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工作燈,包括燈殼、位于該燈殼內的燈座及安裝在該燈座上的第一發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燈殼的側壁上開有縱向條形通孔,該工作燈還包括有:驅動座,位于燈殼內并支撐在燈座下方,該驅動座具有向上述縱向長孔側延伸的外端;推鈕,該推鈕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縱向條形通孔內并能沿該縱向條形通孔移動,該推鈕與所述的驅動座外端相插接;透鏡,安裝在燈杯上,所述燈杯固定在所述燈殼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只需要上下推動推鈕即可實現燈光聚散調節,調節過程較為簡單,特別是調節范圍較大時,相比于傳統的旋鈕調節,這種調節方式顯得更為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工作燈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裝置,具體是指一種工作燈。
技術介紹
目前的工作燈種類繁多,其結構與功能也隨著使用場合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有這樣一款手持式工作燈,其包括筒體、位于筒體內的電池和發光體,筒體前端的部分側壁設計成透明,發光體放置在該部位處,這樣可使發光體發射的光線從該透明側壁中透視出來,而筒體的后端部則設計成非透明,用來放置電池。分析該手持式工作燈的結構可知,該手持式工作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是無法對發光體發出的光線聚散范圍進行調節,給維修帶來一定不便。作為改進,人們也專利技術了能對燈光聚散范圍進行調節的工作燈,這類工作燈主要通過旋轉燈殼上的調焦旋鈕來調節燈頭焦距,這種調節方式雖然可以很好地控制調節精度,但是需要在較大范圍內調節燈頭焦距時,往往需要旋轉調焦旋鈕數圈,調焦速度相對較慢,操作稍有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提供一種調節燈光聚散范圍較為方便的工作燈。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工作燈,包括燈殼、位于該燈殼內的燈座及安裝在該燈座上的第一發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燈殼的側壁上開有縱向條形通孔,該工作燈還包括有驅動座,位于燈殼內并支撐在燈座下方,該驅動座具有向上述縱向長孔側延伸的外端;推鈕,該推鈕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縱向條形通孔內并能沿該縱向條形通孔移動, 該推鈕與所 述的驅動座外端相插接;透鏡,安裝在燈杯上,所述燈杯固定在所述燈殼上。優選地,該工作燈還包括有安裝塊,該安裝塊固定在燈殼內并具有一縱向長孔,該縱向長孔正對所述的縱向條形通孔,所述的驅動座上具有與該安裝塊內表面相抵的限位塊,該安裝塊外表面則與所述推鈕相抵。這樣,推鈕便被抵靠在安裝塊的外表面上。推鈕與驅動座的插接方式可以采用多種結構,優選地,所述推鈕朝向所述縱向長孔的一側具有插孔,所述的驅動座外端插入在上述插孔內而實現所述的插接。進一步優選,所述的燈座外設有一底部抵靠在所述驅動座上的散熱片,該散熱片的外端穿過所述的縱向長孔后與所述的推鈕相插接,該散熱片的頂端向上伸入在所述燈杯內。散熱片的設置可以改善發光體的散熱效果,此外,由于該散熱片與燈座均抵靠在驅動座上,所以散熱片與燈座能實現同步移動。作為上述任一方案的優選,所述的燈殼內位于第一發光體下方處設有第二發光體,在燈殼側壁設有供該第二發光體透光的透明罩,在燈殼側壁上安裝有與所述第一發光體和該第二發光體相電氣連接的控制開關。這樣,只需要通過一個控制開關即可控制兩個發光體的工作狀態,結構較為新穎,操作較為方便。為了使工作燈能懸掛起來,該工作燈在燈殼的上端具有一掛鉤,且該掛鉤轉動后能藏于燈殼背側,不會影響到工作燈的整體外觀。為了使工作燈在使用時能牢固地豎立在工作臺面上,所述燈殼的下底面上設有能與工作臺面相吸附的磁鐵。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該工作燈只需要上下推動位于燈殼外的推鈕,便可帶動燈殼內的驅動座作上下移動,并進而帶動第一發光體相對于透鏡作上下移動,最終實現對第一發光體的燈光聚散范圍的調節過程,可見該調節過程較為簡單,特別是調節范圍較大時,相比于傳統的旋鈕調節,這種調節方式顯得更為方便。