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設置在多條不同的合流管上,其中,所述調蓄系統包括:第一截流井、第二截流井、調蓄管、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截流井內和第二截流井內的過濾層;所述第一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污水廠的污水截流管、一與河道貫通的排水口、一與合流管端頭部分貫通的端頭入水口;所述第二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所述調蓄管的初雨截流管、一與所述合流管側面部分貫通的側面入水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適于現狀場地不足情況下仍方便、可實施的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同時能大大提高截流效果,將截流的旱流污水截入污水處理廠、雨水截入調蓄管,減少河道污染,提高城市排水調蓄能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城市排水
,尤其涉及一種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廢水的排放,很多城市的河道被嚴重污染,這一現象在全國帶有普遍性。為了防止河道污染,需收集初期雨水及旱流污水,常見手段是在向河道排水前進行污水截流,但由于沿岸截流管道能力有限,雨天容易產生溢流,使得河道受到嚴重污染·。尤其是在現狀場地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排污截流構筑物的實施,同時解決污染河道的難題,且能夠保證管網運行及河道防汛的正常功能情況下,發揮最大環境效益,運行管理方便,是目前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適于現狀場地不足情況下仍方便、可實施的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于現狀場地不足情況下仍方便、可實施的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設置在多條不同的合流管上,其中,所述調蓄系統包括第一截流井、第二截流井、調蓄管、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截流井內和第二截流井內的過濾層;所述第一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污水廠的污水截流管、一與河道貫通的排水口、一與合流管端頭部分貫通的端頭入水口 ;所述第二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所述調蓄管的初雨截流管、一與所述合流管側面部分貫通的側面入水口。較佳的,所述調蓄管為一根,不同合流管上的所述第二截流井通過所述初雨截流管并聯到所述調蓄管上。較佳的,每個所述第二截流井配套一根所述調蓄管,所述第二截流井通過所述初雨截流管單獨連接到配套的所述調蓄管上。較佳的,所述第一截流井通過污水截流管串聯連接于相鄰所述截流井。較佳的,所述第一截流井的污水截流管直接連接所述污水廠。較佳的,所述排水口處設置有防汛閘門,所述初雨截流管與所述第二截流井連接處設置有油壓雨水閘門。較佳的,所述初雨截流管上設置有消力井。較佳的,所述過濾層包括設置在所述截流井上部的擋板、設置在所述截流井下部的溢流堰和設置在所述擋板與溢流堰之間的過濾網。較佳的,所述擋板和所述溢流堰為平行錯開設置,所述擋板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過濾網為半圓篩網。較佳的,所述通孔上靠近所述排水口和/或所述初雨截流管一側設置有拍門。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調蓄系統設置在各個合流管上,將合流管輸送來的污水等經截流井攔截后收集或排放。本技術與現有技術最大的不同之處與有益效果在于,在同一根合流管分建兩個占地面積較小的截流井(現有技術一般只在合流管排污口處設置一個截流井,如同時加設調蓄功能,截流井占地面積過大),來克服現狀場地不足的缺陷,同時更大程度的實現整個排水系統的調蓄功能,更加有利于城市的排水調蓄,也進一步提高了城市防澇能力和減低河道污染,發揮出更大環境效益,且運行管理方便。進一步的,將不同合流管上的所述第二截流井通過所述初雨截流管并聯到同一根調蓄管上,巧妙的將不同合流管結合在一起,更進一步提高了城市防澇能力,發揮出更大環境效益。進一步的,每個所述第二截流井配套一根所述調蓄管,所述第二截流井通過所述初雨截流管單獨連接到配套的所述調蓄管上,可以進一步克服現狀場地不足的缺陷,方便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施工。