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10~30份、附子5~20份、甘草3~10份、草烏?5~15份、川烏5~15份、雞血藤10~40份、秦艽5~25份、桂枝5~25份、當歸5~25份、黃芪10~40份、烏蛇5~20份、獨活5~25份、細辛3~10份、木瓜5~20份、老鸛草10~30份、海風藤10~30份。本發(fā)明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具有舒經(jīng)通絡、散寒止痛、祛風除濕、補血活血的功效,其治療痹癥療效顯著,作用可靠,其組分藥源廣、配制簡便、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傳統(tǒng)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y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介紹
痹證是指風、寒、濕、熱、等邪侵入人體,致使氣血凝滯,經(jīng)絡痹阻,表現(xiàn)以肌肉、關節(jié)、筋骨等處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變形為主的病證。現(xiàn)代醫(yī)學對痹證病因病機的認為,痹證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組織疾病。在治療中將腫脹、疼痛作為“靶的”來進行改善癥狀,其藥物應用最廣泛的是非留體類藥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芬必得等,服藥后短時間內取得抗炎、消腫、解熱、止痛之效。但是,停藥后病情易產生反復。 中醫(yī)認為,痹證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wèi)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絡阻滯;或病久痰濁瘀血,阻于經(jīng)隧,深入關節(jié)筋脈。一般多以正氣虛衰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為外因。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針對氣痹癥的發(fā)病機理,以祛邪通絡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痹證患者對西藥存在著依賴性強、停藥后易反復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氣痹癥的中藥組合物。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10 30份、附子5 20份、甘草3 10份、草烏5 15份、川烏5 15份、雞血藤10 40份、秦究5 25份、桂枝5 25份、當歸5 25份、黃芪10 40份、烏蛇5 20份、獨活5 25份、細辛3 10份、木瓜5 20份、老鸛草10 30份、海風藤10 30份。本專利技術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20份、附子12份、甘草6份、草烏8份、川烏8份、雞血藤30份、秦艽15份、桂枝15份、當歸15份、黃芪30份、烏蛇12份、獨活15份、細辛6份、木瓜12份、老鸛草20份、海風藤20份。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和臨床經(jīng)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中忍冬藤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的功效;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草烏具有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消腫的功效;川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的功效;雞血藤具有補血活血、舒經(jīng)通絡的功效;秦艽具有袪風濕、舒筋絡、清虛熱的功效;桂枝具有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黃芪具有益氣固表、補肺健脾、斂汗固脫、驅風運毒的功效;烏蛇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的功效;獨活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細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的功效;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的功效;老鸛草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瀉利的功效;海風藤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痹痛的功效。本專利技術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jīng)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xié)同作用,共奏舒經(jīng)通絡、散寒止痛、祛風除濕、補血活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痹癥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y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jīng)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1. 5%,治愈率達62. 2%。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20g、附子12g、甘草6g、草烏8g、川烏8g、雞血藤30g、秦艽15g、桂枝15g、當歸15g、黃芪30g、烏蛇12g、獨活15g、細辛6g、木瓜12g、老鸛草20g、海風藤20g。實施例2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30g、附子10g、甘草5g、草烏10g、川烏6g、雞血藤10g、秦艽25g、桂枝5g、當歸20g、黃芪10g、烏蛇5g、獨活20g、細辛8g、木瓜20g、老鸛草10g、海風藤30g。實施例3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log、附子20g、甘草3g、草烏15g、川烏5g、雞血藤20g、秦艽5g、桂枝25g、當歸10g、黃芪40g、烏蛇10g、獨活5g、細辛10g、木瓜15g、老鸛草25g、海風藤15g。實施例4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15g、附子15g、甘草10g、草烏5g、川烏10g、雞血藤40g、秦艽20g、桂枝10g、當歸5g、黃芪20g、烏蛇15g、獨活25g、細辛3g、木瓜10g、老鸛草30g、海風藤10g。實施例5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25g、附子5g、甘草8g、草烏6g、川烏15g、雞血藤25g、秦艽10g、桂枝20g、當歸25g、黃芪15g、烏蛇20g、獨活10g、細辛5g、木瓜5g、老鸛草15g、海風藤25g。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guī)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10厘米,進行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二次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82例,男32例,女50例,年齡17 65歲,病程最短I個月,最長3年。二、診斷標準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明確診斷。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jù)患者的體重、年齡及癥狀酌情增減。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七天為一療程。四、療效標準 (1)治愈肢體關節(jié)疼痛消失,其他伴隨癥狀恢復正常; (2)好轉肢體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其他伴隨癥狀也明顯好轉; (3)無效肢體關節(jié)疼痛及伴隨癥狀無明顯改善。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1-10個療程,治愈51例,好轉24例,無效7例。治療期間未發(fā)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 病例I : 滕某,女,52歲。癥見雙手腕、手指及雙膝關節(jié)對稱性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晨僵明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納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服用本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關節(jié)疼痛腫脹輕,仍有晨僵,活動受限,食欲漸增;續(xù)服2個療程,諸證明顯好轉,關節(jié)腫痛消失,時見晨僵;再續(xù)服2個療程,正氣已復,痹閉已獲宣通,肢體關節(jié)疼痛消失,治愈。病例2 姜某,男,45歲。癥見左足踝關節(jié)及雙膝關節(jié)紅腫明顯,痛而拒按,夜間加重,步履艱難,時伴惡寒發(fā)熱,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服用本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自覺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足大趾疼痛基本消除,步履稍艱;繼續(xù)服藥3個療程,諸癥皆除,治愈。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10 30份、附子5 20份、甘草3 10份、草烏5 15份、川烏5 15份、雞血藤10 40份、秦艽5 25份、桂枝5 25份、當歸5 25份、黃芪10 40份、烏蛇5 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痹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忍冬藤10~30份、附子5~20份、甘草3~10份、草烏?5~15份、川烏5~15份、雞血藤10~40份、秦艽5~25份、桂枝5~25份、當歸5~25份、黃芪10~40份、烏蛇5~20份、獨活5~25份、細辛3~10份、木瓜5~20份、老鸛草10~30份、海風藤10~30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先忠,董艷麗,王軍紅,
申請(專利權)人:王先忠,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