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流體傳輸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管接頭,特別是一種快速接頭??焖俳宇^,包括:陰接頭、第一密封圈、止回閥芯、第三密封圈、鋼珠、陽接頭、導向套、第二密封圈、閥芯彈簧、外套鎖彈簧、外套鎖、鎖緊套,設置于所述止回閥芯內部的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截面結構包括:矩形底部和圓弧凸起;所述陽接頭上的進氣端的端部頂住所述第三密封圈的矩形底部的上表面,同時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所述圓弧凸起和所述進氣端的外側壁相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快速接頭使陽接頭和止回閥的密封效果好,并且位于止回閥內部的密封圈可以更加牢固地安裝于止回閥上,不會脫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流體傳輸
,涉及一種管接頭,特別是一種快速接頭。
技術介紹
快速接頭是一種廣泛適用于管件與管件間連接的組配件,其設計目的在于提供接頭與管件的快速插套結合功能,而其基本架構通常上利用鋼珠卡制方式實現接頭與管件間的固定,并在分離管件時同樣可以快速實施,以實現接頭與管件間快速拆卸松脫的便利性與實用性。在快速接頭的使用過程中,經常需要把陽接頭從止回閥上拔下或插入。在止回閥和陽接頭接觸部位設置有密封圈。通常地,這種密封圈都采用O型密封圈,其截面結構通常為圓形或者矩形。在使用過程中,陽接頭的側壁或端部和O型密封圈相接觸,使其產生一定·量的彈性變形,從而達到密封效果。但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O型密封圈由于受到陽接頭的長時間擠壓,O型密封圈內徑會慢慢變小。如果通過快速接頭的流體壓力、流量都較大,在陽接頭從止回閥中拔出的時候,O型密封圈會容易脫落。本技術將就該問題,提出較佳的解決方案,使陽接頭和止回閥的密封效果更好,并且位于止回閥內部的密封圈可以更加牢固地安裝于止回閥上,不會脫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快速接頭,使陽接頭和止回閥的密封效果更好,并且位于止回閥內部的密封圈可以更加牢固地安裝于止回閥上,不會脫落。本技術快速接頭,包括陰接頭、第一密封圈、止回閥芯、第三密封圈、鋼珠、陽接頭、導向套、第二密封圈、閥芯彈簧、外套鎖彈簧、外套鎖、鎖緊套,設置于所述止回閥芯內部的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截面結構包括矩形底部和圓弧凸起;所述陽接頭上的進氣端的端部頂住所述第三密封圈的矩形底部的上表面,同時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所述圓弧凸起和所述進氣端的外側壁相接觸。和傳統技術相比,本技術快速接頭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所述止回閥芯和進氣端連接的部位上,設置有雙重密封,所述第三密封圈,從而使密封效果更佳;在所述第三密封圈上設置圓弧凸起,在所述陽接頭插入所述止回閥芯的時候,所述圓弧凸起用以保證所述止回閥芯可以流暢的插入至所述第三密封圈上,使所述進氣端和矩形底部的上表面、圓弧凸起的表面相接觸構成密封。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快速接頭在陽接頭拔出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快速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快速接頭上的第三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任何限制,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快速接頭上,使其結構簡單并更加易于操作和使用,本技術用于快速接頭上,實現對管件的鎖緊或者松開。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為種快速接頭,它包括與進氣管相接的陰接頭I以及與出氣管相接的陽接頭6,在陰接頭I的出氣端固定安裝有鎖緊套12,該鎖緊套12與陰接頭I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鎖緊套12和陰接頭I的內壁之間夾裝有導向套7,在導向套7內孔中活動穿插有可以前后移動的止回閥芯3。