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施例中的推鈕、安裝塊及驅動座等各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工作燈具有長條形的燈殼1,在燈殼I內部設有第一發光體3和第二發光體10 ,其中,第一發光體3位于第二發光體10上方并靠近燈殼I 頂部,第二發光體10位于燈殼I內部的中間偏上位置,在第二發光體10的下方安裝有電池倉16,通過電池對第一發光體3和第二發光體10進行供電。在燈殼I側壁的上端開有縱向條形通孔la,在燈殼I內靠近該縱向條形通孔Ia處固定有安裝塊4,該安裝塊4固定在燈殼I內側壁上,并且具有正對縱向條形通孔Ia的縱向長孔4a。在燈殼的側壁上設有一推鈕6,該推鈕6的操作部位于上述縱向條形通孔Ia內并能沿該縱向條形通孔Ia移動,圖I所示為推鈕6的操作部向上推到頂的狀態,圖2所示為推鈕6的操作部向下推到底的狀態,該推鈕的主體位于燈殼I內,這樣無論操作部向下推、 還是向上推,推鈕6的主體始終封閉住縱向條形通孔la。該推鈕6朝向安裝座4的一側自上而下依次設有第一插孔6a、第二插孔6b及第三插孔6c。本實施例的第一發光體3采用單個大功率LED燈,使該工作燈可作為手電筒使用,該LED燈安裝在燈座2上,燈座2坐落在驅動座5上,該驅動座5具有朝向安裝塊4的一側延伸的外端,在這里,該外端形成第二插頭5a和第三插頭5b。為了改善LED燈的散熱效果,本實施例中,在燈座2外設有散熱片 9,散熱片9的底部抵靠在驅動座5上,且其朝向安裝塊4的一側形成第一插頭9a。裝配時, 第一插頭9a插入在第一插孔6a內,第二插頭5a插入在第二插孔6b內,第三插頭5b插入在第三插孔6c內,從而驅動座5和散熱片9均實現了與推鈕6的插接,只要在燈殼I外上下推動推鈕6,即可帶動驅動座5和散熱片9作同步移動,進而帶動燈座2和第一發光體3 作同步移動。此外,驅動座5上具有與安裝塊4內表面相抵的限位塊5c,安裝塊4外表面則與推鈕6相抵,這樣推鈕6在移動過程中,推鈕6抵靠在安裝塊4的外表面,使得推鈕6在移動過程中只與安裝塊4發生接觸摩擦,而避免了與燈殼I之間的摩擦,所以,推鈕6在長久使用后產生接觸不良現象時,只需要更換推鈕6及安裝塊4即可,不必更換整個燈殼,從而有效節省使用成本,并且也提高了該處的強度。此外,由于透鏡7安裝在燈杯8上,燈杯 8固定在燈殼I的頂端,而散熱片9的頂端向上伸入在燈杯8內,所以推動推鈕6可使第一發光體3與透鏡7間的距離發生變化,以實現調節燈頭焦距和燈光聚散范圍的目的。本實施例中的第二發光體10采用縱橫間隔排布的LED燈組,該LED燈組朝向工作燈正面,在LED燈組外罩設有反光板15,在燈殼I正側壁設有透明罩11,LED燈組發出的光可透過該透明罩11照射出來。在燈殼I背側壁上安裝有與第一發光體3和第二發光體10 相電氣連接的控制開關12。使用時,按一下該控制開關12,只點亮正面的第二發光體10 ; 再按一下,只點亮頂部的第一發光體3,此時,工作燈可作為手電筒使用;再按一下,第一發光體3和第二發光體10均不被點亮。這樣,通過一個控制開關即可控制兩個發光體的工作狀態,結構較為新穎,操作較為方便。此外,為了使工作燈能懸掛起來,該工作燈在燈殼I的上端具有一掛鉤13,且該掛鉤13轉動后能藏于燈殼I背側,不會影響到工作燈的整體外觀。為了使工作燈在使用時能牢固地豎立在臺面上,在燈殼I的下底面上設有能與工作臺面相吸附的磁鐵14。權利要求1.一種工作燈,包括燈殼(I)、位于該燈殼內的燈座(2)及安裝在該燈座上的第一發光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燈殼(I)的側壁上開有縱向條形通孔(Ia),該工作燈還包括有驅動座(5),位于燈殼(I)內并支撐在燈座(2)下方,該驅動座(5)具有向上述縱向長孔(4a)側延伸的外端;推鈕(6),該推鈕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縱向條形通孔(Ia)內并能沿該縱向條形通孔 (Ia)移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工作燈,包括燈殼(1)、位于該燈殼內的燈座(2)及安裝在該燈座上的第一發光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燈殼(1)的側壁上開有縱向條形通孔(1a),該工作燈還包括有:驅動座(5),位于燈殼(1)內并支撐在燈座(2)下方,該驅動座(5)具有向上述縱向長孔(4a)側延伸的外端;推鈕(6),該推鈕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縱向條形通孔(1a)內并能沿該縱向條形通孔(1a)移動,該推鈕(6)與所述的驅動座(5)外端相插接;透鏡(7),安裝在燈杯(8)上,所述燈杯(8)固定在所述燈殼(1)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立棟,馬克·菲爾茲,
申請(專利權)人:謝立棟,馬克·菲爾茲,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