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設有筒體和外筒,外筒設有進氣口和凝液出口,外筒與筒體之間設有擋氣板,擋氣板位于進氣口下方30°~60°角之間,筒體的側面上加工有進氣孔,氣體由外筒的進氣口進入筒體與外筒之間,在擋氣板作用下,大部分氣體由筒體上的進氣孔分散進入筒體,避免了氣體對管束的直接沖擊,結構合理可靠,有效保護管束,防止機體震動,延長換熱器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換熱器,適用于殼程中含有不凝氣的氣體,且氣體流量很大的工況,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屬于換熱器
技術介紹
管殼式換熱器又稱列管式換熱器,是以封閉在殼體中管束的壁面作為傳熱面的間壁式換熱器。這種換熱器結構較簡單,操作可靠,可用各種結構材料(主要是金屬材料)制造,能在高溫、高壓下使用,應用廣泛。目前,常用的管殼式換熱器由殼體、傳熱管束、管板、折流板和管箱等部件組成,殼體多為圓筒形,內部裝有管束,管束兩端固定在管板上,為了提高管外流體的傳熱分系數,殼體內安裝有折流板,折流板可提高殼程流體速度,迫使流體按規定路程多次橫向通過管束,增強流體湍流程度。·在實現本專利技術過程中,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以下問題,在殼程中含有不凝性氣體,且氣體流量很大的工況下設置防沖擋板,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氣體沖擊管束,使管束劇烈震動,造成換熱管被折流板切斷或換熱管與管板連接的管接頭發生開裂,造成換熱器報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管束被沖擊、機體震動、換熱器壽命短的缺陷,采用本技術的換熱器后,具有結構合理可靠,有效保護管束,防止機體震動,延長換熱器使用壽命的優點。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筒體,筒體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管箱,兩個管箱通過設置在筒體內的換熱管密封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裝有外筒,筒體與外筒形成腔室,外筒上設有進氣口、凝液出口 ;外筒包裹的部分筒體上設有殼程進氣孔和凝液孔;腔室經殼程進氣孔與筒體連通。一種優化方案,所述殼程進氣孔設置在筒體的270° 0°側面上。另一種優化方案,所述腔室內設有徑向擋氣板;擋氣板與外筒或擋氣板與筒體之間具有間隙。再一種優化方案,所述擋氣板位于進氣口下方30° 60°之間。進一步的優化方案,所述進氣口設置在外筒的90°側面上。再進一步的優化方案,所述凝液出口設置在外筒的底部。更進一步的優化方案,所述筒體的上部設有不凝氣出口。一種優化方案,所述筒體的直徑比外筒的直徑小300mm 500mm。另一種優化方案,所述凝液孔設置在筒體的底部。本技術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管殼式換熱器設有筒體和外筒,外筒設有進氣口和凝液出口,筒體與外筒之間設有擋氣板,擋氣板位于進氣口下方30° 60°角之間,筒體的側面上加工有進氣孔,氣體由外筒的進氣口進入筒體與外筒之間,在擋氣板作用下,大部分氣體由筒體上的進氣孔分散進入筒體,避免了氣體對管束的直接沖擊,結構合理可靠,有效保護管束,防止機體震動,延長換熱器使用壽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中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附圖I的A-A向的剖視圖;附圖3是附圖2中筒體的展開圖; 圖中,I-管程介質進口,2-換熱管,3-不凝氣出口,4-排氣口,5-進氣口,6_管程介質出口,7-筒體,8-外筒,9-凝液出口,10-腔室,11-錐殼,13-擋氣板,14-折流板,15-凝液孔,16-殼程進氣孔,17-第一管箱,18-第二管箱。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如圖I、圖2和圖3所不,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筒體7,筒體7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管箱,兩個管箱為設置在筒體7 —端的第一管箱17和設置在筒體7另一端的第二管箱18,第一管箱17上設有管程介質進口 I,第二管箱18上設有管程介質出口 6,第一管箱17和第二管箱18通過設置在筒體7內的換熱管2密封連通,筒體7的部分外周上套裝有外筒8,外筒8與筒體7之間密封連接有錐殼11,錐殼11、筒體7與外筒8形成腔室10 ;外筒8上設有進氣口 