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膨脹工序和第二膨脹工序,在第一膨脹工序中,通過由彈性體(81)對毛坯管(200)的內表面加壓,使膨脹部(300)從毛坯管(200)的主體部(250)膨脹,并且在膨脹部(300)的前端部分形成沿周方向(C)的開口;在第二膨脹工序中,通過由彈性體(81)對毛坯管(200)的內表面加壓,使膨脹部(300)從主體部(250)膨脹。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毛坯管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及分支管制造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通過對毛坯管的內表面進行加壓而使毛坯管的一部分膨脹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已被眾所周知。根據這種制造方法,能夠從毛坯管的主體部膨脹出膨脹部。 在此,以使膨脹部的厚度均一化為目的,提出有使膨脹部的前端部分凹陷且膨脹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I及專利文獻2)。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11734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昭55-144334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專利文獻I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方法中,在形成于膨脹部前端部分的凹部中材料的流動性被限制。因此,將抑制膨脹部的生長。另一方面,如果為了強制促進膨脹部的生長而增加向毛坯管的內表面所施加的壓力,則由于只使凹部周邊的厚度急劇減薄而導致膨脹部易開裂。這樣,在現有技術中,難以在膨脹部從主體部膨脹的方向上增大膨脹部從主體部膨脹的幅度(以下稱為“膨脹幅度”)。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增大膨脹部的膨脹幅度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及分支管制造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第一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具有彈性體裝填工序,向毛坯管的內部裝填彈性體;第一膨脹工序,使通過由彈性體對毛坯管的內表面加壓而使毛坯管的主體部的一部分膨脹所形成的膨脹部膨脹,同時在膨脹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沿規定方向的開口 ;第二膨脹工序,在所述第一膨脹工序后,通過由彈性體對毛坯管的內表面加壓,使膨脹部從主體部膨脹。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一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形成開口后,膨脹部進一步膨脹。因此,能夠以開口為基點提高材料的流動性,所以能夠促進膨脹部的生長。其結果為,能夠增大膨脹部從主體部膨脹的膨脹幅度。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在第一膨脹工序中,作為開口形成沿規定方向的切口。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能夠簡單且有效地形成細長的開口。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在第一膨脹工序中,作為開口形成沿規定方向的多個孔。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能夠通過較小的壓力簡單地形成開□。本專利技術第四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在第一膨脹工序中,將開口形成為圓環狀。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四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因為能夠從膨脹部的前端切出圓板部,所以能夠有效地消除材料在膨脹部的前端中的限制。其結果為,能夠進一步提高材料的流動性。本專利技術第五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彈性體是由彈性材料構成的圓柱體,在第一膨脹工序及第二膨脹工序中,通過在軸向上 壓縮圓柱體,對毛坯管的內表面進行加壓。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五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能夠從圓柱體的柱面對毛坯管的內表面均勻地進行加壓。本專利技術第六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彈性體是由彈性材料構成的能夠注入液體的袋體,在第一膨脹工序及第二膨脹工序中,通過向袋體注入液體,對毛坯管的內表面進行加壓。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六方面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能夠無需設置用來壓縮彈性體自身的設備。本專利技術第七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具有成型模具,其具有容納毛坯管的管孔及從管孔向管孔的外側延伸的分支孔;開口形成模具,其具有開口形成部,該開口形成部在從管孔內觀察分支孔內的情況下沿規定方向設置,且向管孔一側鋒利地突出;加壓部,用來向成型模具施加壓力。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七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能夠利用開口形成部在向分支孔內膨脹的膨脹部上形成沿規定方向的開口。進而,在形成開口后,能夠利用加壓部使膨脹部進一步膨脹。因此,能夠以開口為基點提高材料的流動性,所以能夠促進膨脹部的生長。其結果為,能夠增大膨脹部從主體部膨脹的膨脹幅度。本專利技術第八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七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部是沿分支孔的周方向設置的切割刀。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八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能夠簡單且有效地形成細長的開口。本專利技術第九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八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部由外周面和與外周面成銳角的內周面形成。本專利技術第十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七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部是沿分支孔的周方向排列的多個錐體。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十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能夠通過較小的壓力簡單地形成開口。本專利技術第十一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七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模具在從管孔內觀察的情況下具有沿開口形成部的槽部。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十一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能夠使與膨脹部中和開口形成部抵接的部位鄰接的部分局部地向槽部內膨脹。因此,能夠精確地(C>卜)使膨脹部的厚度減薄,所以能夠有效地形成開口。本專利技術第十二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十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槽部以分支孔的中心線為基準設置于開口形成部的外側,槽部具有底面和從底面向開口形成部的前端傾斜的側面。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十二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膨脹部上形成有開口時,膨脹部中開口的外邊緣被槽部的側面快速地被推壓。因此,能夠抑制在開口的外邊緣與側面之間產生間隙。其結果為,能夠抑制從開口泄漏構成彈性體的彈性材料。本專利技術第十三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十或第十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模具具有突起部,該突起部隔著溝槽設置于開口形成部的相反一側。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十三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能夠在膨脹部的前端部分限制材料向開口形成部與突起部之間流動。其結果為,能夠使膨脹部的規定部位快速地減薄,所以能夠有效地形成開口。本專利技術第十四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七或第十三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 成模具具有配置于開口形成部的內側的抵接部,抵接部具有與分支孔的中心線正交的平坦的抵接面。根據本專利技術第十四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通過使膨脹部的前端部分與抵接面抵接,能夠進一步提高材料在膨脹部內的流動性,能夠謀求利用開口形成部有效地形成開口。本專利技術第十五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七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模具固定于成型模具。本專利技術第十六方面的分支管制造裝置在第十三方面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開口形成模具在成型模具上能夠裝卸。(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提供可增大膨脹部的膨脹幅度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及分支管制造裝置。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制造裝置100的結構的剖面圖;圖2是表不第一實施方式的成型模具40的結構的剖面圖;圖3是圖I的部分放大圖;圖4是從管孔H1內觀察分支孔H2內的俯視圖;圖5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開口形成模具60的立體圖;圖6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7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8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9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0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1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2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3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4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15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6是用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支管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圖;圖1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小倉大樹,伊藤達志,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