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帶凸緣的進氣孔,所述的出氣孔設置在與熱交換器出氣端冷卻管對應的位置上,且包容所有的出氣端冷卻管;所述的進氣孔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進氣端冷卻管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內。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使廢氣直接流入冷卻管中,廢氣將不會直接沖擊主板,可有效降低主板與冷卻管焊縫處的熱應力,使熱交換器的可靠性得到提升,并且可以使與隔熱板配合的熱交換器法蘭不需要采用很耐高溫的材料,不僅降低了成本,且大大提升了熱交換器的可靠性。同時,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隔熱板還兼有墊片的功能,因而減少了一個零件,使產品結構更為緊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熱交換器
,尤其涉及一種熱交換器隔熱板,它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熱交換器上,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熱交換器的隔熱板。
技術介紹
在熱交換器的應用中,人們對熱交換器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而熱端的聯接板和換熱元件處的焊縫極易失效。例如隨著排放要求的日益嚴格,廢氣再循環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動力裝置上,各種結構熱交換器相繼產生。其中,板翅式結構熱交換器,因其卓越的散熱性能,得到更多的應用。 常規的板翅式結構熱交換器,其氣側通道由多個扁管組件單元構成。單個扁管組件單元由扁管和其內部塞置的換熱翅片構成。每個扁管組件單元與兩端端板對應的孔焊接,構成芯子組件。芯子組件的兩端端板又與殼體、進(出)氣室及端蓋等焊接。殼體上焊接進水接口、出水接口,構成熱交換器總成。這樣,扁管組件單元內側流通廢氣——廢氣從一部分扁管組件單元內流進,再從另一部分扁管組件內流出,形成U型通道,或者廢氣從扁管組件單元一端內流進,從另一端流出,形成I型通道。扁管組件單元外側與殼體內腔流通冷卻液,吸收廢氣的熱量并將其帶走。這種常規的板翅式熱交換器存在以下缺點熱交換器運行時,殼體與扁管組件單元及進氣的扁管組件單元和出氣的扁管組件單元,熱脹冷縮程度不同,從而在管子和焊縫處產生熱應力,兩端板與扁管組件單元端部的焊縫接頭或者是焊縫附近的管子本身極易開裂,這是所有熱交換器都存在的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是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旨在提供一種用于熱交換器的隔熱板,使熱交換器的可靠性更優良。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一個出氣孔和多個帶凸緣的進氣孔,所述的出氣孔設置在與熱交換器出氣端冷卻管對應的位置上,且包容所有的出氣端冷卻管;所述的進氣孔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進氣端冷卻管--對應,且每個凸緣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內。本專利技術還要提供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帶凸緣的進氣孔,所述的進氣孔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進氣端冷卻管--對應,且每個凸緣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內。本專利技術的隔熱板,由于在與進氣側冷卻管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帶凸緣的孔,這樣可以使廢氣直接流入冷卻管中,廢氣將不會直接沖擊主板,可有效降低主板與冷卻管焊縫處的熱應力,使熱交換器的可靠性得到提升。并且由于本專利技術自身的隔熱功能,可以使與隔熱板配合的熱交換器法蘭不需要采用很耐高溫的材料,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升了熱交換器的可靠性。同時,本專利技術的隔熱板還兼有墊片的功能,因而減少了一個零件,使產品結構更為緊湊,也減少了產品的制造成本。在U型熱交換器的出氣端,由于冷卻后的廢氣溫度比較低,可以不需要隔熱功能,因此只需要在進氣端與冷卻管對應的地方設置帶凸緣的孔,這樣可以減少制造成本,降低重量。本專利技術的隔熱板,可以裝配 在熱交換器上,也可以焊接在熱交換器上,所述的熱交換器可以是多排管,也可以是單排管。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與熱交換器法蘭面配合的平面上設置有密封功能的凸臺,可以將進氣通道、出氣通道和環境或進氣通道和環境隔開。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隔熱板應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I進氣端的局部剖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隔熱板應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示意圖;圖5是圖4中熱交換器的左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隔熱板,2-熱交換器,11-凸臺,12-隔熱板上的凸緣,13-隔熱板上的出氣孔,14-進氣端冷卻管,15-隔熱板上的進氣孔,16-主板,17-法蘭,20-出氣端冷卻管,A-進氣,B-出氣,C-進水,D-出水。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描述。參照圖I至圖3,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所述的隔熱板I可以裝配在熱交換器2上,也可以焊接在熱交換器2上。隔熱板I的板體上設有一個出氣孔13和一組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所述的出氣孔13設置在與熱交換器2出氣端冷卻管20對應的位置上,且包容所有的出氣端冷卻管20 ;所述的進氣孔15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 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12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14內,使廢氣直接流入冷卻管14中,這樣廢氣就不會直接沖擊主板16,降低主板16與冷卻管14焊縫處的熱應力。隔熱板I在與熱交換器2法蘭17配合的平面上設置有密封功能的凸臺11,可以將進氣通道、出氣通道和環境隔開,在出氣側設置有一個大的出氣孔13。參照圖4至圖6,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隔熱板I可以裝配在熱交換器2上,也可以焊接在熱交換器2上,所述的隔熱板I的板體上設有兩組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所述的進氣孔15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 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12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14內,使廢氣直接流入冷卻管14中,這樣廢氣就不會直接沖擊主板16,降低主板16與冷卻管14焊縫處的熱應力。所述的隔熱板I上在與熱交換器2法蘭17配合的平面上設置有密封功能的凸臺11,可以將進氣通道和環境隔開。參照圖7,本專利技術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的另一種實施方式。與圖6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隔熱板I的板體上設有一組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其余結構與圖6實施方式相同,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根據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的不同布置形式,本專利技術的帶凸緣12的進氣孔 15還可以是多列布置的。應該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對本專利技術的說明,而不是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專利技術實質精神范圍內的專利技術創造,均落入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一個出氣孔(13)和多個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所述的出氣孔(13)設置在與熱交換器(2)出氣端冷卻管(20)對應的位置上,且包容所有的出氣端冷卻管(20);所述的進氣孔(15)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12)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14)內。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其特征在于在與熱交換器法蘭(17)配合的平面上設置有密封功能的凸臺(11)。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熱板(I)裝配或焊接在熱交換器(2 )上。4.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所述的進氣孔(15)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 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12)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14)內。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其特征在于在與熱交換器法蘭(17)配合的平面上設置有密封功能的凸臺(11)。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用于I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熱板(I)裝配或焊接在熱交換器(2 )上。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多個帶凸緣的進氣孔,所述的出氣孔設置在與熱交換器出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U型熱交換器的隔熱板,包括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體上設有一個出氣孔(13)和多個帶凸緣(12)的進氣孔(15),所述的出氣孔(13)設置在與熱交換器(2)出氣端冷卻管(20)對應的位置上,且包容所有的出氣端冷卻管(20);所述的進氣孔(15)的數量和位置與熱交換器(2)進氣端冷卻管(14)一一對應,且每個凸緣(12)插入到對應的冷卻管(14)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文鋒,趙優琪,張守都,王丹娟,葉萬鑫,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