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內包含有旋轉體,旋轉體內部放置有填充物,且所述填充物被旋轉體底部的支撐板支撐住,旋轉體的上方安裝有上蓋,上蓋的底面設有兩個凸面,兩凸面呈對稱布置狀態(tài),上蓋底面的凸面與旋轉體內填充物的上表面形成面與面的間隙密封,旋轉體的下方安裝有下蓋,下蓋的上頂面內部設有兩個凸面,且這兩個凸面也呈對稱分布的狀態(tài),下蓋頂面的凸面上端部與安裝在旋轉體底部的支撐板的下表面形成間隙密封。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分倉密封結構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小冷熱空氣之間的相互串流,同時,在高溫工況下工作時,可以使連續(xù)相對運動具有高的可靠性與穩(wěn)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及密封結構,尤其涉及各種火焰爐窯的燃燒煙氣余熱回收用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常用的余熱回收裝置,其冷空氣與熱煙氣的分隔及密封主要有兩種形式(I) 一種是間壁式余熱回收方法,也就是傳統(tǒng)的換熱器式方法,即熱煙氣與冷空氣沿各自管路流動,因此不存在密封問題,煙氣與空氣間的換熱通過管壁之間的熱傳導實現(xiàn),但是由于此方法受到換熱比表面積的限制,空氣預熱溫度不高,余熱回收效率較低。(2)另一種是采用周期切換式的蓄熱式換熱方式,即預先放置蓄熱介質在通道中,當熱煙氣流過時,將蓄熱介質預熱,一定周期后停止輸入熱煙氣,而是在該相同通道內輸入 冷空氣,已預熱的蓄熱介質將熱量傳給冷空氣,冷空氣的溫度得到了提升,同時蓄熱介質自身得到了冷卻,反復進行上述過程,即可實現(xiàn)煙氣余熱的回收,但這種余熱回收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說煙氣與空氣共用一個流道,煙氣與空氣間的分隔密封是通過換向閥實現(xiàn)的,這種余熱回收方式換向比表面積大,可將空氣預熱到很高的溫度,僅比煙氣溫度低100度左右,可對煙氣中的余熱進行最大限度的回收,余熱回收效率很高,是目前廣泛應用的余熱回收方案,但采用這種換向方法設備的安全性不高,因為需要對很多閥門進行頻繁的切換,還要對燒嘴進行頻繁點火,爐壓波動性很大,因此這種換向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主要解決蓄熱裝置內部熱煙氣與冷空氣之間的串流問題,同時還解決了傳統(tǒng)方法中設備安全性不高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種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特征是所述旋轉桶內安裝有蓄熱介質,且旋轉桶底部的支撐板支撐所述蓄熱介質,所述旋轉桶的上方安裝有上蓋,所述上蓋的底面設有一對稱布置的第一凸面,所述第一凸面與旋轉桶內蓄熱物體的上表面形成面與面的間隙密封,所述旋轉桶的下方安裝有下蓋,所述下蓋的頂面設有一對稱布置的第二凸面,所述下蓋頂面的第二凸面與旋轉桶底部的支撐板的下表面形成間隙密封。作為優(yōu)選,所述對稱布置的第一凸面和對稱布置的第二凸面均呈扇形狀。作為優(yōu)選,所述下蓋頂面的第一凸面的面積與上蓋底面的第二凸面的面積相同,并呈上下對應狀態(tài)分布。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撐板為支撐筋板。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凸面與支撐筋板的下表面形成面與線的間隙密封。作為優(yōu)選,所述蓄熱介質為蜂窩體。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凸面的面積為上蓋面積的1/5 1/3。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二凸面的面積為下蓋面積的1/5 1/3。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凸面與旋轉桶內蓄熱介質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隙為3 5mm。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二凸面與旋轉桶底部支撐板的下表面之間的間隙為2 3mm。本技術技術方案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I)上蓋的第一凸面與蓄熱介質上表面、第二凸面與蓄熱介質支撐板之間的間隙很小,蓄熱介質被上蓋上的第一凸面與下蓋上的第二凸面分成冷倉區(qū)域、過度區(qū)域和熱倉區(qū)域三部分,由于蓄熱介質是連續(xù)旋轉運動的,而上蓋和下蓋是固定的,因此蓄熱介質的三部分區(qū)域界限也是時刻變化的;較好的實現(xiàn)冷熱區(qū)域的分離,將冷熱區(qū)域的空氣串流降到允許的最低限度;(2)上蓋上的第一凸面與旋轉桶內的蓄熱介質上表面形成小間隙面密封,由于蓄 熱介質內部的冷熱空氣需轉90°彎,且需經(jīng)過很小間隙的寬面才能互相串流,因此該分倉密封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小冷熱空氣之間的相互串流,同時,滿足高溫工況下的連續(xù)相對運動穩(wěn)定可靠性的要求;(3)下蓋上的第二凸面與旋轉桶底部的支撐板之間形成小間隙密封,在支撐板選為支撐筋板時,第二凸面與支撐筋板形成面線小間隙密封,此時,冷熱空氣需轉90°彎,并且經(jīng)過多層的線-面密封小間隙實現(xiàn)互相串流,將串流量降到最低,同時,滿足高溫工況下的連續(xù)相對運動穩(wěn)定可靠性的要求。