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人力插秧機
本技術是涉及一種用人力作為動力的插秧機械。技術背景目前,插秧機多數是機械式的,雖然插秧的效率較高,適合平原的大面積作業,但是,存在有成本高不適合于丘陵地帶小塊水田作業。雖然也有少量的人力插秧機械,但是也存在有不少的弊端。如,專利號為99245420.4便攜式人力插秧機。1、送秧部分較為復雜,送秧調節板控制不靈不能達到強行送秧目的;2、插秧排叉由于設計為直上直下運動,在向上拉起時,容易掛秧苗造成秧苗損傷;3、抓秧的方式和角度不好容易脫秧掉蔸;4、插秧后沒有強行處理秧苗,容易跟秧爪一起帶起飄秧。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缺點,本技術在結構上作了改進。1、當插秧推動桿向上和向下運動時,插秧排叉運動軌跡不是直上直下,而發生了變化。在支架上設計一種變道凹槽,當插秧桿在人的作用下,向下推動時,插秧排叉在上滑槽內抓住秧苗向下垂直插于水田中;當插秧桿向上拉動時,插秧排叉在下滑槽內讓開分秧口向上提起,也避免掛傷秧苗。2、在送秧主軸上安裝了秧盤導向軸,秧盤導向軸在主軸旋轉時隨之旋轉,秧盤通過秧盤桿和導向輪的作用向左右運動,以達到橫向送秧的功能;3、在送秧主軸的一端安有送秧齒盤,送秧齒盤在送秧主軸的作用下,帶動托秧盤的送秧膠帶旋轉運動,以達到縱向梳送秧的目的;4、秧盤是一種帶有刺狀的軟材料制作,以達到梳順秧根和送秧的目的。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側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送秧主軸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托秧盤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主框架凹槽示意圖在圖中:1、主框架;2、變道凹槽;3、簧片;4、排叉變向軸承;5、插秧桿;6、萬向節點;7、 ...
【技術保護點】
人力插秧機,是由主框架(1)、插秧桿(5)、托秧盤框架(27)、主軸(13)、主杠桿(14)、托秧盤(9)和插秧排叉(24)組成,其特征是主框架(1)上有變道凹槽(2);在插秧桿(5)下部安有排叉變向軸承(4);在主軸(13)上安有導向軸(17)、齒盤(12)、墾合齒(22)和墾合主柱(23)。
【技術特征摘要】
1、人力插秧機,是由主框架(1)、插秧桿(5)、托秧盤框架(27)、主軸(13)、主杠桿(14)、托秧盤(9)和插秧排叉(24)組成,其特征是主框架(1)上有變道凹槽(2);在插秧桿(5)下部安有排叉變向軸承(4);在主軸(13)上安有導向軸(17)、齒盤(12)、墾合齒(22)和...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