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以車身自重為壓力,使機動車在行進時產生電力能源的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結構包括機動車后車輪;所述車輪胎面處設置有至少一根縱向凸形硅膠管。凸形硅膠管的兩端在胎面交會處分別橫曲45度角與外胎肩集合并縮成兩根圓形硅膠管垂直在胎唇處與進氣管、出氣管并列連接。進氣管下端管口,橫曲90度角與輪軸中心的密封旋轉接頭內端,平行套固。出氣管下端管口與旋轉接頭內端氣嘴串接。旋轉接頭外端由一根氣管串接在后備箱內設置的氣壓箱,氣壓箱放氣管與螺旋齒輪風片、發電機、變頻器、電瓶并列順序設置??v向凸形硅膠管受到車輪與地面的連續滾壓,使內腔的空氣不斷的充入氣壓箱,當氣壓達到可發電時,開放電磁閥,氣流吹動螺旋齒輪風片轉動,螺旋齒輪帶動發電機轉子齒輪旋轉發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輪胎空壓發電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動車以本車車身自重為壓力,所產生電力能源的輪胎空壓發電>J-U ρ α裝直。(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技術中,平均每臺汽車都需要車內發動機帶動車內發電機發電供應車身用電,這種發電設施方法需要發動機格外耗油才能產生電能,也影響了行車速度,造成了能源浪費等問題。 ----
技術實現思路
-----(I)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機動車,發動機與發電機的發電裝置達不到節能減排的缺陷,提供一種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它是以行車自重為壓力所產生電力能源,解決了現有技術發動機與發電機的耗油問題。(2)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結構包括機動車后車輪;所述車輪胎面處設置有至少一根縱向空心凸形硅膠管,替代胎面處其中一道縱向花紋耐磨層,凸形硅膠管是由模具硅膠和固化劑復合后吹制成型,所述凸形硅膠管的兩端在胎面縱向交會處分別橫曲45度角與外胎肩集合并縮成兩根圓形硅膠管垂直在胎唇處與進氣管、出氣管并列串接。進氣管下端管口橫曲90度角與固定在輪軸中心的密封旋轉接頭內端、平行套固。出氣管下端管口與旋轉接頭內端氣嘴串接。進氣管和出氣管的前后垂直排列以車身前后為標準,靠車前方為出氣管,靠車后方為進氣管。旋轉接頭外端氣嘴與圓形鋼墊、彎角接頭、快速接頭,氣管順序串接,圓形鋼墊上邊緣與鋼條、拉簧串接,拉簧上端與擋泥圈最高點拉固,以保持車輪旋轉時,旋轉接頭外端固定不轉,氣管另一端從擋泥圈拉簧點串入后備箱與高壓單向充氣閥、氣門、氣壓箱順序串接,氣壓箱放氣管對準螺旋齒輪風片,螺旋齒輪與發電機轉子上的小齒輪咬合,發電機電壓線與變頻器連接,變頻器電壓線與電瓶連接。氣壓箱單向電磁閥電路線與設置在移表盤處的時間計電器連接,氣壓箱氣壓表設置在移表盤處與時間計電器并列作為顯示。當車輪胎面處凸形硅膠管受到車輪與地面的循環滾壓時,使內腔里的空氣從進氣管胎肩處壓縮一周到出氣胎肩通過出氣管,輪軸中心密封旋轉接頭,旋轉接頭外端氣管、充入氣壓箱。因凸形硅膠管有足夠的彈性,支撐性和耐磨性,當車輪壓過進氣管胎肩凸形硅膠管時,進氣管下端管口會從新吸進輪軸周圍的空氣,以此循環邊吸氣邊壓縮充入氣壓箱。當氣壓達到可發電時,按動時間計電器電流開關所制定的時間,開放氣壓箱電磁閥,使氣流吹動螺旋齒輪風片旋轉,螺旋齒輪帶動發電機轉子上的齒輪旋轉發電。當氣壓箱內氣壓耗盡時,以時間計電器所制定的時間自動關閉電磁閥,從新集贊氣壓,再次發電,以此循環反復發電。達到能夠以機動車車身自重為壓力,所產生電力能源。使機車邊用電邊發電,而且不需要格外耗油的目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實現機動車、行車用電的同時,以車身自重為壓力所產生電力能源,使機動車邊用電、邊發電而且不需要格外耗油。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氣路結構圖。圖中I車輪,2凸形硅膠管,3密封旋轉接頭,4氣管,5氣管內腔單向閥正,6氣管內腔單向閥負,7塑料直接,8氣管,9膠皮套,10氣管,11快速接頭,12彎角接頭,13氣管,14快速接頭,15高壓單向充氣閥,16氣壓箱氣嘴,17氣壓箱,18氣壓表,19單向電磁閥及放氣管,20時間計電器,21螺旋齒輪風片,22發電機及轉子齒輪,23變頻器,24電瓶,25圓形鋼墊鋼條及拉簧。