5、凝液出口 9,進氣口 5設置在外筒8的90°側面上,凝液出口 9設置在外筒8的底部;外筒8上還設有排氣口 4,排氣口 4設置在外筒8的頂部,排氣口 4為設備檢修工藝口 ;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體7上設有殼程進氣孔16和凝液孔15,殼程進氣孔16設置在筒體7的270° 0°側面上,凝液孔15設置在筒體7的底部,殼程進氣孔16以Y-Y軸對稱,且殼程進氣孔16的總面積大于等于進氣口 5的截面積,凝液孔15的總面積大于凝液出口 9的截面積;腔室10經殼程進氣孔16與筒體7連通,腔室10內設有徑向擋氣板13,擋氣板13位于進氣口 5下方30° 60°角之間,本實施例中擋氣板13位于進氣口 5下方45°角處,且擋氣板13與外筒8或擋氣板13與筒體7之間具有間隙;筒體7的內部設置有一塊單弓形折流板14,折流板14的切口方向與進氣口 5的方向相同;筒體7的上部設有不凝氣出口 3,本實施例中不凝氣出口 3設有兩個;筒體7的直徑比外筒8的直徑小300mm 500mm。工作時,將作為檢測工藝口的排氣口 4封堵,冷卻介質由管程介質進口 I進入第一管箱17,然后進入換熱管2,流經換熱管2之后進入第二管箱18,最后經管程介質出口 6排出換熱器;需要降溫冷凝的氣體由進氣口 5進入外筒8和筒體7之間的腔室10,由于擋氣板13的作用,大部分的氣體沿逆時針方向由90°向0°方向流動,最后經270° 0°區域的殼程進氣孔16進入筒體7,少部分的氣體沿順時針方向由90°向180°方向流動,最后經270° 0°區域的殼程進氣孔16進入筒體7,進入筒體7后,由于位于筒體7內部的折流板14的作用,氣體被平均分成兩部分與管程冷卻介質進行熱交換,不凝氣由不凝氣出口3排出換熱器,凝液通過筒體7上的凝液孔15,再由凝液口 9排出換熱器。本技術的管殼式換熱器殼程的進氣方式為一進三出,即一個進氣口 5,兩個不凝氣出口 3,一個凝液出口 9,氣體通過擋氣板13的遮擋,分散進入筒體7,與換熱管2接觸,大大降低了氣體對換熱管2的沖擊能量,從而有效地保護了換熱管2,延長了換熱器的使用壽命。以上所述為本技術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筒體(7),筒體(7)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管箱,兩個管箱通過設置在筒體(7)內的換熱管(2 )密封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7)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裝有外筒(8),筒體(7)與外筒(8)形成腔室(10),外筒(8)上設有進氣口(5)、凝液出口(9); 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體(7)上設有殼程進氣孔(16)和凝液孔(15); 腔室(10)經殼程進氣孔(16)與筒體(7)連通。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程進氣孔(16)設置在筒體(7)的270° 0°側面上。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10)內設有徑向擋氣板(13); 擋氣板(13 )與外筒(8 )或擋氣板(13 )與筒體(7 )之間具有間隙。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氣板(13)位于進氣口(5)下方30° 60°之間。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進氣機構的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筒體(7),筒體(7)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管箱,兩個管箱通過設置在筒體(7)內的換熱管(2)密封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7)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裝有外筒(8),筒體(7)與外筒(8)形成腔室(10),外筒(8)上設有進氣口(5)、凝液出口(9);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體(7)上設有殼程進氣孔(16)和凝液孔(15);腔室(10)經殼程進氣孔(16)與筒體(7)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紹志,曹繼,馬連國,謝榮濤,朱金龍,潘錫武,孫中民,李文龍,
申請(專利權)人:濰坊恒安散熱器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