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流動性瀝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上蓋,在上蓋板的中部加工有進料口,進料口上方上蓋板上設置有濾網,濾網上方上蓋板上設置有進料口門扇,上蓋板上前側加工有排煙口,排煙口上設置由排煙口前側板和排煙口后側板的一側與排煙口左側板聯接、另一側與排煙口右側板聯接構成的排煙管,排煙管上端設置有排煙罩;在上蓋板上表面的邊沿加工有四周不封閉導流槽;濾網的四周至少設置有個用聯接件與上蓋聯接的定位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排煙罩的后側壁、左側壁、右側壁分別低于排煙口后側板、排煙口左側板、排煙口右側板的上端,排煙罩的前側壁與排煙口前側板上端聯或連為一體。(*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
,具體涉及到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的零部件。
技術介紹
路面施工所用的浙青混合料通常先要經過固定拌合器拌合,然后用運載工具將拌合好的浙青混合料運輸到施工場地使用。在運輸期間,浙青混合料的溫度會下降、不均勻,同時還會出現離析現象,這些都會影響浙青道路施工質量。對于流動性比較大的浙青混合料,如澆注式浙青混合料來說,這一點會表現得非常嚴重。因此,澆注式浙青混合料運輸 過程中通常要對其進行攪拌,防止出現離析;同時要進行加熱,以保證浙青混合料有正常的使用溫度。專利號為200320115371. I、技術名稱為《澆注式浙青混凝土攪拌設備》的中國技術專利,公開了一種澆注式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該設備可以對大流動性的浙青混合料在運輸過程中進行攪拌和加熱。為了防止較大物料進入攪拌鍋內損壞設備,通常在進料裝置的進料口處設置過濾網。現有的澆注式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進料口過濾網采用螺栓簡單地聯接固定在進料口的四壁。這種聯接方式簡單,但在使用中浙青不可避免的會進入過濾網與進料口之間的縫隙,也會滲入到螺紋聯接件的縫隙,當攪拌鍋內的零部件出現故障、冷卻后進行維修時,由于凝固后的浙青的黏附作用,造成螺栓難以擰動,過濾網幾乎無法拆卸,只能采用將過濾網切割去除,檢修完后再將過濾網重新焊接上,浪費人力物力,提高了維修費用。專利號為200320115371. I、技術名稱為《澆注式浙青混凝土攪拌設備》的中國技術專利,這種攪拌運輸設備的上蓋上布置了加熱裝置的排煙口,但該排煙口僅防止了設備運行時迎面的風從排煙口進入燃燒室,沒有防止其它方向來的風。在使用中經常出現風從排煙口吹進燃燒室,導致火焰熄滅。在裝入浙青混合料時,不可避免地會將一些浙青料灑到進料口四周。這種攪拌運輸設備對灑到四周的浙青料沒有控制,在使用中這些浙青料難以收集,造成浪費,而且影響設備的外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專利的缺點,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維修費用低、運轉正常的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上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上蓋板的中部加工有進料口,進料口上方上蓋板上設置有濾網,濾網上方上蓋板上設置有進料口門扇,上蓋板上前側加工有排煙口,排煙口上設置由排煙口前側板和排煙口后側板的一側與排煙口左側板聯接、另一側與排煙口右側板聯接構成的排煙管,排煙管上端設置有排煙罩;在上蓋板上表面的邊沿加工有四周不封閉導流槽;濾網的四周至少設置有個用聯接件與上蓋聯接的定位塊;本技術的排煙罩的后側壁、左側壁、右側壁分別低于排煙口后側板、排煙口左側板、排煙口右側板的上端,排煙罩的前側壁與排煙口前側板上端聯或連為一體。本技術的聯接件為在每個定位塊的下表面設置有支撐板、上表面設置有與上蓋聯接的壓板或U形螺栓。本技術的排煙罩的后側壁、左側壁、右側壁的下端與排煙管上端之間的距離d為 10 50mm。本技術采用過濾網四周的聯接頭用壓板或U形螺栓固定的上蓋上,設備內部零部件出現故障時,很容易將過濾網拆除,檢修人員進入設備內進行檢修;本技術排煙管上蓋的左、右、后側板延伸到排煙管上端下方,有效地解決了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 輸設備在行駛過程中外來風倒灌將燃燒器的火焰吹滅的技術問題;在上蓋的邊沿加工有導流槽,解決了裝入浙青混合料時對上蓋污染的技術問題。本技術具有設計合理、運轉正常、維修費用低等優點,可在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上使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拆去了進料口門扇4的A向視圖。圖3是圖I中濾網3的主視圖。圖4是圖I的A-A局部剖視圖。圖5是圖2的B-B的剖視圖。圖6是實施例4用定位塊11與支撐板12的聯接示意圖。