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魚類識別讀寫器,該魚類識別讀寫器(1)包括調制電路(11)、發射接收電路(12)、解調電路(13)和天線(20),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天線(20)通信,所述調制電路(11)的輸出端、解調電路(13)的輸入端均電連接到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調制電路(11)之間和/或與所述解調電路(13)之間可拆裝地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對發射接收電路(12)的發射、接收功率進行獨立配置,從而使用大功率器件時可以增大讀寫距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射頻識別(RFID)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魚類識別讀寫器。
技術介紹
RFID技術作為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目前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這種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其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識別率高,速度快。現有的RFID系統基本由三部分組成射頻標簽、閱讀器和天線。射頻標簽又稱為電子標簽,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每個標簽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該標簽被附著在物體 上用于標識目標對象,標簽可以分為被動標簽(或無源標簽)和主動標簽(或有源標簽)。現有一種閱讀器還可以用于向標簽中寫入信息,兼具讀取和寫入的功能,因此又被稱為讀寫器。天線用于在標簽和閱讀器之間傳遞射頻信號。這種RFID系統的基本原理是當射頻標簽進入磁場后,被動標簽接收閱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的電流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儲存在標簽的芯片中的產品信息,主動標簽主動發出一定頻率的信號。然后閱讀器接收標簽發送的信號,解碼讀取其中的信息,并將讀取的信息送入到其他數據處理系統中以待相關的數據處理。RF ID應用所占據的頻段或頻點在業內有公認的劃分,按頻率高低可以分為低頻段(30kHz-300kHz,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133kHz)、中高頻段(3MHz_30MHz,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3. 56MHz)、超高頻與微波(30MHz以上,典型的工作頻率有433MHz、902_928MHz、2.45GHz,5. 8GHz)。對于可無線寫入的標簽而言,通常情況下,寫入距離要小于讀取距離,其原因在于寫入要求更大的能量。現有的低頻RFID讀寫器一般利用專用的集成電路芯片來進行設計,其中集成的各個元器件都不可改動。但是這類芯片中集成的功率元件一般功率較小,多為I瓦以下,因此信號發射功率較小,所以會帶來信號能量低、速度慢、讀寫距離短等不足,現有的讀寫器一般讀寫距離約為IOcm左右。并且,由于信號能量較低,所以有時發出幾個信號才能收到一個返回信號,讀取寫入率也因此受到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的魚類識別讀寫器中所存在的利用專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導致讀取距離小、提供一種采用分立器件的魚類識別讀寫器,該魚類識別讀寫器能夠發出能量高、功率大的信號,讀寫距離較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魚類識別讀寫器,該魚類識別讀寫器包括調制電路、發射接收電路、解調電路和天線,所述發射接收電路與所述天線通信,所述調制電路的輸出端、解調電路的輸入端均電連接到所述發射接收電路,所述發射接收電路與所述調制電路之間和/或與所述解調電路之間可拆裝地連接。優選地,所述發射接收電路包括發射器和接收器,所述發射器的輸出端和所述接收器的輸入端分別與所述天線通信,所述發射器的輸入端電連接到所述調制電路的輸出端,所述接收器的輸出端電連接到所述解調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發射器與所述調制電路之間和/或所述接收器與所述解調電路之間可拆裝地連接。優選地,所述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功率為I瓦-10瓦。優選地,所述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工作頻率為134. 4KHZ。優選地,所述魚類識別讀寫器還包括載波生成電路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該載波生成電路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的輸出端分別連接到所述調制電路的輸入端。