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整合光學膜,所述整合光學膜包括擴散層、增光層以及填充于擴散層與增光層之間的連接層,所述連接層中分散有第一光介質體,在所述第一光介質體中分散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折射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整合光學膜可以控制光線進入增光層的角度在要求的范圍以內,由連接層出射的光線再通過增光層后將亮度提升,以形成高均齊度的光線,并有效減少組裝成本,提高背光模塊的亮度品質。(*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背光模組的
,尤其涉及一種整合光學膜。
技術介紹
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以輕、薄、短、小、低耗熱量 、低耗電量、無輻射等優點已逐步取代傳統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一般而言,液晶顯示器的主要結構由面板和背光模塊兩大部分組成,面板部分包括導電玻璃、液晶、配向膜、彩色濾光片、偏光片、驅動集成電路等,背光模塊則包含燈管、導光板及各種光學膜等。液晶面板本身并不發光,因此作為亮度來源的背光模塊是IXD顯示功能的重要組件,其中,光學膜更在屏幕亮度、均勻度、對比度與視角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使LCD能夠呈現更好的觀賞角度和色彩,在背光模塊中利用各式各樣的光學膜,提供一種能提高LCD面板亮度以使光源發揮最大效率,卻不需要更改任何組件設計或消耗額外能源的做法已成為最經濟和簡便的解決方案。目前,背光模組通常在導光板上配置多個光學膜片,如擴散層、增亮膜,但由于擴散層、增亮膜皆為單獨的構件,故需重復組裝,如此繁復的組裝動作,造成了背光模塊組裝成本及工時的增加,降低了生產效率。為了減少組裝成本及工時,提高生產效率,現有技術中存在使用光學膠將擴散層、增光層貼合從而實現一體化的技術方案,但是,由于使用光學膠將擴散層與增光層貼合,擴散層與增光層之間的介質由空氣變為光學膠,光線從空氣射進增光層下表面時發生的折射會使光線朝增光層上表面匯聚,而光學膠的折射率大于空氣,當光線從光學膠射進下增光層下表面時由折射產生的匯聚效果不如空氣好,甚至當光學膠折射率大于增光層時,還會產生發散的反效果,從而降低了背光模組的亮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解決現有技術使用光學膠貼合擴散片與增光層會降低背光模組亮度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整合光學膜,能同時實現擴散、增亮的效果,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整合光學膜,包括擴散層、增光層以及填充于擴散層與增光層之間的連接層,所述連接層中分布有至少一個折射率為I. 3^1. 4的第一光介質體,在所述第一光介質體中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折射率。進一步,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為I. (Tl. I。進一步,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材料為玻璃或高分子樹脂。進一步,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為空氣、氖氣或真空。進一步,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或球體。進一步,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的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或球體。進一步,所述第一光介質體在平行增光層方向上的長度為lum-50um。進一步,所述第一光介質體在平行增光層方向上的長度為2um_15um。進一步,在擴散層相對于連接層的一面還設有基底層,以及設置在基底層上的防粘層。本技術的整合光學膜,通過在連接層中分布內部具有第二光介質體第一光介質體,且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光線通過此第一光介質體時,經過折射與反射,大角度的光被反射回擴散層重新利用變成小角度的光,通過選擇第一光介質體與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可以控制光線進入增光層的角度在要求的范圍以內,由連接層出射的光線在通過增光層后將亮度提升,并可有效減少組裝成本,提高背光模塊的売度品質。本技術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用以下實施方案結合以下附圖加以說明。 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整合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整合光學膜中光線通過第一光介質體的光路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實施例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整合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的整合光學膜,包括擴散層I、增光層3以及填充于擴散層I與增光層3之間的連接層2,所述連接層2中分布有至少一個折射率為I. 3" . 4的第一光介質體21,在所述第一光介質體21中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22 ;所述第二光介質體22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介質體21的折射率。本實施例中,第一光介質體21的材料可以為玻璃或高分子樹脂。本實施例中,第二光介質體22的折射率優選I. (Tl. I,第二光介質體22優選空氣、氖氣或真空。本實施例中,第一光介質體21的形狀可以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或球體,本實施例優選長方體。本實施例中,第二光介質體22的形狀可以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或球體,本實施例優選長方體。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介質體21在平行增光層方向上的長度可以為lum_50um,優選 2um-15um。本實施例中,在擴散層I相對于連接層2的一面還設有基底層4,以及設置在基底層上的防粘層5,防粘層5可以起到輔助調整光線的散射效果的作用,還可防止整合光學膜與其他光學器件(如導光板)的接觸面上產生劃痕,并可防止發生粘連。如圖2所示為本實施例的整合光學膜中光線通過第一光介質體21的光路圖,本實施例以第一光介質體21、第二光介質22均為長方體,長方體的上表面均平行于增光層3入光面為例說明整合光學膜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當光線從連接層2射入第一光介質體21下表面時,發射第一次折射與第一次反射;當光線從第一光介質體21射入到第二光介質體22時,發生第二次折射與反射,此時,由于第一光介質體2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介質體22的折射率,當入射角較小時,光線可以從第一光介質體21射入到第二光介質體22,當入射角大于等于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入射光將由于發生全反射而無法射入到第二光介質體22,在接觸面被反射回擴散層I重新利用,轉換成小角度的光;當光線從第二光介質體22射入到第一光介質體21時,發生第三次折射和反射;之后光線自第一光介質體21射出到連接層2,最終射入到增光層3。由于在第二次折射反射中,光從第一光介質體21射進第二光介質體22,即從光密介質射進光疏介質,入射角度大的光會發生全反射,重新返回擴散層I轉變成入射角小的光,因此,只有入射角較小的光能通過第一光介質體21并射入增光層3,最終使擴散層I發散的光都朝增光層3匯聚,從而提高背光模組正面的亮度,實現增光的效果。本技術的整合光學膜可以由以下方法制得·(I)制作擴散層;提供一基底,基底可以采用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混合復數球狀散射顆粒及復數非球狀散射顆粒于具有粘結劑的溶液中以形成一混合液,在所述基底的上表面涂布所述混合液以形成擴散層。擴散層的厚度并無特殊限制,譬如,可維持在Sum以上25um以下的范圍。擴散粒子可采用單一種類的粒子,例如無機粒子、有機粒子或混合粒子,或是混合采用前述粒子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光擴散粒子的形狀并無特殊限制,譬如,球狀、針狀、棒狀、紡錘狀、板狀、鱗片狀、纖維狀等。(2)制作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的第一光介質體。制作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的方法,可以采用自組裝法、界面反應法、乳液法、噴霧反應法等制作微結構材料的常規方法,只要能在第一光介質體內形成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即可。(3)在擴散層上表面制作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一光介質體的連接層,制作連接層的方法為提供一可聚合組合物的溶劑;將至少一個第一光介質體均勻混合于可聚合組合物的溶劑中,在擴散層的上表面涂覆混合有第一光介質體的可聚合組合物溶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整合光學膜,包括擴散層、增光層以及填充于擴散層與增光層之間的連接層,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層中分布有至少一個折射率為1.3~1.4的第一光介質體,在所述第一光介質體中分布有至少一個第二光介質體;所述第二光介質體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介質體的折射率。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萬婭鵬,陳學剛,郭奇,呂翠芳,
申請(專利權)人:惠州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