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合金液澆鑄管主要包括現有的單向輸液管;其特征為在單向輸液管的出液口套有一個出液開關,該出液開關由外套和中心塞組成;外套是一空心管,中心塞位于外套內,其上部與外套下部間隙配合,而下部可伸出外套出口;同時在單向輸液管上接有一根回流管,回流管在單向輸液管管壁上的連通處靠近外套出口。與傳統的設有過渡包的澆鑄管相比,由于這種澆鑄管的結構設計更合理,所以使用它進行澆鑄時能更有效的控制模具內液面高度與防止自身的堵塞,并且免去了繁瑣的人為操作,減輕了工人負擔,提高了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16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合金鑄造
中的澆鑄設備,具體是一種合金液澆鑄管。
技術介紹
目前,公知公用的合金液澆鑄管均為一根單向輸液管且在中間設置有過渡包,電動輸送泵先把澆鑄爐中的鎂液打到過渡包中,工人再通過控制過渡包的降下與抬起進而控制合金液的流出與停止。然而在這類澆鑄管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過渡包與單向輸液管的出液口之間仍有較長的一段管柱,這樣即使抬起過渡包,仍不能立刻停止出液口合金液的流出;從而很難控制注入模具內的合金液液面所需達到的預定高度。同時為了防止合金液在這類澆鑄管中駐留時間過長而凝固堵塞澆鑄管,最好是連續的開啟電動輸液泵進行澆鑄;然而電動輸液泵持續的往過渡包中打液時,由于工人難以準確控制過渡包的出液量,因而往往會在澆鑄管中儲留多余的合金液造成浪費,且這部分合金液較難回入澆鑄爐,澆鑄停止后仍會導致澆鑄管的堵塞。并且現有合金液澆鑄管的過渡包與單向輸液管之間連接處的密封性往往得不到保障,從而導致整個澆鑄管密封性的下降,影響澆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帶過渡包,結構簡單的合金液澆鑄管,其自身可以快速的關閉出液口停止合金液的流出,從而有效的控制模具內液面高度;并能實現在電動輸液泵連續開啟的條件下,將管內多余的合金液引回澆鑄爐或使合金液在管內循環以防止堵塞的功能。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合金液澆鑄管主要包括現有的單向輸液管;其特征為在單向輸液管的出液口套有一個出液開關,該出液開關由外套和中心塞組成;外套是一空心管,中心塞位于外套內,其上部與外套下部間隙配合,而下部可伸出外套出口;同時在單向輸液管上接有一根回流管,回流管在單向輸液管管壁上的連通處靠近外套出口。本技術合金液澆鑄管上的出液開關中的中心塞是依靠自重下沉堵住外套出口的;當然中心塞的上部與外套下部的間隙配合方式多樣,例如可以使出液開關中的中心塞上部形狀與外套下部靠近出口處的內腔形狀相匹配外套下部呈圓錐狀,中心塞上部形狀為與外套下部圓錐形內腔相匹配的圓錐狀;兩者匹配時,接觸面之間能緊貼,從而既閉合了外套開關,又進一步保證了出液開關的密封性。中心塞上部相對外套下部向上運動時,兩者解開配合,接觸面間產生間隙,從而使外套出口開通。工作時,本合金液澆鑄管進液口連接電動輸送泵排液口,出液開關對準模具澆鑄口,回流管的一端置于澆鑄爐中。并且澆鑄管自身可以依靠其他機構來完成整體的抬起與下降,在此不作解釋。出液開關先隨著澆鑄管的下降而伸入模具,中心塞下部碰觸模具底板后停止,外套繼續下降,從而因相對運動,中心塞上部解開與外套下部的配合,外套出口便被開通,使合金液流出實現澆鑄。這一過程中,當外套出口碰至模具底板時,出液開關的開啟度達到最大。當模具內合金液面到達預定高度需停止澆鑄時,抬起澆鑄管,出液開關迅速封閉,此時輸送泵把管內合金液不斷打入回流管流回澆鑄爐。本技術的回流管與單向輸液管的連通處與出液開關外套出口間的長度應該至少等于模具內澆鑄腔的高度,目的是防止出液開關進入模具澆鑄腔時,上述連通處的回流管壁與模具澆鑄口外延碰觸阻礙外套下方出口接觸模具底板,從而導致出液開關不能完全開啟的問題。本技術的回流管側壁與單向輸液管側壁之間可通過連接梁緊固連接,使兩管能相互支撐,目的是減小回流管與單向輸液管連通處,因回流管自重而產生的剪切力,防止連通處管壁的開裂。同時也使得澆鑄管整體的結構更緊湊。本技術是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合金液澆鑄管,其出液口上的出液開關能在合金液注入模具內達到預定高度時迅速關閉,同時管內多余的合金液能通過回流管流回澆鑄爐。與傳統的設有過渡包的澆鑄管相比,由于這種澆鑄管的結構設計更合理,所以使用它進行澆鑄時能更有效的控制模具內液面高度與防止自身的堵塞,并且免去了繁瑣的人為操作,減輕了工人負擔,提高了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側視圖。