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包括閥體、閥芯和閥座;閥體包括訊號輸入口、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各腔分別與相應的孔道相通;閥芯的左端置于訊號輸入口中,右端依次穿過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與位于閥體右端的閥座配合,閥芯通過軸向移動控制各孔道的通閉狀態,還包括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其分別設置在低壓腔的腔壁和閥座的端面上,并均與低壓腔連通;閥芯的運動軌跡上分別設有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閥芯分別在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處密封并壓縮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利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可消除配油滑閥中的剛性碰撞,減少構件的損耗,并保證閥芯開口準確定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鑿巖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壓鑿巖機及其配油滑閥。
技術介紹
在液壓傳動系統中,配油滑閥用于將液體壓力流按設計的方向、流量、壓力準確的輸入執行元件,對液壓系統的頻率響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F有的液壓控制系統中,尤其是低頻換位配油過程中,滑閥的控制運動已十分成熟。但是,液壓鑿巖機這一類的配油換位控制的頻率較高(f ^ 40HZ),且利用驅動執行元件的壓力油作為配油滑閥的接收訊號,一般壓力都高于lOMPa,因此配油運動時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加速運動。由于速度變化率極大,其加速度值大于幾倍的音速,根據古典碰撞理論,當配油滑閥從加速到定位制動時,閥芯與閥體或閥座發生剛性碰撞,劇烈的撞擊力將嚴重影響配油滑閥的壽命,同時由于撞擊碰撞 的運動,閥芯的動能全部轉換為熱能。下面結合結構對以上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請參考圖1,現有配油滑閥一般包括閥體11、閥芯12、閥套13和閥座14 ;該閥體11包括訊號輸入口,低壓腔111、交變腔112和常壓腔113,各腔分別通過對應孔道與外部連通;閥芯12裝設在低壓腔111、交變腔112和常壓腔113內,并通過軸向移動控制各腔與外部的通閉狀態;閥座14裝設在閥體11上,起制動閥芯12的作用,閥套13設于閥芯12與閥體11之間,起定位作用。當配油滑閥的訊號輸入口接收訊號>,閥芯12的左端在訊號>的作用下,克服閥芯12的右端阻力,加速向右移動,當完成規定開口量(如全開口量)時,閥芯12的右端面直接碰撞閥座14的左端面。由于結構設計限制,在碰撞處接觸面積不大,若閥芯12硬度偏高,則閥芯12的右端面易崩裂;若閥芯12硬度偏低,則閥芯12的右端部易鐓粗發生形變,閥芯12易卡塞,同時閥芯12在此處發熱嚴重,這就是剛性定位所產生的弊端。當閥芯12左端卸荷,即P下降到Ptl = O時,閥芯12受右端壓力加速左移進行換位配油,至完成規定開口量(如全開口量)時,閥芯12的肩部凸臺121與低壓腔111的腔壁發生剛性碰撞,碰撞效果請參考前述閥芯12右移時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消除閥芯與閥體或閥座之間的剛性碰撞,延長各構件的使用壽命,并能保持閥芯準確開口定位的配油滑閥。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包括閥體、閥芯和閥座;所述閥體包括訊號輸入口、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各腔分別與相應的孔道相通;所述閥芯的左端置于所述訊號輸入口中,右端依次穿過所述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與位于所述閥體右端的閥座配合,所述閥芯通過軸向移動控制各所述孔道的通閉狀態,還包括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其分別設置在所述低壓腔的腔壁和閥座的端面上,并均與所述低壓腔連通;所述閥芯的運動軌跡上分別設有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所述閥芯分別在所述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處密封并壓縮所述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進一步地,所述閥芯的運動軌跡上還分別對應設定左減速位和右減速位;所述閥芯的左端自所述左減速位移動至左換向極限位時,與所述閥體形成液阻結構;所述閥芯的右端自所述右減速位移動至右換向極限位時,與所述閥座形成液阻結構。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均包括凹槽,所述閥芯的兩端分別設置與所述凹槽匹配的凸臺,所述凹槽位于對應的凸臺的運動軌跡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緩沖腔由所述低壓腔的腔壁凹陷形成,所述閥芯的左端設有與所述第一緩沖腔匹配的肩部凸臺。