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偽瓶蓋和瓶口,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該瓶頸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安置在瓶頸和瓶口的外部,瓶蓋頂部置有一圈易斷點,瓶蓋與瓶頸置有相對應的螺紋,瓶頸下部還置有受瓶蓋下緣擠壓后易折斷的防偽珠,一止動環置在瓶蓋內側的上部,該止動環外側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該凹凸狀防轉筋與瓶蓋內側對應的凹凸狀防轉筋相嚙合,所述的止動環內側置有棘爪,所述的瓶頸上部置有與止動環內側棘爪相對應的棘齒,瓶蓋下端靠近防偽珠的外側還置有一防止防偽珠折斷后濺射的保護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制作容易,裝配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做到毀瓶毀蓋,不需要配備專用工具來撬斷防偽珠,且破碎的防偽珠玻璃不會彈射而使開啟者遭受傷害。(*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包裝容器技術,特別是一種酒或飲料用瓶的防偽瓶蓋和瓶□。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飲品的包裝用瓶,特別是酒的包裝用瓶,為了防止舊瓶再用的假冒偽造行為,一般要求啟用后做到毀瓶毀蓋,即沿瓶蓋上的易斷線撕開原瓶蓋包裝封口,再折斷瓶口上預先設置的防偽珠,以示該瓶和蓋都已被使用過。但是此類毀瓶毀蓋方法需要配備專用工具來撬斷防偽珠,而且時常因撕裂瓶蓋上金屬片或酒瓶玻璃的破碎或防偽珠的彈射 而使開啟者遭受傷害,使用過程中不但操作不便,而且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也有人給出了另一種能夠識別是否是使用過的瓶子及其配套瓶蓋(CN201793120U)。該技術是在瓶口附近的水平凸臺上運用超聲波等特種加工手段沿某路徑切除一部分或幾部分材料,使未被切除部分從凸臺中分隔出來而形成一個或數個標志物,這些標志物通過凸臺底部或側面未切穿部分作為連接帶和凸臺相連。瓶蓋包括內外蓋、透明外罩等,內蓋上接瓶嘴下接內塞,內外蓋通過瓶嘴上螺紋結合。在內外蓋之間放置一套或一組外帶齒輪的螺母螺桿機構,螺軒穿過固定的異型孔不能轉動,螺母限定只可轉動不可軸向移動。當旋轉外蓋時其內壁下端的內齒帶動螺母轉動從而使螺桿伸出擠壓瓶子上的標志物從連接帶處斷裂而散落在外罩內,這樣就杜絕了不法分子想利用回收瓶子重新灌裝冒牌飲品的可能。但是該技術雖然能達到毀瓶的目的,可是還不能做到毀蓋,這就給不法分子留下了可重新利用瓶蓋的機會。另外,該技術結構上比較復雜,因此制作成本高,裝配繁瑣,瓶外蓋旋轉時由于受到其與瓶嘴上的螺紋限制,很難引導螺母螺桿機構擠壓瓶子上標志物從連接帶處斷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具有防偽功能的酒或飲料用瓶的瓶蓋和瓶口。本技術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解決了其技術問題一種防偽瓶蓋和瓶口,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該瓶頸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安置在瓶頸以及瓶口的外部,瓶蓋的頂部置有一圈受力后易于斷裂的易斷點,其特征在于瓶蓋內側與瓶頸下部外側置有相對應的螺紋,瓶頸下部還置有受瓶蓋下緣擠壓后易折斷的防偽珠,一止動環置在瓶蓋內側的上部,該止動環外側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該凹凸狀防轉筋與瓶蓋內側對應的凹凸狀防轉筋相嚙合,所述的止動環內側置有棘爪,所述的瓶頸上部置有與止動環內側棘爪相對應的棘齒,瓶蓋下端靠近防偽珠的外側還置有一防止防偽珠折斷后濺射的保護套。本技術裝配時只需將止動環塞入瓶蓋中,再將瓶蓋套在瓶頸上旋轉至瓶蓋下緣接觸防偽珠即可,最后將保護套壓在瓶頸上,使其下緣內側倒扣扣住瓶頸環的底部。使用時,徒手旋轉瓶蓋,瓶蓋下緣施壓于防偽珠,以至于使防偽珠折斷,同時瓶蓋頂部的易斷點受力后斷裂,此時瓶口外露。本技術結構合理,制作容易,裝配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做到毀瓶毀蓋,不需要配備專用工具來撬斷防偽珠,且破碎的防偽珠玻璃不會彈射而使開啟者遭受傷害。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所述防偽瓶蓋和瓶口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A剖視圖;圖3為止動環側視圖;圖4為本技術中瓶蓋的俯視圖;圖5為圖I中B-B剖視圖。·圖中各序號分別表示為I —瓶頸;1. I —瓶頸外螺紋;1. 2 —棘齒;1. 3 —瓶頸環;2 一瓶蓋;2. I 一瓶蓋內螺紋;2. 2 一瓶蓋內側防轉筋;3 —止動環;3. I —止動環外側防轉筋;3. 2 —棘爪;4 —密封墊;5 —易斷點;6 —防偽珠;7 —保護套;7. I —倒扣。