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水連鑄鑄模,包括:用于形成鑄造型腔的銅板;布置在所述銅板外部并與所述銅板相接觸的背板;布置在背板外部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該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在其內部容納電磁攪拌裝置。此外,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接觸背板的壁具有延伸部。該背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通過螺栓固定在一起,該螺栓僅僅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所述壁的延伸部。此結構能夠確保輕易地更換銅板。(*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連鑄鑄模的形狀和結構。本專利技術尤其涉及具有電磁攪動裝置的連鑄鑄模的形狀和結構,該電磁攪動裝置被裝備用于在連鑄鑄模中攪動鋼水。
技術介紹
電磁攪動連鑄鑄模中的鋼水已經在現有技術中應用,以消除注入的鋼水中所包含的非金屬雜質或氣體。裝備有電磁攪動裝置的鋼水連鑄鑄模已經用于此目的。具體地說,根據現有技術,裝備有電磁攪動裝置的鋼水連鑄鑄模包括用于形成鑄造型腔的銅板。電磁攪動裝置的外殼與銅板相接觸安裝,用于容納該電磁攪動裝置。在鋼水連鑄鑄模中也包括進水管和排水管。在很多情況下,例如由不銹鋼制成的背板安裝在銅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之間,以加強鋼水連鑄鑄模的剛性。在現有技術中,進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電磁攪動裝置外殼下,使得該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可以安置在該鑄模的上部,這是已公開技術的一個特征。將電磁攪動裝置安置在鑄模上部,使得能夠改善對鋼水的攪動。這導致鋼材產品,例如扁鋼錠,具有出色的表面質量。用于形成鑄造型腔的銅板在鑄模中總是接觸高溫鋼水。這可能引起銅板的裂縫和腐蝕。因此,為了修理或更換必需拆除銅板。然而,根據現有技術,許多具有電磁攪動裝置的鋼水連鑄鑄模包括采用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內部的螺栓進行固定的銅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為此,為了更換或修理,拆除銅板10也必須拆除容納在外殼內的電磁攪動裝置。換句話說,組成鑄模的大部分部件必須被拆除,這耗費大量時間。減少時間的一個解決方案是保留具有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和銅板的整體備件。那么,當舊銅板需要修理或更換時,將能夠用該備件同時更換外殼和銅板。然而,提供備件會很昂貴。在銅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之間安裝背板以加強鋼水連鑄鑄模剛性的情況下,由于背板的厚度,致使在鑄模內鋼水和電磁攪動裝置的鐵芯之間的距離增加。這導致電磁攪動裝置的電磁攪動推力下降。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鋼水連鑄鑄模內易于拆除銅板的結構。該鑄模包括用于形成鑄造型腔的銅板(該銅板的水平截面通常大致為矩形;然而其他形狀也可以)、背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該背板布置在銅板外部,并且和銅板相接觸以加強鑄模的剛性。該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在其內部容納電磁攪動裝置。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阻止由于包含了背板而引起的電磁攪動推力下降的結構。本專利技術可以概括如下。本專利技術一方面指一種鋼水連鑄鑄模,包括銅板,所述銅板用于形成鑄造型腔;布置在所述銅板外部并與所述銅板相接觸的背板;以及布置在背板外部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所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在其內部容納了電磁攪動裝置,其中接觸背板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壁具有延伸部,并且背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通過螺栓固定在一起,該螺栓僅僅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所述壁的延伸部。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指一種鋼水連鑄鑄模,包括銅板,所述銅板用于形成鑄造型腔;布置在所述銅板外部并與所述銅板相接觸的背板;以及布置在背板外部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所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在其部內容納了電磁攪動裝置,其中接觸背板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壁具有貫穿形成的開口,所述開口在其內接收電磁攪動裝置的鐵芯端。通過下面給出的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進一步適用的范圍變得明顯。然而應當理解,該詳細描述和具體實例在示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同時,僅僅作為示例的方式給出,這是因為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通過該詳細描述,在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內的不同改變和修改將變得明顯。