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包括一主凸輪、一副凸輪、一第一下擺桿、一第二下擺桿、一調角螺釘及一蝶形彈簧。第二下擺桿設在第一下擺桿的前表面上,該第二下擺桿的上端固定在第一下擺桿的擺動軸上并與第一下擺桿構成一T形擺桿,第二下擺桿的相背于副凸輪的側面上開設一導向盲孔;第一下擺桿的前表面上垂直連接一補償塊,該補償塊的下部相開設一與導向盲孔相對并同軸的限位盲孔,該補償塊的上部開設一與限位盲孔平行的螺紋通孔;調角螺釘旋插在第一下擺桿的螺紋通孔中并且端部抵靠在第二下擺桿的相背于副凸輪的側面上;蝶形彈簧設置在第二下擺桿的導向盲孔與第一下擺桿的限位盲孔之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自動模切機上的機構,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平壓平臥式自動模切機上的清廢品及清成品上框作往復運動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
技術介紹
在現有技術中,清成品是應用在自動模切機中的一種印后產品模切加工方式。具有清成品功能的自動模切機是由輸紙單元、模切單元、清廢單元、清成品單元和排廢邊單元組成的。通過自動模切機的模切、清廢單元加工以后的印品,再經過清成品機構,將模切、清廢后的產品收集堆垛起來。這種加工方法采用的清廢品及清成品上框架的驅動機構,目前都是采用共軛凸輪驅動機構(見圖I)。這種機構采用帶有滾子4、5的T形擺桿3從動桿3及可同步轉動的主凸輪I和副凸輪2形成一組共軛凸輪,由共軛凸輪帶動T形擺桿3擺動,并通過與T形擺桿3相連的下連桿6和上連桿7驅動清成品框架8實現上下往復運動。共軛凸輪在轉動過程中T形擺桿3上的滾子4、5始終與共軛凸輪吻合,既防止兩滾子4、5與 共軛凸輪脫開,又使T形擺桿3的擺動腳平穩不會產生大的振動,從而防止清成品框架的振動,并能延長共軛凸輪的壽命。理論上,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在運轉中主、副凸輪1、2表面應始終和T形擺桿3上的滾子4、5接觸。但由于零件有制造誤差,機構有裝配誤差,運行中凸輪副有磨損,還有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等等,所以在實際運轉中,當主凸輪I表面和滾子4緊密接觸時,副凸輪2表面和滾子5不一定接觸,由此造成振動、噪聲等現象,加劇凸輪副的磨損。現存解決的辦法有改變滾子直徑、采用偏心滾子、改變T形擺桿的夾角等。但上述方法都無法自適應凸輪機構整體產生的系統誤差,因為在凸輪旋轉一圈的過程中,系統誤差導致副凸輪與滾子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不斷的變化,固定式的調整方法不能確保副凸輪與滾子緊密貼合。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它可自適應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系統誤差,使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在運轉過程中滾子與共軛凸輪表面始終緊密貼合。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包括一主凸輪、一副凸輪、一第一下擺桿、一第二下擺桿、一下連桿、一對上擺桿及一對上連桿,所述副凸輪安裝在所述主凸輪的傳動軸上,使所述主凸輪與副凸輪形成一組共軛凸輪;所述第一下擺桿的一端安裝一吻合在所述主凸輪的外周曲面上滾子;所述下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擺桿的一端及所述第一下擺桿的另一端鉸接,所述上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一對上擺桿的一端固接,所述一對上擺桿的另一端連接模切機的清成品框。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一調角螺釘及一蝶形彈簧,其中,所述第二下擺桿設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一表面上,該第二下擺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擺動軸上并與所述第一下擺桿構成一 T形擺桿,所述第二下擺桿的下端安裝一吻合在所述副凸輪的外周曲面上的滾子,所述第二下擺桿相背于所述副凸輪的下部側面上開設一直徑與所述蝶形彈簧的外徑適配的導向盲孔;所述第一下擺桿對應所述第二擺桿的一表面上垂直連接一補償塊,該補償塊的下部開設一直徑與所述蝶形彈簧的外徑適配并與所述第二下擺桿上的導向盲孔相對且同軸的限位盲孔;該補償塊的上部開設一與所述限位盲孔平行的螺紋通孔;所述調角螺釘旋插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螺紋通孔中并且端部抵靠在所述第二下擺桿的相背于所述副凸輪的側面上;所述蝶形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二下擺桿的導向盲孔與所述第一下擺桿的限位盲孔之間。上述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其中,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一調壓螺釘;所述第二下擺桿的導向盲孔的內端還同軸開設一直徑與所述調壓螺釘的外徑適配的小孔;所述第一下擺桿上開設一與所述限位盲孔同軸并且與所述調壓螺釘旋合的螺紋穿孔;所述調壓螺釘旋接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螺紋穿孔中并穿過所述蝶形彈簧伸入所述第二下擺桿的小孔中。