圖中,I為上蓋板、2為進料口、3為濾網、4為進料口門扇、5為排煙口后側板、6為排煙罩、7為排煙口前側板、8為導流槽、9為排煙口左側板、10為排煙口右側板、11為定位塊、12為支撐板、13為排煙口、14為壓板、15為螺栓、16為U形螺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各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技術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I在圖I 6中,本實施例的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上蓋由上蓋板I、進料口 2、濾網3、進料口門扇4、排煙口后側板5、排煙罩6、排煙口前側板7、導流槽8、排煙口左側板9、排煙口右側板10、定位塊11、支撐板12、排煙口 13、壓板14、螺栓15、U形螺栓16聯接構成。為了便于對本技術進一步理解,定義為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的前進方向為前方。在上蓋板I的中部加工有進料口 2,浙青混合料從進料口 2加入,上蓋板I上表面的左、右、后邊沿加工有導流槽8,導流槽8用于在加裝浙青混合料時,落在進料口 2外上蓋板I上的浙青混合料,流到導流槽8內,便于清理。進料口 2上方上蓋板I上用螺紋緊固聯接件固定聯接安裝有濾網3,濾網3用于過濾浙青混合料中的大塊石塊,本實施例的濾網3的前后外端的中心位置焊接聯接有定位塊11,濾網3的左右外端的中心位置焊接聯接有定位塊11,每個定位塊11放置在支撐板12上,支撐板12焊接在上蓋板I上,每個定位塊11的用壓板14和螺栓聯接固定安裝支撐板12上,即固定的上蓋板I上,實現將濾網3固定安裝在上蓋板I上,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內部零部件出現故障時,由于濾網3與上蓋I之間只有4個連接點,檢修人員很容易將濾網3拆除掉,進入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內進行檢修。濾網3上方上蓋板I上用聯接軸聯接安裝有2個進料口門扇4,兩個進料口門扇4可繞聯接軸轉動,加料時,將進料口 2打開,加完料后,兩個進料口門扇4將進料口 2關閉。上蓋板I上前側加工有矩形排煙口 13,排煙口 13上焊接聯接有排煙口前側板7、排煙口后側板5、排煙口左側板9、排煙口右側板10,排煙口前側板7和排煙口后側板5與排煙口左側板9、排煙口右側板10焊接聯接構成排煙管,排煙管的形狀為四棱柱筒狀體,排煙管與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的燃燒室相聯通,排煙管的上端蓋有排煙罩6,排煙罩6的前端與排煙口前側板7連為一體,也可焊接聯為一體,排煙罩6的后側壁與排煙口后側板5之間保持有距離、左側壁與排煙口左側板9之間保持有距離、右側壁與排煙口右側板10之間保持有距離,排煙罩6的后側壁下端低于排煙口后側板5的上端,排煙罩6的左側壁下端低于排煙口左側板9的上端,排煙罩6的右側壁下端低于排煙口右側板10的上端,排 煙罩6的后側壁、左側壁、右側壁的下端與排煙管上端之間的距離d為30mm。這種結構的排煙罩6,有效地解決了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在行駛過程中外界風倒灌進入燃燒室將燃燒器的火焰吹滅的技術問題。實施例2在本實施例中,排煙口前側板7和排煙口后側板5與排煙口左側板9、排煙口右側板10焊接聯接構成排煙管,排煙管的形狀為四棱柱筒狀體,排煙管與大流動性浙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的燃燒室相聯通,排煙管的上端蓋有排煙罩6,排煙罩6的前端與排煙口前側板7連為一體,排煙罩6的后側壁與排煙口后側板5之間保持有距離、左側壁與排煙口左側板9之間保持有距離、右側壁與排煙口右側板10之間保持有距離,排煙罩6的后側壁下端低于排煙口后側板5的上端,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流動性瀝青混合料攪拌運輸設備上蓋,在上蓋板(1)的中部加工有進料口(2),進料口(2)上方上蓋板(1)上設置有濾網(3),濾網(3)上方上蓋板(1)上設置有進料口門扇(4),上蓋板(1)上前側加工有排煙口(13),排煙口(13)上設置由排煙口前側板(7)和排煙口后側板(5)的一側與排煙口左側板(9)聯接、另一側與排煙口右側板(10)聯接構成的排煙管,排煙管上端設置有排煙罩(6),其特征在于:在上蓋板(1)上表面的邊沿加工有四周不封閉導流槽(8);濾網(3)的四周至少設置有3個用聯接件與上蓋(1)聯接的定位塊(11);所述的排煙罩(6)的后側壁、左側壁、右側壁分別低于排煙口后側板(5)、排煙口左側板(9)、排煙口右側板(10)的上端,排煙罩(6)的前側壁與排煙口前側板(7)上端聯或連為一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郁錄平,薛維軍,吳海龍,王恒飛,郁立強,
申請(專利權)人:長安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