優選地,所述閥芯的左端與所述閥體所形成的液阻結構包括毛細管型液阻結構,由所述閥芯的左端與所述訊號輸入口的口壁形成。優選地,所述肩部凸臺上設有錐形面,所述閥芯與閥體所形成的液阻結構包括縫隙型液阻結構,由所述錐形面與所述第一緩沖腔的腔壁形成。 優選地,所述第二緩沖腔為環形凹槽,所述閥座沿所述環形凹槽的內徑凸起形成錐形臺;所述閥芯的右端設置錐形孔,所述錐形孔具有與所述環形凹槽配合的孔壁,所述環形凹槽位于所述孔壁的運動軌跡上。優選地,所述第二緩沖腔為階梯孔,包括內徑依次減小的密封孔和容置孔;所述閥芯的右端設有與所述容置孔匹配的凸臺,所述容置孔位于所述凸臺的運動軌跡上。進一步地,所述凸臺四周設有錐形面,所述閥芯與閥座所形成的液阻結構包括縫隙型液阻結構,由所述錐形面、密封孔的孔壁和閥座端面形成。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液壓鑿巖機,該液壓鑿巖機包括上述的配油滑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本專利技術在閥體與閥座上分別設置緩沖腔(包括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腔內填充液壓油,并改良相應各部件的結構,使閥芯在完成規定開口量時(此時閥芯處于左換向極限位或右換向極限位)與緩沖腔開始形成密封空間,閥芯由于慣性繼續壓縮密封空間內的液壓油,因此液壓油對閥芯產生反作用力,利用該反作用力制動閥芯,使得閥芯與閥座或者閥體不發生碰撞,現實柔性定位,延長各構件的使用壽命,而且不影響配油滑閥的頻率響應,能夠保持閥芯準確開口定位。2.經過計算,在閥芯的運動軌跡上得到兩個減速位(包括左減速位和右減速位),閥芯在減速位和對應的換向極限位之間運動時與閥體或閥座形成液阻結構,通過液阻減速閥芯;該減速位的位置設定經過計算而得出,不會造成速度的較大損失,不影響配油滑閥的頻率響應。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配油滑閥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種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一種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閥芯右端在右移過程中某一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請參考圖2,本專利技術一種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包括閥體21、閥芯22、閥套23和閥座24 ;閥體21包括訊號輸入口 215、低壓腔211、交變腔212和常壓腔213,其中常壓腔213與外部液壓油道連通,交變腔212與活塞后腔連通,低壓腔211與回油道連通;閥芯22具有多個與前述各腔匹配的凸臺,閥芯22的左端位于訊號輸入口 215內,并與訊號輸入口215的孔壁之間保留微小間隙,閥芯22的右端依次穿過低壓腔211、交變腔212和常壓腔213后與閥座24配合,閥座24裝設在閥體21的一端,起到制動閥芯22的作用,閥芯22通過軸向移動控制各通道的通閉狀態;閥套23設于閥芯22與閥體21之間,起到定位的作用。本例還包括第一緩沖腔214和第二緩沖腔241,其分別設置在低壓腔211的腔壁和閥座24的端面上,其中,第一緩沖腔214與低壓腔211連通。閥芯22位于低壓腔211內的部分開有圓孔222,該圓孔222延伸至閥芯22的最右端,低壓腔211與圓孔222相通。閥座24中部也開有通孔,該通孔左端與圓孔222相通,右端與回油道連通,因而進一步使得低壓腔211與回油道連通。由于第二緩沖腔241設置在閥座24面向閥芯22的端面,所以第二 緩沖腔241也與低壓腔211連通。因此,第一緩沖腔214和第二緩沖腔241所填充的液壓油均來自于低壓腔211。優選地,第一緩沖腔214包括由低壓腔211的腔壁凹陷形成的凹槽,該第一緩沖腔214與閥芯22左端的肩部凸臺221相互匹配,并位于該肩部凸臺221的運動軌跡上。當閥芯22處于左換向極限位時,該肩部凸臺221與第一緩沖腔214形成密封空間,該密封空間內充滿液壓油,此時由于慣性,肩部凸臺221繼續壓縮第一緩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液壓鑿巖機的配油滑閥,包括閥體、閥芯和閥座;所述閥體包括訊號輸入口、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各腔分別與相應的孔道相通;所述閥芯的左端置于所述訊號輸入口中,右端依次穿過所述低壓腔、交變腔和常壓腔與位于所述閥體右端的閥座配合,所述閥芯通過軸向移動控制各所述孔道的通閉狀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其分別設置在所述低壓腔的腔壁和閥座的端面上,并均與所述低壓腔連通;所述閥芯的運動軌跡上分別設有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所述閥芯分別在所述左換向極限位和右換向極限位處密封并壓縮所述第一緩沖腔和第二緩沖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造時,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普隆重工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