圖2是凸形硅膠管斷面部圖及管形方案1,圖中I為管形膠體,2為內腔。圖3是凸形硅膠管斷面剖圖及管形方案2,圖中I為管形膠體,2為內腔。 圖4是凸形硅膠管粘貼胎面中心后,輪胎斷面示意圖。圖中輪胎斷面上方用圖2管形做示意,輪胎斷面下方表示凸形硅膠管受壓成緊縮密封狀態。圖5是凸形硅膠管,胎肩與胎唇處管形縮為圓形示意圖,圖中0是圓形硅膠管外徑,@是圓形硅膠管內孔直徑,β是氣管。圖6是凸形硅膠管在胎面中心縱向交會處橫曲45度角與外胎肩集合粘固的俯視圖。圖7是車輪側面圖,表示凸形硅膠管兩端在胎肩集合點縮成兩根圓形硅膠管垂直在胎唇處與進氣管,出氣管并列串接,兩根氣管下端與輪軸中心的密封旋轉接頭內端套固和串接,圖中的數字圖號表示各零部件的位子和連接順序。圖8是,圖6和圖7結合在一起整體示意圖,圖中的數字圖號表示各零部件的位子和連接順序。圖9是輪胎空壓發電裝置的整體示意圖,圖中的數字圖號表示各零部件的位子和連接順序,圖中19與20之間的虛線是電路線連接,26是擋泥圈最高點。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I中,凸形硅膠管(2)與車輪(I)胎面中心處縱向粘固如圖6所示,我們在胎面處設置I根縱向凸形硅膠管,當然也可以設置2根或者更多,這個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定制。密封旋轉接頭(3)內端螺絲與車輪(I)輪軸中心螺栓孔固定,兩個氣管(4)套裝在兩個圓形硅膠管外直徑6毫米處,并垂直在胎唇處,氣管內腔單向閥正(5)裝配在氣管(8)上端管口內,氣管內腔單向閥負(6)裝配在氣管(10)上端管口內,兩個塑料直接(7)上端分別與胎唇處兩個氣管串接,下端分別與氣管(8)氣管(10)上端串接,氣管(8)下端管口橫曲90度角與膠皮套(9)套固在密封旋轉接頭(3)內端、氣管(10)下端管口與快速接頭(11)密封旋轉接頭(3)內端氣嘴串接,如圖7。拉固簧(25)下端圓鋼墊套裝在密封旋轉接頭(3)外端氣嘴上,彎角接頭(12)與密封旋轉接頭(3)外端氣嘴固定,使拉固簧下端圓鋼墊夾固在密封旋轉接頭(3)外端氣嘴,與彎角接頭(12)之間,圓鋼墊連體的鋼條及拉簧與擋泥圈垂直拉固,彎角接頭上端與快速接頭(14)氣管(13)串接,如圖8。氣管(13)上端從擋泥圈拉簧點串入后備箱內與高壓單向充氣閥(15)氣壓箱氣嘴(16)氣壓箱(17)串接,單向電磁閥(19)與設置在移表盤處的時間計電器,電路線連接,氣壓表同樣設置在移表盤處作為顯示,單向電磁閥(19)放氣管對準固定在后備箱以內的螺旋齒輪風片,螺旋齒輪與固定的后備箱以內的發電機(22)轉子上的小齒輪咬合。發電機(22)電壓線與變頻器(23)連接,變頻器(23)電壓線與電瓶(24)連接,如圖9?!嗬?.一種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結構包括機動車后車輪;其特征是所述車輪胎面處設置有至少一根,縱向空氣凸形硅膠管,凸形硅膠管的兩端在胎面交會處分別橫曲45度角與外胎肩集合并縮成兩根圓形硅膠管垂直在胎唇處。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垂直在胎唇處兩個圓形硅膠管,管口最細段,分別套入氣管(4)其氣管卡在圓形硅膠管管口外邊緣,分別與塑料直接(7)并列連接,兩個塑料直接分別與進氣管(8)出氣管(10)并列串接,進氣管下端管口,橫曲90度角與輪軸中心固定的密封旋轉接頭(3)內端平行套固,出氣管下端管口與快速接頭(11)旋轉接頭(3)內端氣嘴串接,進氣管和出氣管垂直排列以車身前后為標準,靠車后方為進氣管,靠車前方為出氣管。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旋轉接頭外端氣嘴與圓形鋼墊、彎角接頭、快速接頭、氣管順序串接,圓形鋼墊上邊緣與鋼條、拉簧串接,拉簧上端與擋泥圈最高點拉固,氣管另一端從擋泥圈拉簧點串入后備箱與高壓單向充氣閥、氣門、氣壓箱順序串接,氣壓箱放氣管對準螺旋齒輪風片、螺旋齒輪與發電機轉子的小齒輪咬合,發電機電壓線與變頻器連接,變頻器電壓線與電瓶連接,氣壓箱單向電磁閥電路線與設置在移表盤處的時間計電器連接,氣壓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輪胎空壓發電裝置,其結構包括機動車后車輪;其特征是:所述車輪胎面處設置有至少一根,縱向空氣凸形硅膠管,凸形硅膠管的兩端在胎面交會處分別橫曲45度角與外胎肩集合并縮成兩根圓形硅膠管垂直在胎唇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亞奎,
申請(專利權)人:劉亞奎,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