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導向浮閥,包括平板狀的閥蓋、設于該閥蓋長度方向兩端的前閥腿和后閥腿、以及設于該前閥腿和后閥腿端部的閥腳,所述閥蓋位于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閥邊結構,該閥邊結構包括與所述閥蓋連接并向下傾斜的支架、以及設于該支架端部并相對所述支架旋轉一定角度的閥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閥蓋上設置有閥邊結構,閥邊結構可以將氣體分隔成數股細小氣流,減小氣泡直徑,提高氣泡直徑的均勻性,從而增大泡沫層中的氣液接觸比表面積,減少了液面的梯度,減小了液體返混,提高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浮閥,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浮閥塔板上的導向浮閥。
技術介紹
浮閥塔板具有操作彈性大,霧沫夾帶量小,漏液少,處理能力大,傳質效率高的優點,在冶金、石油化工、制藥行業中廣泛應用。目前,工業生產中通常使用的是Fl型浮閥塔板和條形浮閥塔板。Fl型浮閥塔板的浮閥在氣流作用下不斷旋轉,引起閥腳和閥孔磨損,浮閥容易卡住或脫落,影響浮閥塔板的流體力學和傳質性能。Fl型浮閥塔板在操作過程中,氣流從浮閥四周向外噴射,浮閥塔板上液相返混大,降低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同時,由于液體流過浮閥存在著相當大的阻力及氣流會逆液流噴射使浮閥塔板上液面落差大,引起氣體分布不均勻和不均勻漏液現象產生,降低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和操作彈性。為了進一步降低浮閥塔板上液面落差,提高浮閥塔板傳質效率,還出現了各種各樣導向液流的浮閥,如導向浮閥、梯形浮閥、箭形浮閥、對稱四邊形浮閥、ADV浮閥等,在一定操作范圍內表現出優良的流體力學和傳質性能。但這些浮閥塔板為了降低制造成本,減小浮閥的數量,一般每個浮閥的開孔面積比常用的篩孔大得多,流出單個浮閥的氣流柱的截面積大,從而在泡沫層中形成的氣泡大且不均勻,氣液接觸面積小,影響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上述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傳質效率高、浮閥塔板壓降低、液面落差小、泡沫層氣含率和氣泡大小均勻的導向浮閥。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導向浮閥,包括平板狀的閥蓋、設于該閥蓋長度方向兩端的前閥腿和后閥腿、以及設于該前閥腿和后閥腿端部的閥腳,所述閥蓋位于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閥邊結構,該閥邊結構包括與所述閥蓋連接并向下傾斜的支架、以及設于該支架端部并相對所述支架旋轉一定角度的閥邊。進一步,所述支架與所述閥蓋的夾角為(Γ58°,所述閥邊與所述支架的旋轉角度為(Γ35°,所述閥邊的截面呈橢圓形。進一步,所述前閥腿位于液體流向的上游位置,所述后閥腿位于液體流向的下游位置,所述后閥腿上開設有導液槽,所述導液槽位于所述后閥腿的兩側。進一步,所述閥蓋上開設有楔形槽。進一步,所述閥蓋的四個角上設置有向下彎的定距片。本技術在使用時,將本技術安裝到浮閥塔板的閥孔內,前閥腿和后閥腿上的閥腳其中一只在制作本技術時直接彎好,另一只在本技術裝到浮閥塔板上后彎制,保證本技術順利上下移動但不至吹落,限制閥蓋的最大開度。在氣流的作用下,閥蓋開啟,氣體通過閥邊結構與閥孔的邊組成的空間時被分隔成許多股細小氣流噴入液層,這樣可以減小氣泡直徑,提高氣泡直徑的均勻性,從而增大泡沫層中的氣液接觸比表面積,提高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而且在高氣量時可防止氣液的直接噴射。特別是,一部分氣體碰到閥邊結構后從閥蓋之下產生與液流方向同方向的推力,從而推動浮閥塔板上的液體向前流動,而另一部分氣體則通過閥邊結構間的空隙以斜向上的方向噴入閥蓋之上的液層,使得閥蓋上下兩側液層中的局部含氣率趨于一致,提高泡沫層的穩定性,增大浮閥塔板的處理能力。即使當氣量極小時,閥蓋未浮起,氣體也可以通過閥邊結構與閥孔之間的靜止開度進入液層進行傳質。由于支架與閥蓋的夾角為(Γ58°,閥邊與支架的旋轉角度為(Γ35°,且閥邊的截面呈橢圓形,可以產生與液流同方向的推力,減少了液面的梯度,減小了液體返混。由于后閥腿上開設有導液槽,也可產生與液流方向同方向的推力,明顯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浮閥塔板上的液面落差,減少了液體返混,降低浮閥塔板的阻力,提高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并且導液槽位于后閥腿的兩側,在通過閥蓋的氣量較小時,閥蓋未浮起,導液槽在浮閥塔板的下方,因此導液槽的開設不會升高浮閥塔板的操作下限。