優選地,所述載波生成電路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分別與所述調制電路可拆裝地連接。現有技術中的魚類識別讀寫器采用集成電路芯片,不能對芯片中的各集成部分進行獨立配置,而本技術通過至少使發射接收電路分立(優選使組成元器件均分立),并與該魚類識別讀寫器的其他組成部分可拆裝地連接,也就是不與其它組成部分集成,從而可以對發射接收電路的發射、接收功率進行獨立配置。例如可以采用大功率器件,從而使得本技術提供的魚類識別讀寫器能夠發出能量高、功率大的信號,因此讀寫距離遠。采用功率為I瓦以上的器件時,讀寫距離可以達到30cm以上,為現有魚類識別讀寫器的三倍以上,并且由于信號能量的提高,更容易收到響應。在優選實施方式中組成該魚類識別讀寫器的元器件彼此之間都是可拆裝地、非集成的連接。附圖說明圖I為應用根據本技術提供的魚類識別讀寫器的RFID系統的組成框圖;圖2為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魚類識別讀寫器的組成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2所示,本技術提供的魚類識別讀寫器I包括調制電路11、發射接收電路12、解調電路13和天線20,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天線20通信,所述調制電路11的輸出端、解調電路13的輸入端均電連接到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調制電路11之間和/或與所述解調電路13之間可拆裝地連接。所述發射器121和接收器122與天線20之間構成通信鏈路,天線20與射頻標簽30之間構成無線射頻通信的通信鏈路,從而魚類識別讀寫器I可以通過這些通信鏈路向射頻標簽30中寫入信息或者從射頻標簽30中讀取信息。其中天線20為平面天線,在讀取范圍內無盲區。本技術中提到的“可拆裝地連接”是指不與其他組成部分集成組合成集成電路芯片,以區別于現有技術中的集成電路芯片,本技術可以根據讀寫器的工作原理搭建電路,并且各元件之間互不集成,從而讀寫器中的元器件都可以可拆裝地選取,可以選擇比集成電路芯片中性能更好、功率更大的元器件。具體來說,所述魚類識別讀寫器I中的所述發射器121與所述調制電路11之間和/或接收器122與解調電路13之間可以可拆裝地連接,這些電路中的元器件也可以可拆裝地連接到各自的電路中。本技術使用的調制電路11可以采用頻移鍵控(FSK)和幅移鍵控(ASK)兩種調制方式,以增強抗干擾能力;并且調制幅度也可以調整,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標簽。所述魚類識別讀寫器I還可以包括置于平面式外殼10內的載波生成電路14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15,該載波生成電路14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15的輸出端分別連接到所述調制電路11的輸入端。所述載波生成電路14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15與所述調制電路11可拆裝地連接。與上面介紹的類似,所述載波生成電路14和調制信號生成電路15中的元器件也可以可拆裝地連接到各自的電路中。所述載波生成電路14可以包括振蕩電路和分頻電路,為本領域人員所供知。調制信號生成電路15可以由軟件控制,以確定要寫入的信肩、O在上述非集成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可以對發射接收電路12 (即發射器121和接收器122)的參數(如功率)進行獨立配置。例如,可以選取功率大于I瓦的發射器121和接收器122,優選功率范圍為I瓦至10瓦之間。一般采用功率為I瓦以上的器件時,讀寫距離可以達到30cm以上,為現有魚類識別讀寫器的三倍以上.由于本技術針對的是魚類識別讀寫器,所以所述發射器121和接收器122的工作頻率的范圍為125Khz-134. 4KHz,典型為134. 4KHz。本技術提供的魚類識別讀寫器I中的各個電路均沒有特別限定,可以采用本領域人員公知的能夠實現其功能的各種電路。此外,本技術提供的魚類識別讀寫器I還可以包括各種附加電路,如放大電路、濾波電路等等,并可以通過軟件對該魚類識別讀寫器I發送和收到的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等。還可以包括各種接口,例如網線接口,以與計算機通過網線連接,等等。這都是本領域普遍采用的公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魚類識別讀寫器,該魚類識別讀寫器(1)包括調制電路(11)、發射接收電路(12)、解調電路(13)和天線(20),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天線(20)通信,所述調制電路(11)的輸出端、解調電路(13)的輸入端均電連接到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射接收電路(12)與所述調制電路(11)之間和/或與所述解調電路(13)之間可拆裝地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丁文,馬茵馳,吳衛平,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吳衛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