所述的導向套7內壁開設有凹槽71,其內嵌裝有第二密封圈8,在止回閥芯3插入導向套7的內孔時,第二密封圈8相比其他密封圈,摩擦力更小,不容易損壞或脫落,方便了止回閥芯3的安裝,同時又能確保導向套7與止回閥芯3之間的密封性。在導向套7的后端和止回閥芯3尾部側壁凸環35之間支承有閥芯彈簧9,閥芯彈簧9的回復力給予止回閥芯3向后的推力。所述的鎖緊套12內壁設置有臺 階,該臺階與止回閥芯3尾部側壁凸環35相對,用于對止回閥芯3的后端限位。該止回閥芯3內腔開設有排氣通道,其頭部31封閉且呈圓錐形,并與陰接頭I的進氣方向相對,在止回閥芯3的頭部31外圓處開設有密封圈槽32,其內嵌裝有第一密封圈2,并且在止回閥芯3的前端側壁開設有與止回閥芯3的排氣通道相通的進氣孔33。所述的止回閥芯3前移至進氣孔33與陰接頭I內孔相通,使陰接頭I內的氣體經進氣孔33后到達止回閥芯3的排氣通道,使管道連通。在管道連通時,從陰接頭I進入的氣體通過止回閥芯3圓錐形的頭部31導流后,迅速擴散到止回閥芯3的外壁,再經由進氣孔33通入止回閥芯3的排氣通道,減少了氣壓的損失。由于導向套7的設置,增加了止回閥芯3的移動距離,因此在止回閥芯3側壁可以開設較大的進氣孔33,以增大氣流的過流量。所述的止回閥芯3后移至第一密封圈2滑入導向套7的內孔,將導向套7的內孔完全封閉,防止有氣體泄漏。所述陽接頭6的進氣端61伸入鎖緊套12的內孔并與止回閥芯3的尾部相插接,使排氣通道與陽接頭6的內孔連通。所述止回閥芯3的排氣通道內壁開設有凹槽34,其內嵌裝有第三密封圈4,陽接頭6的進氣端61與第三密封圈4相抵,防止氣體從止回閥芯3和陽接頭6之間泄漏。在第三密封圈4前側的排氣通道內徑小于陽接頭6進氣端61的外徑,因此繼續推動陽接頭6可以帶動止回閥芯3向前移動。所述的鎖緊套12側壁嵌裝有一圈鋼珠5,在陽接頭6進氣端61后側的側壁開設有與鋼珠5相對的鎖緊槽62,該鎖緊槽62的前后兩側均為斜面,以方便鋼珠5滑進或滑出。在鎖緊套12外壁活動套裝有外套鎖11,外套鎖11的內壁與鋼珠5的外側相抵,用于對鋼珠5的外側限位,防止鋼珠5從外側掉出。外套鎖11的前端與陰接頭I之間支承有外套鎖彈簧10,外套鎖彈簧10的回復力給予外套鎖11向后的推力。在外套鎖11的內壁設置有臺階,其前端內徑比后端內徑大,當外套鎖11前移時,后端臺階與鋼珠5相對,可以使鋼珠5向外滑出一段距離。所述的止回閥芯3后移至側壁突環35與鎖緊套12內側臺階相靠時,止回閥芯3尾部側壁與鋼珠5相抵,避免在陽接頭6拔出時鋼珠5從鎖緊套12內側掉出。需要管路連接時,使陰接頭I與進氣管相連,陽接頭6與出氣管相連,此時止回閥芯3尾部側壁與鋼珠5內側相抵,將陽接頭6的進氣端61伸入鎖緊套12的內孔,直至陽接頭6的進氣端61與止回閥芯3上的第三密封圈4相抵,繼續推動陽接頭6可以帶動止回閥芯3 —起向前移動。當陽接頭6上的鎖緊槽62與鋼珠5相對時,由于外套鎖彈簧10的回復力,推動外套鎖11向后移動,迫使鋼珠5滾向內側,嵌入陽接頭6的鎖緊槽62內,使陽接頭6無法拔出。此時止回閥芯3側壁的進氣孔33完全移出導向套7時,從陰接頭I進入的氣體通過止回閥芯3圓錐形的頭部31導流后,迅速擴散到止回閥芯3的外壁,再經由進氣孔33通入止回閥芯3的排氣通道及陽接頭6的內孔,使管路連通,并且連通后的管路壓力損失少。管路連接時僅需單手操作,方便快捷。需要管路斷開時,拉動外套鎖11向前移動,外套鎖11解除了對鋼珠5外側的限位,在閥芯彈簧9回復力的作用下,止回閥芯3帶動陽接頭6向后移動,迫使鋼珠5滾向外偵U。當止回閥芯3尾部的側壁凸環35與鎖緊套12的內側臺階相抵時,止回閥芯3頭部外圓處的第一密封圈2移動到導向套7的內孔,將陰接頭I與進氣孔33隔絕開來,使管路斷開。并且此時止回閥芯3尾部側壁與鋼珠5內側相抵,避免在陽接頭6拔出時鋼珠5從鎖緊套12內側掉出。·以下結合附圖1、2、3,進一步描述本技術的工作過程和積極效果將陽接頭6的進氣端61伸入鎖緊套12的內孔,直至陽接頭6的進氣端61與止回閥芯3上的第三密封圈4相接觸,第三密封圈4的截面結構包括矩形底部47和圓弧凸起46。進氣端61的端部頂住第三密封圈4的矩形底部47的上表面,同時第三密封圈4的圓弧凸起46和進氣端61相接觸。第三密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快速接頭,包括:陰接頭、第一密封圈、止回閥芯、第三密封圈、鋼珠、陽接頭、導向套、第二密封圈、閥芯彈簧、外套鎖彈簧、外套鎖、鎖緊套,其特征在于:設置于所述止回閥芯內部的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截面結構包括:矩形底部和圓弧凸起;所述陽接頭上的進氣端的端部頂住所述第三密封圈的矩形底部的上表面,同時所述第三密封圈的所述圓弧凸起和所述進氣端的外側壁相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成余,
申請(專利權)人:李成余,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