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輸液器滴管,包括滴管、設置在滴管內的控流通道及控流通道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內設置控流通道,在控流通道內設置活動的浮動閥塞,使得當輸液結束時,浮動閥塞能夠自動封閉滴管的出液口,又能在更換輸液瓶時自動地解除封閉,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能夠保證患者的安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安全輸液器滴管。技術背景現有的輸液器滴管包括設有進液口和出液口的管體,液體從進液口進入管體,再直接從出液口滴下。這種結構的輸液器滴管沒有自動封閉作用,當藥液快流完需要更換輸液瓶時,存在不安全隱患。如果輸液器的注射入口在人體的靜脈負壓區段,那么進入輸液管路的空氣將被吸入到靜脈血管中,給人體造成損害;如果注射入口在人體的靜脈正壓區段,連接注射針的下導管中藥液不斷減小,直至人體靜脈血壓與輸液器下導管中的藥液壓力平衡時,藥液停止流動,但當病人肢體移動時,就會導致血壓變動從而打破壓力平衡,靜脈中的血會流向輸液管的導管,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容易形成血栓,堵住注射針管,更換新的輸液瓶后,也無法換藥繼續注射,而需重新更換針管然后重新注射新的人體部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輸液器滴管,以解決當藥液快流完需要更換輸液瓶,目前的輸液器滴管無法自動封閉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輸液器滴管,包括滴管、設置在滴管內的控流通道及控流通道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進一步地,滴管為分體結構,包括上殼體及連接在上殼體的下殼體,上殼體的頂端設有進液口,下殼體的底端設有出液口。進一步地,控流通道設置在下殼體內,且與出液口相通。進一步地,控流通道為兩端開口的筒體,控流通道的四周設有與滴管的內腔相通的槽孔。進一步地,控流通道包括限位片,限位片安裝在控流通道的頂端。進一步地,限位片上設有通孔,通孔將滴管的內腔與控流通道的內腔連通。進一步地,浮動閥塞為空心結構或者為輕質材料制成的實心結構。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內設置控流通道,在控流通道內設置活動的浮動閥塞,使得當輸液結束時,浮動閥塞能夠自動封閉滴管的出液口,又能在更換輸液瓶時自動地解除封閉,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能夠保證患者的安全。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是本技術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內有液體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圖2是本技術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內無液體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參見圖I和圖2,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輸液器滴管,包括滴管10、設置在滴管10內的控流通道20及控流通道20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30。`滴管10為分體結構,包括上殼體11及連接在上殼體11的下殼體12,當下殼體12連接在上殼體11上時,上殼體11與下殼體12的連接處可密封。在本實施方式中,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膠接在一起;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焊接在一起。上殼體11的頂端設有進液口 13,下殼體12的底端設有出液口 14。液體從進液口 13進入到滴管10內,然后從出液口 14流出。控流通道20設置在下殼體12內,且與出液口 14相通。優選地,控流通道20與下殼體12 —體成型。在本實施方式中,控流通道20為兩端開口的筒體,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控流通道20的頂端可封閉。控流通道20的四周設有與滴管10的內腔相通的槽孔(附圖未示出),使得滴管10內腔中的液體能夠經槽孔進入到控流通道20內,然后經出液口 14排出。在本實施方式中,控流通道20的頂端安裝有限位片21,限位片21卡扣在控流通道20的頂端,限位片21上設有通孔211,通孔211將滴管10的內腔與控流通道20的內腔連通,使得滴管10內的液體也能從通孔211進入到控流通道20內。浮動閥塞30可活動地位于控流通道20內,且浮動閥塞30與出液口 14接觸時,能夠將出液口 14封閉。優選地,浮動閥塞30呈球形。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浮動閥塞30還可以為其他的形狀,如錐形、菱形。浮動閥塞30可以是空心結構也可以是輕質材料制成的實心結構,以使得浮動閥塞30能夠浮在液體表面。浮動閥塞30體積的大小大于出液口 14及槽孔體積的大小,以防止浮動閥塞30溜出控流通道20。在本實施方式中,通孔211的大小小于浮動閥塞30的大小,限位片21可阻擋浮動閥塞30浮出控流通道20。當滴管10內充滿液體時,浮動閥塞30位于控流通道20的上端,限流片21抵擋浮動閥塞30。滴管10內的液體的液面逐漸下降,當漸漸低于控流通道20的頂端時,浮動閥塞30浮在液體表面,隨著液體液面的下降而下降。當滴管10內的即將流完或者液體流完時,浮動閥塞30落在出液口 14上,自動地將出液口 14封閉,防止空氣進入到人體中或者人體中的血液流向輸液管的導管。此時更換輸液瓶,液體滴入滴管10內,并達到一定高度時,浮動閥塞30就會自動地隨著滴管10液體液面的升高從而脫離出液口 14,使得液體能從出液口 14流出。本技術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10內設置控流通道20,在控流通道20內設置活動的浮動閥塞30,使得當輸液結束時,浮動閥塞30能夠自動封閉滴管10的出液口 14,又能在更換輸液瓶時自動地解除封閉,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能夠保證患者的安全。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滴管(10)、設置在所述滴管(10)內的控流通道(20 )及所述控流通道(20 )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3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管(10)為分體結構,包括上殼體(11)及連接在所述上殼體(11)的下殼體(12 ),所述上殼體(11)的頂端設有進液口(13),所述下殼體(12)的底端設有出液口(1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通道(20)設置在所述下殼體(12)內,且與所述出液口(14)相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通道(20)為兩端開口的筒體,所述控流通道(20)的四周設有與所述滴管(10)的內腔相通的槽孔。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通道(20)包括限位片(21),所述限位片(21)安裝在所述控流通道(20 )的頂端。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片(21)上設有通孔(211),所述通孔(211)將所述滴管(IO )的內腔與所述控流通道(20 )的內腔連通。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動閥塞(30)為空心結構或者為輕質材料制成的實心結構。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輸液器滴管,包括滴管、設置在滴管內的控流通道及控流通道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本技術的輸液器滴管在滴管內設置控流通道,在控流通道內設置活動的浮動閥塞,使得當輸液結束時,浮動閥塞能夠自動封閉滴管的出液口,又能在更換輸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液器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滴管(10)、設置在所述滴管(10)內的控流通道(20)及所述控流通道(20)內可活動的浮動閥塞(3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祥華,劉燕,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千山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