較高的亮度。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發光組件包括電路板和安裝在所述電路板上的光源。光源例如可以均勻地設置在電路板上,由此可以提高出射光的均勻度。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光源為藍光LED芯片。藍光LED發出的光呈現藍色,藍光和具有熒光性的罩體受激發后產生的黃光混合,并以白光的形式經過罩體射出。由于第一卡鎖部上的第一表面也可以接收到足夠的藍光,因此在穿過罩體的邊緣區域射出的光的顏色優選地近似白色。此外,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包括上述照明裝置的管形燈具,該燈具具有下列優點光效率高、光分布均勻、無閃爍、便于安裝和拆卸、色溫可調,特別是在燈管的邊緣區域不會出現黃色光帶。應該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都是列舉和說明性質的,目的是為了對要求保護的本技術提供進一步的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用于幫助進一步理解本技術。這些附圖圖解了本技術的實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罩體(1)、散熱器(2)以及設置在所述散熱器(2)上的發光組件(3),所述罩體(1)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卡鎖部(5),所述散熱器(2)具有與所述第一卡鎖部(5)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卡鎖部(6),所述第一卡鎖部(5)和第二卡鎖部(6)鎖合形成容納所述發光組件(3)的封閉腔體(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鎖部(6)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第一卡鎖部(5)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卡鎖部(5)的內表面包括設計為接收來自所述發光組件(3)的光的光入射面的第一表面(A1),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入射光經所述第一卡鎖部(5)出射。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明玉生,鄭盛梅,李皓,陳鵬,
申請(專利權)人:歐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