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內窺鏡用處理器具。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1)與內窺鏡一起使用,其中,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1)具有操作線(22)和供電線(25),該操作線(22)和供電線(25)在彼此的外周面能夠相接觸的狀態下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配置在能夠貫穿于內窺鏡的處理器具通道內的撓性的插入部(12)的內部,操作線(22)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與供電線(25)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不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窺鏡用處理器具。本申請是以2011年3月2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特愿2011 — 045031作為要求優先權的基礎,并在此引用其內容。
技術介紹
以往,公知有在使用內窺鏡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使用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作為這種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例子,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一種在形成為筒狀的護套構件的內部配置有兩條操作線(操作軸構件)的處理器具,該兩條操作線(操作軸構件)的頂端與一對鉗子構件各自連結,并且能夠相對移動。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處理器具中,通過使兩條 操作線分別在護套構件內進退動作而使一對鉗子構件動作。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一種將用于使一對鉗子構件動作的操作線和用于向鉗子構件通入高頻電流的供電線分別配置在護套構件(線圈護套)內的處理器具(高頻處理器具)。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處理器具中,構成為通過使操作線在護套構件內進行進退動作而使一對鉗子構件進行開閉動作。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4 - 187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 - 17224號公報但是,在專利文獻I和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處理器具中,配置在護套構件的內部的兩個操作線以這些操作線的外周面能夠相互接觸的狀態配置在護套構件內。因此,在使一對鉗子構件動作時,有時兩條操作線相互滑動。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處理器具中,在使一對鉗子構件進行開閉動作時,操作線與供電線滑動。在于護套構件內相對移動的各條線相互滑動的情況下,在各條線之間產生了摩擦阻力,為了使各條線相對移動所需的作用力增大了該摩擦阻力的量。因此,在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處理器具中,在使一對鉗子構件動作時所需的作用力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作用力的量較小也能進行動作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以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與內窺鏡一起使用,其中,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具有第一線和第二線,該第一線和第二線在彼此的外周面能夠相接觸的狀態下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配置在能夠貫穿于上述內窺鏡的處理器具通道內的撓性的筒狀構件的內部,上述第一線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與上述第二線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不同。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一線具有第一芯材;以及第一覆蓋構件,其具有與上述第二線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不同的表面狀態,并覆蓋上述第一芯材。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二線具有第二芯材;以及第二覆蓋構件,其具有與上述第一覆蓋構件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不同的表面狀態,并覆蓋上述第二芯材。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一覆蓋構件的外周面的摩擦系數與上述第二覆蓋構件的外周面的摩擦系數相互不同。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一覆蓋構件與上述第二覆蓋構件由不同的材料構成。另外,根據上述第四或第五技術方案中的任一個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在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技術方案中,在上述第一覆蓋構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凸圖案。另外,根據上述第六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技術方案中, 利用與上述第一凹凸圖案的形成方法不同的形成方法,在上述第二覆蓋構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形狀與上述第一凹凸圖案的形狀不同的第二凹凸圖案。另外,根據上述第一至第七技術方案中的任一個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在本專利技術的第八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導電性。另外,根據上述第一至第八技術方案中的任一個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九技術方案中,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一者具有導電性并且能夠與向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一者供給電能的供電裝置電連接。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另一者相對于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一者絕緣。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還具有處理部與操作部。該處理部與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一者電連接且機械連接,并且與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另一者機械連接,使用經由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一者從上述供電裝置供給的上述電能對生物體組織進行處理。該操作部與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另一者機械連接并經由上述第一線與上述第二線中的另一者向上述處理部傳遞動力。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通過使第一線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與第二線的外周面的表面狀態不同,能夠減少第一線與第二線之間的滑動阻力,即使對內窺鏡用處理器具施加的作用力較少也能夠使內窺鏡用處理器具進行動作。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側視圖。圖2是表不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處理部附近的結構的局部剖視圖。圖3是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的處理部的動作的圖。圖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的處理部的局部剖視圖,且是圖2的A向視圖。圖5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的處理部的局部剖視圖,且是圖4的B向視圖。圖6是圖4的C — C線剖視圖。圖7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結構的圖,是圖6的D — D線剖視圖。圖8是圖7中附圖標記X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圖。圖9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的其他結構例的圖,是放大表示與圖7中附圖標記X所示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放大圖。圖10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其他結構例的圖,且是放大表示與圖7中附圖標記X所示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放大圖。圖1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其他結構例的圖,且是放大表示與圖7中附圖標記X所示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放大圖。具體實施例方式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圖I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處理部2附近的結構的局部 剖視圖。圖3是用于說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的處理部2的動作的圖。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是對生物體組織進行處理的醫療用的處理器具。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貫穿到內窺鏡的處理器具通道內,與內窺鏡一起進行使用。如圖I和圖2所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包括用于對生物體組織進行處理的處理部2、在頂端安裝有處理部2的縱長狀撓性的插入部12、設置在插入部12的基端的操作部16以及設置在插入部12內的操作線22 (第一線)及供電線25 (第二線)。如圖2所示,處理部2具有用于把持生物體組織的一對鉗子構件3(第一鉗子構件3a、第二鉗子構件3b)、固定在操作線22的頂端的傳遞構件9、連結一對鉗子構件3與傳遞構件9的一組環構件11 (第一環構件11a、第二環構件Ilb)以及以使一對鉗子構件3能夠開閉的方式支承該一對鉗子構件3的罩構件7。第一鉗子構件3a具有用于向生物體組織通入高頻電流的線狀的切開電極4。切開電極4與供電線25電連接,構成為經由供電線25供給高頻電流。另外,第一鉗子構件3a在除了切開電極4和第一鉗子構件3a與供電線25之間的連接部分這兩個位置的外表面上實施有由具有絕緣性的材料進行的涂敷。在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向切開電極4供給的高頻電流在成為使用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對象的患者的體內傳遞并向后述的極板31 (參照圖I)流動。SP,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是所謂的單極型的高頻處理器具。第二鉗子構件3b具有朝向第一鉗子構件3a的切開電極4并形成有鋸齒狀的凹凸的鉗子面5。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鈴木啟太,木村惠,
申請(專利權)人:奧林巴斯醫療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