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鑄造領域的工藝技術,特別適用于扁圓形鑄件的澆鑄。傳統的鑄造工藝一般采用砂箱和地坑單體平面,濕砂造型,冒口補縮的工藝澆鑄。由于濕砂鑄型直接承受金屬熔液的作用,金屬溶液冷卻時產生體積收縮,凝固時折出石墨又會產生體積膨脹,澆鑄時產生大量氣體,因而鑄件容易產生氣孔、夾砂、縮孔等缺陷。為了降低廢品率,往往需要加大加工留量,這樣又會使鐵水利用率降低。澆注時還需要放置各種不同口徑的冒口進行補縮,這樣金屬利用率下降,成本上升,工作效率不高,至今尚無新的鑄造工藝解決上述技術難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改變傳統鑄造方式,將砂箱單體造型單件冒口補縮的傳統工藝改為無需砂箱造型,多件組芯,無冒口立澆新工藝。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用型砂予制成一個直澆口8,一個橫澆槽2,兩個以上的型芯7,和與型芯7數量相等的內澆口3和監測口6,然后在平整的砂床上埋放橫澆槽2,內澆口3擺動放在橫澆口2上,將若干個型芯7成型面垂直于砂床1相互水平貼靠并列在各個內澆口3上方,各個內澆口3將各型腔5與橫澆槽2連通,與各個型芯7的型腔5相通的監測口2放在型芯7頂面,最后將直澆口8直立在組芯一側的橫澆槽2上。預制型芯7時將1個鑄件的型狀同時成型在一個型芯7的兩個相對面上,當n個型芯依次面面相靠,可同時構成n-1個符合鑄件形狀的型腔5。金屬溶液從直澆口8進入,經橫澆槽2,內澆口3分配到各型腔5。型芯7互相貼靠使鑄件能在型腔5內緩慢冷卻,鑄件冷卻體積收縮均勻且時間相應后移,而石墨析出充分,體積膨脹又相對提前,這樣就促使收縮與膨脹疊加互補,從而實現了均衡凝固和無砂箱造型。在鑄件頂端設置了監測口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并列組芯立澆工藝,其特征是用型砂予制成一個直澆口8,一個橫澆槽2,兩個以上的型芯7,和與型芯數量相等的內澆口3和監測口6,然后在平整的砂床上埋放橫澆槽2,內澆口3擺放在橫澆口2上,將若干個型芯7成型面垂直于砂床1相互水平帖靠并列在各個內澆口3上方,各個內澆口3將各型腔5與橫澆槽2連通,與各個型芯7的型腔5相通的監測口2放型芯7頂面,最后將直澆口8直立在組芯一側的橫澆槽2上。
【技術特征摘要】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