由于閥蓋上設有楔形槽,楔形槽可導流氣體向上一層浮閥塔板的閥孔兩側流動, 避免了閥蓋下方形成氣流渦流,降低了氣體通過閥蓋的阻力。由于閥蓋上設置有定距片,起到限制本技術最小開度的作用,當氣速很低時,靠其使閥蓋和浮閥塔板成點接觸而坐落在閥孔上,始終保持一定開度供氣流均勻通過,避免閥蓋啟閉不均的脈動現象,也可以防止停工后本技術與浮閥塔板粘結現象。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閥蓋上設置有閥邊結構,閥邊結構可以將氣體分隔成數股細小氣流,減小氣泡直徑,提高氣泡直徑的均勻性,從而增大泡沫層中的氣液接觸比表面積,且支架與閥蓋的夾角為(Γ58°,閥邊與支架的旋轉角度為(Γ35°,閥邊的截面呈橢圓形,可以產生與液流同方向的推力,減少了液面的梯度,減小了液體返混,減少了液面的梯度,減小了液體返混,提高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2、后閥腿上開設有導液槽,也可產生與液流方向同方向的推力,明顯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浮閥塔板上的液面落差,減少了液體返混,降低浮閥塔板的阻力,提高浮閥塔板的傳質效率。3、閥蓋上設有楔形槽和定距片,楔形槽可以降低氣體通過閥蓋的阻力,定距片起到限制本技術最小開度的作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未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照圖I、圖2,一種導向浮閥,包括平板狀的閥蓋I、設于該閥蓋I長度方向兩端的前閥腿2和后閥腿3、以及設于該前閥腿2和后閥腿3端部的閥腳4,所述閥蓋I位于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閥邊結構,該閥邊結構包括與所述閥蓋I連接并向下傾斜的支架5、以及設于該支架5端部并相對所述支架5旋轉一定角度的閥邊6,所述支架5與所述閥蓋I的夾角為(Γ58°,所述閥邊6與所述支架5的旋轉角度為(Γ35°,所述閥邊6的截面呈橢圓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閥蓋I每側的所述閥邊結構有3個。本技術在使用時,將本技術安裝到浮閥塔板7的閥孔8內,前閥腿2和后閥腿3上的閥腳4其中一只在制作本技術時直接彎好,另一只在本技術裝到浮閥塔板7上后彎制,保證本技術順利上下移動但不至吹落,限制閥蓋I的最大開度。在氣流的作用下,閥蓋I開啟,氣體通過閥邊結構與閥孔8的邊組成的空間時被分隔成許多股細小氣流噴入液層,這樣可以減小氣泡直徑,提高氣泡直徑的均勻性,從而增大泡沫層中的氣液接觸比表面積,提高浮閥塔板7的傳質效率,而且在高氣量時可防止氣液的直接噴射。特別是,一部分氣體碰到閥邊結構后從閥蓋I之下產生與液流方向同方向的推力,從而推動浮閥塔板7上的液體向前流動,減少了液面的梯度,減小了液體返混,而另一部分氣體則通過閥邊結構間的空隙以斜向上的方向噴入閥蓋I之上的液層,使得閥蓋I上下兩側液層中的局部含氣率趨于一致,提高泡沫層的穩定性,增大浮閥塔板7的處理能力。即使當氣量極小時,閥蓋I未浮起,氣體也可以通過閥邊結構與閥孔8之間的靜止開度進入液層進行傳質。所述前閥腿2位于液體流向的上游位置,所述后閥腿3位于液體流向的下游位置,所述后閥腿3上開設有導液槽9,也可產生與液流方向同方向的推力,明顯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浮閥塔板7上的液面落差,減少了液體返混,降低浮閥塔板7的阻力,提高浮閥塔板7的傳質效率。并且所述導液槽9位于所述后閥腿3的兩側,在通過閥蓋I的氣量較小時,閥蓋I未浮起,導液槽9在浮閥塔板7的下方,因此導液槽9的開設不會升高浮閥塔板7的操作下限。所述閥蓋I上開設有楔形槽10,楔形槽10可導流氣體向上一層浮閥塔板7的閥孔8兩側流動,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向浮閥,包括平板狀的閥蓋、設于該閥蓋長度方向兩端的前閥腿和后閥腿、以及設于該前閥腿和后閥腿端部的閥腳,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蓋位于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個閥邊結構,該閥邊結構包括與所述閥蓋連接并向下傾斜的支架、以及設于該支架端部并相對所述支架旋轉一定角度的閥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文松,范文偉,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科新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