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拉、推合驅動力自行車,包括車架上設有行走傳動機構,行走傳動機構包括在后車輪的中心軸左右兩側各設置的一個飛輪離合器以及在車架前側下部設置的兩個分別與飛輪離合器前后對應的定滑輪;在車架的左側或右側,飛輪離合器上傳動連接有一節(jié)鏈條,定滑輪上纏繞有牽引繩牽引繩的一端與鏈條的一端連接,牽引繩的另一端通過一根拉簧與鏈條的另一端連接,驅動桿的下端與牽引繩上側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合乎人體工程學、設計新穎、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在為人們提供代步工具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一種全身運動鍛煉的器材,可謂一舉兩得,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市場潛力大,易于推廣應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行車,尤其是涉及一種人體直立式的,全身協(xié)調配合使用的往復式驅動無廢功的拉、推合驅動力自行車。
技術介紹
現(xiàn)有技術的自行車,在較長時間里一直受技術標準化和使用專業(yè)化的束縛及影響,其基本的構造特征是人以車把、腳蹬和車座為支承及著力點為基礎進行使用的。其使用特點是車把支承并調整人體重心和操控車的方向;腳蹬用曲軸旋轉驅動車前進和調控人體重心;車座用以支承人體重心和減輕人的疲勞。由于受該車架基本結構的限制,必然形成以下缺陷一、車在行進中,人的兩手臂表現(xiàn)消極并容易疲勞;二、車運動單靠人的下肢——腿腳用做旋轉運動來完成,而且,這其中包含了許多無用的功;三、車座在行駛中會給人的臀部造成很不舒服;四、歸納前述的三條,人的手、腳和臀等部位的定位過于固定,·造成人的整體體能尤其是軀干以上部分的力量是無法發(fā)揮出來;五、人體的兩腿采用的姿勢是跨姿,加上重心較高、頭部始終在前和腿腳難以接觸地面等因素,極有可能會造成不安全。只能進行下肢的健身或鍛煉,而無法使人上肢、下肢和腰背都能協(xié)調用力,所以,車本身高造成人體的重心較高。在已公開的專利文件中所記載的不少技術創(chuàng)造也都采用了許多辦法,如中國專利號為200610145515. 6和專利號為200920065740. 8等,還有一些其它技術也都是采用往復式的方法,但他們都沒有解決讓人的上肢參與并提供自行車前行動力的問題,人的體能無法全部施展出來。特別是中國知識產權局已公開的本人于2011年09月26日申請的技術專利,申請申請?zhí)?01110287532. 4,它在使用方式上雖然也采用的是往復式,但它的主要缺陷在于人在驅動前進時動力的動作上只能是在拉動時產生動力,即單向的運動方式(如賽艇),因此,其動作上有二分之一的部分是無用功,因功效不高,勢必降低行車速度。經過分析研究如果不對傳統(tǒng)自行車的基本技術構造和使用方式上進行根本的改變,特別是在對人的兩手臂和上體的利用上,就必須按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從總體上兼顧,以充分發(fā)揮人的上體體能為出發(fā)點,在人使用的基本方式上和技能上給以一定的、合理和必要的改變。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人體直立無座的往復式無廢功一上肢、下肢和腰背都可配合用力的拉、推合驅動力自行車。主要是把轉向系統(tǒng)和動力系統(tǒng)二者在構造上合為一體,讓人在操縱車把時具有兩個基本圓弧的轉向角即一是把握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二是向前向后用力驅車前進的動力,這正是滿足自行車能夠平衡與行走時的兩個基本要素。把轉動方向和動力驅動合而二為一到車把上,使人的兩手臂進行整體把握,也利于集中精力。本專利技術主要是提供一種人在操縱車把作向后和向前的圓弧的轉向角拉推運動時,使人體軀干有一較大的“V”形前后運動幅度,能同時為自行車提供驅車前進的動力,這利于充分發(fā)揮人體的力量,它無廢功而且高效,以彌補傳統(tǒng)自行車使用方式單一不足的現(xiàn)狀。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拉、推合驅動力自行車,包括車架1,車架I后端下部設有后車輪2,車架I前端設有前叉管3,前叉管3內轉動連接有前叉4,前叉4下端設有前車輪5,車架I上設有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行走傳動機構和轉向傳動機構,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通過行走傳動機構與后車輪2傳動連接,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通過轉向傳動機構與前叉4傳動連接,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包括與車架I轉動連接的高度可調式驅動桿11和驅動桿11上端水平設置的車把12,所述行走傳動機構包括在后車輪2的中心軸左右兩側各設置的一個飛輪離合器6以及在車架I前側下部設置的兩個分別與飛輪離合器6前后對應的定滑輪7 ;在車架I的左側或右側,飛輪離合器6上傳動連接有一節(jié)鏈條8,定滑輪7上纏繞有牽引繩9,牽引繩9的一端與鏈條8的一端連接,牽引繩9的另一端通過一根拉簧10與鏈條8的另一端連接,驅動桿11的下端與牽引繩9上側連接;其中一側的鏈條8、牽引繩9和拉簧10緊繃形成“O”形結構,另一側鏈條8、牽引繩9和拉簧10緊繃交叉形成“8”形結構。