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板材一、板材二,所述的板材一的側邊為燕尾型榫,板材二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所述的板材一的燕尾型榫與板材二的燕尾槽配合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板材連接結構無需使用輔助材料即可完成連接,適用范圍廣、連接牢固可靠、簡單易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板材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板材對接方式有螺接、粘接、鉚接等,均需要利用連接材料完成板材連接。很多時候不方便,且多余的連接材料使對接后的板材結構不美觀或不環保。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公開一種適用范圍廣且不使用連接材料板材連接結構。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板材一、板材二,所述的板材一 I的側邊為燕尾型榫101,板材二 2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201,所述的板材一 I的燕尾型榫101與板材二2的燕尾槽201配合連接。所述的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45 89度,所述的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 2的厚度H的10% 75%。所述的燕尾型榫101與燕尾槽201為過渡配合或間隙配合。所述的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75 85度,所述的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 2的厚度H的55% 70%。所述的板材一和板材二為木材、塑料、鋼材或鋁合金。本技術公開的板材連接結構無需使用輔助材料即可完成連接,適用范圍廣、連接牢固可靠、簡單易行。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加工有榫的板材一的斷面圖;圖2是本技術的加工有槽的板材二的斷面圖;圖3是本技術的板材連接結構示意斷面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 :如圖1-3所示,一種板材連接結構,板材一 I的側邊為燕尾型榫101,板材二 2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201,所述的板材一 I的燕尾型榫101與板材二 2的燕尾槽201相匹配。所述的燕尾型榫101與燕尾槽201為過渡配合或間隙配合。所述的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45 89度,所述的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 2的厚度H的10% 75%。所述的燕尾槽201的底面可以和板材二 2的表面平行,也可以不平行,板材一的燕尾型榫101與板材二的燕尾槽201匹配,安裝連接時,將板材一的燕尾型榫101對準板材二的燕尾槽201后推入燕尾槽內,連接完成。所述的板材的材質為木材、塑料、鋼材或鋁合金等。實施例2: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75度,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 2的厚度H的70%。其余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3: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85度,燕尾槽201的 深度h為板材二 2的厚度H的55%。其余與實施例I相同。權利要求1.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板材一、板材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材一(O的側邊為燕尾型榫(101),板材二(2)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201),所述的板材一(I)的燕尾型榫(101)與板材二(2)的燕尾槽(201)配合連接。2.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45 89度,所述的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2)的厚度H的10% 75%。3.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燕尾型榫(101)與燕尾槽(201)為過渡配合或間隙配合。4.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燕尾型榫(101)和燕尾槽(201)的斜面與平面的夾角α為75 85度,所述的燕尾槽(201)的深度h為板材二(2)的厚度H的55% 70%。5.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材一和板材二為木材、塑料、鋼材或鋁合金。專利摘要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板材一、板材二,所述的板材一的側邊為燕尾型榫,板材二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所述的板材一的燕尾型榫與板材二的燕尾槽配合連接。本技術公開的板材連接結構無需使用輔助材料即可完成連接,適用范圍廣、連接牢固可靠、簡單易行。文檔編號F16B5/07GK202673900SQ20122026217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5日專利技術者張永軍 申請人:張永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板材連接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板材一、板材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材一(1)的側邊為燕尾型榫(101),板材二(2)的表面加工有燕尾槽(201),所述的板材一(1)的燕尾型榫(101)與板材二(2)的燕尾槽(201)配合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永軍,
申請(專利權)人:張永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