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及隨身無線電子裝置。該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包含一裝置殼體、與該裝置殼體結合的一天線接地結構、連接至該裝置殼體的一載體、以及與該載體結合的一天線輻射結構。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天線結構能整合至一隨身電子裝置原有的結構中,使得隨身電子裝置整體體積得以縮小,解決公知無線通信裝置因有天線設置的需要而造成裝置體積難以縮小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具有該天線結構,故相對于公知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同樣具有體積較小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天線結構及無線電子裝置,尤指一種結合于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目前大部分便攜式電子裝置均具有無線通信的功能。由于無線通信通常需要實體天線作為信號傳送、接收的媒介,且基于天線運作原理,目前天線仍需相當的獨立運作空間,因此縱使其他電子組件的體積能縮小,整個便攜式電子裝置的體積仍難以縮小。換句話說,目前天線結構配置多不適于體積小的通信電子裝置。此外,由于天線的獨立運作空間多為獨立且固定,故目前天線結構配置多為靜態且不易與電子裝置其他組件進行結構整合,尤其是當電子裝置體積較小時,例如手腕穿載的電子裝置,前述 結構整合問題將更加嚴重。大體而言,欲保有良好的天線效能,天線配置所需的空間將造成裝置體積居高不小;反之,欲呈現小巧的裝置外觀,則對天線效能需有所犧牲。因此,目前小型無線通信電子裝置的設計往往需在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之間選擇,而難以兼顧。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其能與隨身電子裝置的結構結合,并兼顧天線效能及整體裝置外觀的要求。本專利技術的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包含一裝置殼體、一天線接地結構、一載體及一天線輻射結構,該天線接地結構與該裝置殼體結合,該載體連接至該裝置殼體,該天線輻射結構與該載體結合。其中,該載體可以為一帶狀載體。藉此,該天線結構能直接結合于隨身電子裝置原有的結構中,使得隨身電子裝置整體外觀得以維持且能具有無線通信的功能,故本專利技術的天線結構能兼顧天線效能及整體裝置外觀的要求。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具有本專利技術的天線結構,故能兼顧天線效能及整體裝置外觀的要求,解決公知技術中小型電子裝置難以兼顧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包含一裝置殼體、一天線接地結構、一載體、一天線輻射結構及一處理模塊,該天線接地結構與該裝置殼體結合,該載體連接至該裝置殼體,該天線輻射結構與該載體結合,該處理模塊設置于該裝置殼體中并與該天線接地結構及該天線輻射結構電連接,以能經由該天線接地結構及該天線輻射結構進行無線通信。其中,該載體可以為一帶狀載體。藉此,該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利用原有的結構構件配置天線,故能在結構不變或改變輕微的情形下具有良好的無線通信功能。簡言之,本專利技術的天線結構及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利用裝置現有結構整合天線結構,故能兼顧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解決先前技術中隨身無線通信電子裝置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難以兩全的難題。關于本專利技術的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創作詳述及所附附圖得到進一步的了解。附圖說明圖I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圖I中隨身無線電子裝置局部展開剖面示意圖。圖3為圖2中隨身無線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側視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6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3、5、7隨身無線電子裝置12、32、52、72裝置殼體14、34、54、74帶狀載體16、36、56、76天線接地結構18、38、58、78天線輻射結構20處理模塊 122背蓋182,184,582,584輻射體186饋入端口 162接地端口542、544帶體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其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為一腕表。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包含一裝置殼體12、一帶狀載體14、一天線接地結構16、一天線福射結構18及一處理模塊20,其中天線接地結構16、天線輻射結構18及處理模塊20在圖I中以虛線表示。帶狀載體14連接至裝置殼體12,天線接地結構16 (以虛線表示于圖I中)與裝置殼體12結合,天線輻射結構18 (以虛線表示于圖I中)與帶狀載體14結合,處理模塊20設置于裝置殼體12中并與天線接地結構16及天線輻射結構18電連接(以粗虛線表示于圖I中),以能經由天線接地結構16及天線輻射結構18進行無線通信。請一并參閱圖2及圖3,圖2為根據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局部展開剖面示意圖,其視角方向如圖I中箭頭X所示;圖3為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的局部剖面側視示意圖,其剖面位置大致如圖2中線Y-Y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裝置殼體12包含一背蓋122,天線接地結構16結合在此背蓋122中;在實踐上,若背蓋122為金屬制成時,天線接地結構16即可直接與金屬背蓋122整合,亦即得由金屬背蓋122形成天線接地結構16 ;又,當整個裝置殼體12均由金屬制成時,整個裝置殼體12亦得作為天線結構的接地面。帶狀載體14為腕帶,以使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能穿戴于使用者的手腕上;在本實施例中即為表帶,結構上為兩可相互扣合的帶體的組合。天線輻射結構18包含二輻射體182、184,分別為四分之一波長開槽金屬輻射體及四分之一波長金屬輻射體,并分別共振出低頻段涵蓋CDMA BCO-CELL 824 894MHz及高頻段涵蓋二個系統應用CDMABC1-PCS1850 1990MHz 及 GPS 1575. 42MHz±l. 024MHz。輻射體 182、184 共用同一饋入端口 186,當使用同軸傳輸線時,其外導體則焊接至天線接地結構16的接地端口 16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天線輻射結構18埋入帶狀載體14中,例如將銅板切割出所需尺寸再埋入射出,其使用射出的材質可使用一般工程塑料、橡膠、硅膠或其他高分子聚合物,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例如先在一撓性載體上形成輻射體182、184,再實施前述埋入射出;又或以兩帶體對黏而將天線輻射結構18夾置其中亦可。以埋入方式設置天線輻射結構18可達到隱藏的效果,便于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外觀的設計,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在實踐上,天線輻射結構18與裝置殼體12的結合方式不以前述埋入為限,例如僅將天線輻射結構18貼附或鑲嵌于帶狀載體14亦可,此時天線輻射結構18的形狀亦能同時作為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外觀設計的一部分。補充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天線輻射結構18雖僅包含兩個輻射體182、184,并·產生兩個共振頻段,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實踐上,天線輻射結構18可配合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實際通信需求而進行尺寸設計以涵蓋更多的頻段,其中帶狀載體14的材質亦需一并考慮。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輻射體182、184均位于天線接地結構16的同一側,并相互平行且走向相同并列設置;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例如輻射體182、184分別設置于天線接地結構16的兩側,甚至在實踐上,在天線接地結構16兩側均設置多個輻射體(另一側輻射體如圖2中虛線所示),以加強天線效能。因此,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基本上外觀上與一般手表無異,但卻具有無線通信功能。進一步來說,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的天線結構利用了裝置殼體12外的結構,天線結構不受裝置殼體12體積的限制而能具有較大的輻射面,故能具有良好的天線效能。簡言之,隨身無線電子裝置I兼顧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解決先前技術中隨身無線通信電子裝置天線效能及裝置外觀難以兩全的難題。請參閱圖4,其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隨身無線電子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隨身電子裝置的天線結構,該天線結構包括:一裝置殼體;一天線接地結構,該天線接地結構與該裝置殼體結合;一載體,該載體連接至該裝置殼體;以及一天線輻射結構,該天線輻射結構與該載體結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佳宏,周瑞祥,陳毅山,
申請(專利權)人: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