所述車架I兩側分別設有位于定滑輪7和飛輪離合器6之間上方的一道腳踏板13。所述車架I上設有與防止鏈條8或牽引繩9脫落或下垂的導向輪14。所述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和轉向傳動機構與已公開的本申請人于2011年09月26日申請的專利技術專利,申請?zhí)枮?01110287532. 4公開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一、申請?zhí)枮?01110287532. 4的專利文件,動力驅動桿端部的牽引繩和鏈條在復位時,采用的是用一安裝在中軸處的復位渦卷簧進行復位的,但此結構在使用中會產生多余的阻力。而本技術中驅動桿下部設置有與行走傳動機構連接的方式與現(xiàn)有的變速自行車技術原理相同,設置的了飛輪離合器、牽引繩、鏈條、定滑輪和拉簧(或張緊簧)等。本技術的所設置是兩側都有,而且,兩側設置的方式是不同的。行走傳動機構可以有多種方式,如把定滑輪橫向設置,此定滑輪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前后移動,再由一彈簧向前彈緊,此方向與飛輪離合器的方向相反,再把牽引繩本和鏈條進行合理的連接等方式。本技術所采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種,它符合結構簡單和實用可靠基本要求;二、此次驅動桿整段沒有設置任何調速部件,只保留了用來固定牽引繩的固定樁。由一側的牽引繩、鏈條和拉簧,通過定滑輪與飛輪離合器緊繃固定呈“O”形結構,另一側上下之間有一個交叉,呈“8”形結構;這種構造確保了驅動桿向前推動和向后拉動都可以做功驅動后車輪轉動。使兩鏈條分別與其連接的飛輪離合器所有要接觸的部分錯開安裝,即一段在飛輪離合器的上邊,一段在飛輪離合器下邊。兩邊牽引繩、鏈條和拉簧的安裝過程中,應在按適當?shù)木嚯x加裝幾個滑輪和鏈輪,以防止拉引鋼索和鏈條下垂或在運行中脫落。驅動桿為高度可調式,采用快速調整螺絲。可以迅速調整車把的高低,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無極變速的需要。轉向傳動機構中外空心吊耳的兩根拉線之間的兩個連接點與內吊耳軸的軸線相交合或同在一條直線上,當進行左右轉向和前后拉推同時操作時,不會產生相互干擾或抑制的感覺。因其工作原理與陀螺儀類似。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騎車者站在腳踏板上,向前或向后拉推車把,由于驅動桿的中下部轉動連接在車架上,驅動桿的下部向前或向后運動,通過行走傳動機構帶動后車輪轉動行進,如此反復操作就能實現(xiàn)自行車的行走;水平轉動車把,通過轉向傳動機構帶動前車輪以實現(xiàn)自行車的平衡或轉向,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自行車的操作方式,人在把握方向和驅車動力手腳分散的現(xiàn)狀,促使人在操作過程中精力和力量容易集中;2、車把、車把套管和外空心吊耳共同起到轉向的作用,車把、拉線、車把套管、驅動桿、轉軸、內吊耳軸承座和滑套起到自行車行走的動力驅動作用;3、兩根拉線和一條轉向鏈條構成“C”字形,其兩個端頭分別接在外空心調耳端處,在轉向時,轉動車把,帶動車把套管及外空心吊耳轉動,拉線向后拉動轉向鏈條,轉向鏈條轉動固定在前叉上的棘輪,棘輪再帶動前叉和前車輪實現(xiàn)轉向。其中,兩根拉線在拉線套管內始終處于繃緊狀態(tài),也使鏈條始終處于繃緊狀態(tài),便于進行可靠轉向操作。如果當人使用該車時,像使用傳統(tǒng)自行車一樣,先將車把推至前或后止點位(當使 用者在熟悉后可在任意位置上),再由單腳踏在腳踏板上,另一只腳用力蹬地,使車有了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拉、推合驅動力自行車,包括車架(1),車架(1)后端下部設有后車輪(2),車架(1)前端設有前叉管(3),前叉管(3)內轉動連接有前叉(4),前叉(4)下端設有前車輪(5),車架(1)上設有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行走傳動機構和轉向傳動機構,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通過行走傳動機構與后車輪(2)傳動連接,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通過轉向傳動機構與前叉(4)傳動連接,轉向兼動力驅動機構包括與車架(1)轉動連接的高度可調式驅動桿(11)和驅動桿(11)上端水平設置的車把(12),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傳動機構包括在后車輪(2)的中心軸左右兩側各設置的一個飛輪離合器(6)以及在車架(1)前側下部設置的兩個分別與飛輪離合器(6)前后對應的定滑輪(7);在車架(1)的左側或右側,飛輪離合器(6)上傳動連接有一節(jié)鏈條(8),定滑輪(7)上纏繞有牽引繩(9),牽引繩(9)的一端與鏈條(8)的一端連接,牽引繩(9)的另一端通過一根拉簧(10)與鏈條(8)的另一端連接,驅動桿(11)的下端與牽引繩(9)上側連接;其中一側的鏈條(8)、牽引繩(9)和拉簧(10)緊繃形成“O”形結構,另一側鏈條(8)、牽引繩(9)和拉簧(10)緊繃交叉形成“8”形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耿康力,耿昭,
申請(專利權)人:耿康力,耿昭,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