圖4是本技術具體實施例的出液開關工作狀態圖。1.單向輸液管;2.回流管;3.出液開關;4.外套;5.中心塞;6.模具內澆鑄腔;7.模具澆鑄口外延;8.連接梁;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結構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合金液澆鑄管的具體實施例主要包括現有的單向輸液管1;其特征為在單向輸液管1的出液口套有一個出液開關3,出液開關該出液開關3由外套4和中心塞5組成;外套4是一空心管,中心塞5位于外套內,其上部與外套4下部間隙配合,而下部伸出外套4出口;同時在單向輸液管上接有一根回流管2,回流管2在單向輸液管1管壁上的連通處靠近出液開關3的外套4出口。當然該實施例在具體操作時出液開關3的外套4套在出液口上并與出液口管壁焊接緊固,以保證密封性。本實施例合金液澆鑄管上的出液開關3中的中心塞5是依靠自重下沉堵住外套4出口的;當然中心塞5的上部與外套4下部的間隙配合方式多樣,例如可以使出液開關3中的中心塞5上部形狀與外套4下部靠近出口處的內腔形狀相匹配該實施例中外套4下部呈圓錐狀,中心塞5上部形狀為與外套4下部圓錐形內腔相匹配的圓錐狀;兩者匹配時,接觸面之間能緊貼,從而既閉合了外套開關,又進一步保證了出液開關3的密封性。本實施例的回流管2與單向輸液管1的連通處與出液開關3的外套4出口間的長度大于模具內澆鑄腔6的高度,目的是防止出液開關3進入模具內澆鑄腔進行澆鑄時,上述連通處的回流管2的管壁與模具澆鑄口外延7碰觸阻礙外套4下方出口接觸模具底板,從而導致出液開關3不能完全開啟的問題。本實施例的回流管2側壁與單向輸液管1側壁之間可通過連接梁8緊固連接,使兩管能相互支撐,目的是減小回流管與單向輸液管連通處,因回流管自重而產生的剪切力,防止連通處管壁的開裂。同時也使得澆鑄管整體的結構更緊湊。當然連接梁8的具體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具體澆鑄時,先將本合金液澆鑄管進液口連接電動輸送泵排液口,出液開關3對準模具澆鑄口,回流管2的一端置于澆鑄爐中。并且澆鑄管自身可以依靠其他機構來完成整體的抬起與下降,在此不作解釋。出液開關3隨著澆鑄管下降進入模具,中心塞5下部碰觸模具底板后停止,外套4繼續下降,從而因相對運動,中心塞5上部解開與外套4下部的配合,外套4開口便被開通,使合金液流出實現澆鑄。這一過程中,當外套4出口碰至模具底板時,出液開關3的開啟度達到最大。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述的這種結構使得合金液是從模具底部慢慢的注入模具,因此整個澆鑄過程中不會對合金液面造成較大的沖擊或使得合金液翻騰不穩定。當模具內合金液面到達預定高度需停止澆鑄時,抬起澆鑄管,出液開關3迅速封閉,此時輸送泵便能把管內合金液不斷打入回流管2流回澆鑄爐。權利要求1.一種合金液澆鑄管主要包括現有的單向輸液管(1);其特征為在單向輸液管(1)的出液口套有一個出液開關(3),該出液開關(3)由外套(4)和中心塞(5)組成;外套(4)是一空心管,中心塞(5)位于外套(4)內,其上部與外套(4)下部間隙配合,而下部可伸出外套(4)出口;同時在單向輸液管(1)上接有一根回流管(2),回流管(2)在單向輸液管(1)管壁上的連通處靠近外套(4)出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合金液澆鑄管,其特征為連通處與出液開關(3)的外套(4)出口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合金液澆鑄管主要包括現有的單向輸液管(1);其特征為在單向輸液管(1)的出液口套有一個出液開關(3),該出液開關(3)由外套(4)和中心塞(5)組成;外套(4)是一空心管,中心塞(5)位于外套(4)內,其上部與外套(4)下部間隙配合,而下部可伸出外套(4)出口;同時在單向輸液管(1)上接有一根回流管(2),回流管(2)在單向輸液管(1)管壁上的連通處靠近外套(4)出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建華,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云海特種金屬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84[中國|南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