附圖說明通過下面給出的詳細描述和附圖,將會更完全地理解本專利技術,其中附圖僅僅以示例方式給出,不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其中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垂直截面圖,其中示出了包括長銅板的鑄模的一半;圖2是沿圖1中線2-2的圖1鑄模的垂直截面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鑄模的一半的垂直截面圖;圖4A是一個圖表,其示出了從鐵芯一端到鑄造型腔內表面的距離與鑄模的剛性之間的關系;圖4B是一個圖表,其示出了從鐵芯一端到鑄造型腔內表面的距離與表示電磁攪動推力的指數之間的關系;以及圖5是如何拆除用于連鑄鑄模的銅板的說明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專利技術。鋼水連鑄鑄模(在下文中簡稱″鑄模″)包括一對相對的長銅板和一對相對的短銅板,它們相互垂直布置,以形成大致為矩形的鑄造型腔。鋼水從上面注入該鑄造型腔。本專利技術的連鑄鑄模通常以和
技術介紹
的連鑄鑄模相同的方式操作。鑒于此,僅將在本專利技術和
技術介紹
之間的差異在下面描述。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垂直截面圖,其中示出了包括長銅板的鑄模的一半。應該理解,穿過另一長銅板的鑄模的垂直截面具有與圖1中的垂直截面相似的結構。因此,將詳細描述僅僅一個長銅板。在圖1中,背板10通過螺栓6、7和9固定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一個壁8上。該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壁8和背板10具有相配合的凹/凸結構部分17。鑒于此,壁8的凹部可以置于背板10的凸部,并且壁8的凸部可以置于背板10的凹部內。該壁8和背板10通過螺栓6、7和9固定在一起。該壁8和背板10的凹/凸結構部分17使得易于將壁8和背板10定位在一起用于裝配;然而,這種結構并不是必要的。將背板10安裝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壁8上,增加了鑄模的剛性。背板10也固定到銅板11上,銅板11用于形成鋼水14注入的鑄造型腔。例如,背板10由不銹鋼制成。該背板10和銅板11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方式,例如焊接、銷接、栓接等進行固定。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壁8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其它壁可以通過焊接固定在一起。包括鐵芯3的電磁攪動裝置容納在該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內。值得注意的是,將外殼1的壁8和背板10進行固定的螺栓6、7和9不位于外殼1內部。通常,在具有在靠近鋼水表層位置安置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鑄模中,用于將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壁固定到背板的螺栓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內部。相反,在本專利技術中,電磁攪動裝置外殼1的壁8具有延伸部,并且該壁8和背板10通過位于延伸部分區域(在電磁攪動裝置外殼之外)的僅僅一個螺栓固定在一起。在圖1中,壁8從外殼1的外部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方向上延伸。頂延伸部的頂端和背板10的頂端位于相同平面。滿足條件h1>h2,其中,h1是在頂延伸部(或背板10)的頂端和在鑄造型腔內鋼水表層14之間的距離,h2是在銅板11的頂端和在鑄造型腔內鋼水表層14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頂延伸部和背板10的頂端位于銅板11的頂端以上。用于固定壁8和背板10的螺栓9位于頂延伸部區域,該頂延伸部位于銅板11的頂端以上。另外,用于固定壁8和背板10的螺栓6和7位于底延伸部的區域。應當注意,附加螺栓6、7和9分別置于壁8的頂部、底部、右側和左側延伸部的保持螺栓孔內,以便更進一步連接壁8到背板10上(參見圖2)。據信,使背板等向上延伸超出銅板頂端將難于執行將鋼水注入鑄模的操作。另外在具有頂延伸部的情況下,據信為鋼水添加粉末以及從位于鑄模以上的地面執行用于去除雜質的操作也將難于執行。因此在現有技術中,當電磁攪動裝置安裝在鑄模的上部,靠近鑄模中鋼水的表層時,固定螺栓的位置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內部,以充分固定外殼和背板。鑒于此,當為了更換或修理拆除銅板時,也必要首先拆除容納在外殼內的電磁攪動裝置,以便拆除螺栓。換句話說,組成鑄模的大部分部件不得不被拆除。本專利技術的鑄模結構是在考慮了上述因素的情況下提出的。具體地說,本專利技術使得從位于鑄模以上的地面上執行操作更加容易、增加鑄模的剛性、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水連鑄鑄模,包括: 銅板,所述銅板用于形成鑄造型腔; 布置在所述銅板外部并與所述銅板相接觸的背板;以及 布置在背板外部的電磁攪動裝置外殼,所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在其內部容納了電磁攪動裝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接觸背板的壁具有延伸部,并且背板和電磁攪動裝置外殼通過至少一個螺栓固定在一起,該螺栓僅僅位于電磁攪動裝置外殼的所述壁的延伸部。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三浦康彰,福岡屋俊郎,原廣實,高橋弘幸,巖崎潤哉,山口俊喜,
申請(專利權)人: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