本專利技術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技術方案,采用在原有的驅動機構上增加由蝶形彈簧和調壓螺釘構成的彈性部件,并增加一可調節下擺桿之間的夾角的調角螺釘,可自適應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系統誤差,使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在運轉過程中下擺桿 上的滾子與共軛凸輪副的外周曲面始終緊密貼合,從而防止清成品框架的振動和噪聲,并能延長共軛凸輪副的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能更好地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行詳細地說明請參閱圖2結合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包括一主凸輪I、一副凸輪2、一第一下擺桿3、一第二下擺桿4、一下連桿5、一對上擺桿6、一對上連桿7、清成品框架8、一調角螺釘9、一蝶形彈簧10、一調壓螺釘11,其中畐Ij凸輪2安裝在主凸輪I的傳動軸上,副凸輪2與主凸輪I的外周曲線不同,使主凸輪I與副凸輪2形成一組共軛凸輪副;第一下擺桿3的回轉中心孔套在一擺動軸31上;第一下擺桿3的左端安裝一吻合在主凸輪I的外周曲面上的滾子30 ;第一下擺桿3的前表面上并在其擺動軸的一旁垂直連接一補償塊32 ;第二下擺桿4設在第一下擺桿3的前表面上,第二下擺桿4的上端也固定在該擺動軸31上,并與第一下擺桿3構成一 T形擺桿;第二下擺桿4的下端安裝一吻合在副凸輪2的外周曲面上的滾子40 ;第二下擺桿4相背于副凸輪2的側面上開設一直徑與蝶形彈簧10的外徑適配的導向盲孔41 ;該導向盲孔41的內端還同軸開設一直徑與調壓螺釘11的外徑適配的小孔42 ;第一下擺桿3上的補償塊32的下部開設一直徑與蝶形彈簧10的外徑適配并與第二下擺桿4上的導向盲孔41相對且同軸的限位盲孔34 ;第一下擺桿3上還開設一與限位盲孔34同軸并且與調壓螺釘11旋合的螺紋穿孔35 ;補償塊32的上部還開設一與限位盲孔34平行的螺紋通孔33 ;調角螺釘9旋插在第一下擺桿3的螺紋通孔33中并且端部抵靠在第二下擺桿4的相背于副凸輪2的側面上,用于保持第一下擺桿3與第二下擺桿4之間的夾角;蝶形彈簧10設置在第二下擺桿4的導向盲孔41與第一下擺桿3的限位盲孔34之間;調壓螺釘11旋接在第一下擺桿3的螺紋穿孔35中并穿過蝶形彈簧10伸入第二下擺桿4的小孔42中。下連桿5的兩端分別與一個上擺桿6的一端及第一下擺桿3的右端鉸接;上連桿7的兩端分別與一對上擺桿6的一端固接; 一對上擺桿6的另一端連接模切機的清成品框8。本專利技術的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調壓螺釘11使蝶形彈簧10變形產生彈力把第二下擺桿4上的滾子40壓緊在副凸輪2上。第一下擺桿3與第二下擺桿4的夾角跟隨系統誤差導致的副凸輪2與滾子40之間的間隙不停的變化,由于有蝶形彈簧10的彈力作用,可自適應共軛凸輪驅動機構的系統誤差,使滾子30和滾子40始終分別壓實在主、副凸輪1、2的外周曲面上,從而降低了機構的振動及噪聲,并減小了共軛凸輪副的磨損。本
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專利技術,而并非用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只要在本專利技術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包括一主凸輪、一副凸輪、一第一下擺桿、一第二下擺桿、一下連桿、一對上擺桿及一對上連桿,所述副凸輪安裝在所述主凸輪的傳動軸上,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誤差補償的共軛凸輪驅動機構,包括一主凸輪、一副凸輪、一第一下擺桿、一第二下擺桿、一下連桿、一對上擺桿及一對上連桿,所述副凸輪安裝在所述主凸輪的傳動軸上,使所述主凸輪與副凸輪形成一組共軛凸輪;所述第一下擺桿的一端安裝一吻合在所述主凸輪的外周曲面上滾子;所述下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擺桿的一端及所述第一下擺桿的另一端鉸接,所述上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一對上擺桿的一端固接,所述一對上擺桿的另一端連接模切機的清成品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一調角螺釘及一蝶形彈簧,所述第二下擺桿設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一表面上,該第二下擺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擺動軸上并與所述第一下擺桿構成一T形擺桿,所述第二下擺桿的下端安裝一吻合在所述副凸輪的外周曲面上的滾子,所述第二下擺桿相背于所述副凸輪的下部側面上開設一直徑與所述蝶形彈簧的外徑適配的導向盲孔;所述第一下擺桿對應所述第二擺桿的一表面上垂直連接一補償塊,該補償塊的下部開設一直徑與所述蝶形彈簧的外徑適配并與所述第二下擺桿上的導向盲孔相對且同軸的限位盲孔;該補償塊的上部開設一與所述限位盲孔平行的螺紋通孔;所述調角螺釘旋插在所述第一下擺桿的螺紋通孔中并且端部抵靠在所述第二下擺桿的相背于所述副凸輪的側面上;所述蝶形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二下擺桿的導向盲孔與所述第一下擺桿的限位盲孔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梁,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耀科印刷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