當然也可以將上述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使用,將部分區域的第二截 流井并聯到同一根調蓄管上,部分區域配套設置單獨對應的調蓄管的方式來施工。進一步的,所述過濾層的半圓篩網具有二維過濾功能,可攔截漂浮物質、懸浮物質、沉積物質;采用溢流堰前進行過濾,垃圾經截流污水管進入污水廠,可減少垃圾清理工作量;通過尼龍毛刷可對網孔板進行強制性清理、篩網呈現180°半圓形狀,與柵條網比較多出60%以上過濾面積;溢流堰和半圓篩網可根據情況調整設置方向,便于與現狀合流管結合設置,更利于截流污水及初期雨水,減小占地面積。本技術采用油壓雨水閘門,對控制初雨溢流及河道水倒灌有著很好的效果,克服了傳統閘門容易損壞且難以快速開關,導致管道上游溢流,影響污水收集及雨季排水的缺陷。同時,安裝了上述部件的截流井,還可利用遠離合流管的一側蓄水,然后開啟初雨截流管閘門,定期沖洗調蓄管,既減少工作量又便于維護調蓄管運行;或開啟污水截流管閘門,定期沖洗半圓篩網,既減少工作量又便于維護過濾層的性能。綜上所述,本技術設置靈活,適于現狀場地不足情況下施工構建,設備少且流量穩定,可充分結合現狀截污管進行旱流污水轉輸及初雨截流,減少新建初雨收集管道系統,減少入流井設置。解決合流制管網初雨污染河道的難題同時提高城市防澇能力,且能夠保證管網運行及河道防汛的正常功能情況下,發揮最大環境效益,運行管理方便。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單個截流井與調蓄管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A-A的截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I、附圖3和附圖4所示,本具體實施例一種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設置在多條不同的合流管2上,其中,所述調蓄系統包括第一截流井4、第二截流井3、調蓄管I、分別設置在第一截流井4內和第二截流井內的濾層7 ;第一截流井4具有一延伸到污水廠6的污水截流管41、一與河道貫通的排水口 43、一與合流管2端頭部分貫通的端頭入水口 42 ;第二截流井3具有一延伸到調蓄管I的初雨截流管31、一與合流管2側面部分貫通的側面入水口 32。具體的,如附圖I、附圖3和附圖4所示,本實施例選用一根調蓄管I,不同合流管2上的第二截流井3通過初雨截流管31并聯到調蓄管I上;初雨截流管31上設置有消力井5 ;第一截流井4通過污水截流管41串聯連接于相鄰第一截流井,最后匯集連接到污水廠6內;排水口 43處設置有防汛閘門44,初雨截流管31與第二截流井3連接處設置有油壓雨水閘門8。為進一步優化過濾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結合附圖4所示,本實施例采用的過濾層7包括設置在第一截流井4上部的擋板71、設置在第一截流井3下部的溢流堰73和設置在··擋板71與溢流堰73之間的過濾網72 ;擋板71和溢流堰73為平行錯開設置,擋板71上開設有通孔74,通孔上靠近排出口 43和/或初雨截流管31 —側分別設置有拍門(圖中未標出),過濾網72為半圓篩網。當過濾網72堵塞和/或靠近合流管一側的水位過高時,可以通過通孔74將合流管內的水導入排出口 43 —側,進行排放或對排出口 43 —側進行蓄水,然后倒灌入靠近合流管一側,反向沖刷過濾網來達到清洗過濾網的目的,本實施例中第二截流井3內設置的過濾層與上述過濾層結構是相同的,同時不但可以倒灌沖刷過濾網,還可以沖刷調蓄管。示例性的,本實施例是這樣應用的本實施例的調蓄系統設置在各個合流管上,在同一根合流管分建兩個占地面積較小的截流井,或者說是在原有的合流管側面加設一個用作調蓄雨水的第二截流井,來克服現狀場地不足的缺陷,同時更大程度的實現整個排水系統的調蓄功能。如旱季時,第一截流井直接截流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雨季時,初雨經溢流堰溢流后進入第二截流井,通過初雨截流管匯集于調蓄管內,暴雨后期超出調蓄能力的后期雨水經過第一截流井的濾層過濾后排放到河道。當調蓄管和/或過濾網需要清洗時,可利用第一截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分建式雨水調蓄系統,設置在多條不同的合流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調蓄系統包括:第一截流井、第二截流井、調蓄管、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截流井內和第二截流井內的過濾層;所述第一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污水廠的污水截流管、一與河道貫通的排水口、一與合流管端頭部分貫通的端頭入水口;所述第二截流井具有一延伸到所述調蓄管的初雨截流管、一與所述合流管側面部分貫通的側面入水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顯忠,謝勇,顏建平,朱明,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