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以及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參照圖I,本技術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1,該瓶頸I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2安置在瓶頸I以及瓶口的外部,瓶蓋2的頂部置有一圈受力后易于斷裂的易斷點5 (參見圖4)。所述瓶蓋2的內側置有瓶蓋內螺紋2. I,瓶頸I下部外側置有瓶頸外螺紋I. I,該兩螺紋相對應,可使瓶蓋2套在瓶頸I外部旋轉。本技術還將一止動環3置在瓶蓋2內側的上部,該止動環3外側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3. 1,瓶蓋內側也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2. 2,該兩凹凸狀防轉筋相互對應并嚙合(參見圖2和圖3),從而使止動環3在瓶蓋2中相對固定,只能與瓶蓋2 —起轉動。參照圖2,本技術在所述的止動環3內側置有棘爪3. 2,所述的瓶頸I上部置有與止動環內側棘爪3. 2相對應的棘齒I. 2。該止動環上棘爪3. 2與瓶頸上棘齒I. 2作用后所止動的方向與瓶蓋內螺紋2. I以及瓶頸外螺紋I. I的下旋轉方向相反,從而使瓶蓋2旋轉時只能順螺紋下旋,而不能反向旋轉。參照圖I或圖5,瓶頸I下部還置有受瓶蓋2下緣擠壓后易折斷的防偽珠6。所述的瓶蓋2內側與瓶口之間還置有密封墊4。為了防止防偽珠6折斷后濺射,本技術還在瓶蓋2下端靠近防偽珠6的外側置有一保護套7,該保護套7下緣內側置有倒扣7. 1,瓶頸上防偽珠6的下方還置有一圈瓶頸環I. 3,當保護套7套上瓶頸I后,該倒扣7. I越過瓶頸環I. 3,并被其底端扣住。本技術裝配簡單,裝配時只需將止動環3塞入瓶蓋2中,使其防轉筋3. 1,2.2相互嚙合,再將瓶蓋2套在瓶頸I上,下旋至瓶蓋2下緣接觸防偽珠6即可,然后將保護套7壓在瓶頸I上,使其下緣內側倒扣7. I扣住瓶頸環I. 3的底部。由于止動環上棘爪3. 2與瓶頸上棘齒I. 2的作用,瓶蓋2 —旦旋上瓶頸I后就不能反向旋轉并取下。使用時,只要用手旋轉瓶蓋2,在瓶蓋內螺紋2. I及瓶頸外螺紋I. I的相互作用下,瓶蓋2下移,其下緣施壓于防偽珠6,以至于使防偽珠6受壓后折斷,與此同時,瓶蓋2因旋轉下移而使瓶蓋2頂部的易斷點5受力后斷裂,此時瓶口逐漸外露,即可倒出其中液體,操作十分方便。為了便于消費者能夠進一步直觀觀察防偽珠6是否折斷受損,本技術所述的保護套7可以用透明材料制成。由此可見,本技術既做到了毀瓶毀蓋,徹底杜絕了利用回收瓶和瓶蓋重新灌裝冒牌產品的不法行為,又無需配備專用工具來撬斷防偽珠,且破碎的防偽珠玻璃不會彈 射而使開啟者遭受傷害。其結構合理,制作容易,成本低廉。權利要求1.一種防偽瓶蓋和瓶口,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該瓶頸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安置在瓶頸以及瓶口的外部,瓶蓋的頂部置有一圈受力后易于斷裂的易斷點,其特征在于瓶蓋內側與瓶頸下部外側置有相對應的螺紋,瓶頸下部還置有受瓶蓋下緣擠壓后易折斷的防偽珠,一止動環置在瓶蓋內側的上部,該止動環外側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該凹凸狀防轉筋與瓶蓋內側對應的凹凸狀防轉筋相嚙合,所述的止動環內側置有棘爪,所述的瓶頸上部置有與止動環內側棘爪相對應的棘齒,瓶蓋下端靠近防偽珠的外側還置有一防止防偽珠折斷后濺射的保護套。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偽瓶蓋和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動環上棘爪與瓶頸上棘齒作用后所止動的方向與瓶蓋內側、瓶頸下部外側的螺紋下旋轉方向相反。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偽瓶蓋和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蓋內側與瓶口之間還置有密封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偽瓶蓋和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瓶頸上防偽珠的下方還置有一瓶頸環,保護套下緣內側置有能夠扣住該瓶頸環底部的倒扣。專利摘要一種防偽瓶蓋和瓶口,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該瓶頸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安置在瓶頸和瓶口的外部,瓶蓋頂部置有一圈易斷點,瓶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偽瓶蓋和瓶口,包括瓶口以及向下延伸的瓶頸,該瓶頸上部外徑小于下部外徑,瓶蓋安置在瓶頸以及瓶口的外部,瓶蓋的頂部置有一圈受力后易于斷裂的易斷點,其特征在于:瓶蓋內側與瓶頸下部外側置有相對應的螺紋,瓶頸下部還置有受瓶蓋下緣擠壓后易折斷的防偽珠,一止動環置在瓶蓋內側的上部,該止動環外側置有豎向的凹凸狀防轉筋,該凹凸狀防轉筋與瓶蓋內側對應的凹凸狀防轉筋相嚙合,所述的止動環內側置有棘爪,所述的瓶頸上部置有與止動環內側棘爪相對應的棘齒,瓶蓋下端靠近防偽珠的外側還置有一防止防偽珠折斷后濺射的保護套。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毅,曹旭,
申請(專利權)人:王毅,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