(4)通過合理的設置上、下蓋與旋轉桶體間的間隙進行面密封處理,實現(xiàn)旋轉桶體正常無摩擦運轉,同時也實現(xiàn)了冷空氣與熱煙氣間的相互泄露量的最小控制,從而保證了旋轉蓄熱式裝置的可靠實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圖I :本技術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a :旋轉桶的俯視示意圖;圖2b :旋轉桶的仰視示意圖;圖3 :上蓋的仰視示意圖;圖4:下蓋的俯視示意圖。圖中I、上蓋,2、第一凸面,3、旋轉桶,4、蓄熱介質,5、支撐板,6、下蓋,7、第二凸面。具體實施方式如圖l、2a、2b所示,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旋轉桶3的底部安裝有支撐板5,作為優(yōu)選方案,支撐板的形狀設置成密布的支撐筋板,蓄熱介質4安裝于旋轉桶3內,由支撐板5支撐住蓄熱物體4,作為優(yōu)選,蓄熱介質4選擇蜂窩體,蜂窩體結構的對流效果更好。如圖3所示,旋轉桶3的上方安裝有上蓋1,上蓋I的底面設有一對第一凸面2,該凸面呈對稱布置,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第一凸面2的形狀呈扇形,第一凸面2的面積為上蓋I面積的1/5 1/3,并且第一凸面2與蓄熱介質4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隙為3 5mm,因此第一凸面2與旋轉桶3內蓄熱介質4的上表面形成面與面的間隙密封。如圖4所示,旋轉桶3的下方連接有下蓋6,下蓋6的頂面設有一對稱布置的第二凸面7,該第二凸面7優(yōu)選為扇形,第二凸面7的面積為下蓋6面積的1/5 1/3,第二凸面7與支撐板5的下表面之間的間隙為2 3_,因此,下蓋6頂面的第二凸面7與旋轉桶3底部支撐板5的下表面形成間隙密封,當支撐板5優(yōu)選為支撐筋板時,第二凸面7與旋轉桶3底部支撐板5的下表面即形成形成面與線的間隙密封。作為優(yōu)選方案,下蓋6頂面的第二凸面7面積與上蓋I底面的第一凸面面積相同,并呈上下對應分布狀態(tài)。另外,在下蓋6上設有空氣進口和煙氣出口,相對應地,在上蓋I上設有空氣出口和煙氣進口 ;下蓋6上的空氣進口和上蓋I上的空氣出口相對應,下蓋6上的煙氣出口和上蓋I上的煙氣進口相對應。制作時,上蓋I上先由澆注料預制成對稱分布的第一凸面2,其第一凸面2的面積是上蓋I面積的1/5 1/3,最好為上蓋I面積的1/4。確保上蓋I與旋轉桶3安裝好之后,第一凸面2與旋轉桶3內部的蓄熱介質4上表面有一定的縫隙,考慮到安裝精度以及熱態(tài)膨脹等因素,該縫隙不易過小,大約為3 5mm,因此,在上蓋I上的第一凸面2與旋轉桶3內的蓄熱介質4上表面形成面與面之間的小間隙密封,由于蓄熱介質4內部的冷熱空氣需轉90°彎,且需經(jīng)過很小間隙的寬面才能互相串流,因此該分倉密封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小冷熱空氣之間的相互串流,同時還可滿足高溫工況下的連續(xù)相對運動穩(wěn)定可靠性的要求。與上蓋I上的第一凸面2制作過程相同,在下蓋6上同樣澆注有呈對稱分布的第二凸面7,其第二凸面2的面積是下蓋6面積的1/5 1/3,最好為下蓋6面積的1/4。旋轉桶3的底部安裝有支撐板5,該支撐板5優(yōu)選為支撐筋板,支撐筋板呈密布分布狀態(tài),支撐板5用以支撐旋轉桶3內的蓄熱介質4,同樣,確保下蓋6與旋轉桶3安裝好之后,第二凸面7與旋轉桶3下端的支撐板5形成一定的縫隙,考慮到安裝精度以及熱態(tài)膨脹等因素,該縫隙不易過小,大約為2 3mm,因此,在下蓋6上的第二凸面7與旋轉桶3下端的支撐板5下表面形成小間隙密封,當支撐板5優(yōu)選為支撐筋板時,第二凸面7與支撐板5下表面形成面與線的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續(xù)旋轉型高溫蓄熱裝置蜂窩體的分倉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桶(3)內安裝有蓄熱介質(4),且旋轉桶(3)底部的支撐板(5)支撐所述蓄熱介質(4),所述旋轉桶(3)的上方安裝有上蓋(1),所述上蓋(1)的底面設有一對稱布置的第一凸面(2),所述第一凸面(2)與旋轉桶(3)內蓄熱介質(4)的上表面形成面與面的間隙密封,所述旋轉桶(3)的下方安裝有下蓋(6),所述下蓋(6)的頂面設有一對稱布置的第二凸面(7),所述下蓋(6)頂面的第二凸面(7)與旋轉桶(3)底部的支撐板(5)的下表面形成間隙密封。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羅成,左建中,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博能爐窯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