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具備多個送風扇來形成多種氣流的空氣調節器。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包括:熱交換器,其使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多個排出部,排出在上述熱交換器進行過熱交換的空氣;多個送風扇,向上述多個排出部吹送空氣;以及控制部,其使上述多個送風扇以相互不同的速度旋轉來實現多個運轉模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空氣調節器,更詳細地涉及具備送風扇來形成多種氣流的空氣調節器。
技術介紹
通常,空氣調節器通過空氣吸入口吸入空氣來改變溫度或濕度或凈化度等之后,通過空氣排出口向室內排出,以此營造舒適的室內環境??諝庹{節器在內部能夠設置熱交換器和送風機,熱交換器用于進行制冷劑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送風機用于吸入空氣來向熱交換器吹送之后向外部排出。這些空氣調節器根據空氣排出口的形狀或開口方向及數量,能夠在室內形成多種氣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多個送風扇來形成多種氣流的空氣調節器。本技術的另一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根據運轉模式形成多種氣流的空氣調節器。本技術的問題不限于以上提及的問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從下面的記載能夠明確地理解沒有提到的其他問題。為了達成上述問題,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包括熱交換器,其使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多個排出部,排出在上述熱交換器進行過熱交換的空氣;多個送風扇,向上述多個排出部吹送空氣;以及控制部,其使上述多個送風扇以相互不同的速度旋轉來實現多個運轉模式。其他實施例的具體的事項包括在詳細的說明以及附圖中。根據本技術的空氣調節器具有如下效果中的一種或者其以上效果。第一,以不同的轉速旋轉兩個送風扇來執行多種運轉模式。第二,根據不同的運轉模式獨立地控制兩個送風扇并能夠調節排出的空氣。第三,將兩個排出風扇、使其進行旋轉的兩個排出電機及熱交換器適當配置在本體內,以此能夠實現輕薄的本體。第四,適當控制兩個風扇來節省能量并能夠實現森林風模式,該模式用于產生自然風的吹拂感覺。本技術的效果不局限于以上提到的效果,由權利要求書的記載使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明確地理解沒有提到的效果。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橫向剖視圖。圖6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第一排出部的部分切開立體圖。圖7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輸入部的圖。圖8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框圖?!D9表示用于控制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多個運轉模式的圖。圖10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形成的氣流的示例圖。圖11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森林風模式的流程圖。圖12是表示用于控制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森林風模式的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和詳細說明的實施例會讓本技術的優點和/或特征以及實現這些優點和/或特征的方法更加明確。但是,本技術不局限于以下所公開的實施例,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本實施例只用于使本技術的公開內容更加完整,有助于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完整地理解本技術的范疇,本技術根據權利要求書的范疇而定義。在說明書全文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結構元件。下面,借助本技術的實施例,并參照用于說明空氣調節器的附圖來對本技術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橫向剖視圖,圖6是表示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的第一排出部的部分切開立體圖。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器,包括本體4,其用于形成外觀;熱交換器6,其使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吸入部13,其用于吸入在熱交換器6進行熱交換的空氣;多個排出部8、12,用于排出在熱交換器6進行過熱交換的空氣;多個送風扇44、12,向多個排出部8、12吹送空氣。本體4形成外觀。本體4包括前蓋70,其用于形成前表面的外觀;后蓋15,其用于形成后表面的外觀;多個側面蓋60,用于形成兩側的外觀;底座24,其用于支撐本體4。在前蓋70形成有前排出孔68,該前排出孔68使從第一排出部排出的空氣通過。后蓋15具備吸入部13。后蓋15與吸入部13能夠以一體方式形成。側面蓋60具備第二排出部12。側面蓋60與第二排出部12能夠以一體方式形成。底座24將空氣調節器支撐在地面上,并在底座24的上側具備前蓋70、后蓋15以及多個側面蓋60。在本體4的上部可具備用于排出本體4內部的空氣的第一排出部8。在本體4的兩側可具備用于排出本體4內部的空氣的第二排出部12。在本體4的后表面可具備吸入空氣到本體4的內部的吸入部13。在本體4的內部可具備第一送風扇44、用于旋轉第一送風扇44的第一送風電機43、第二送風扇46、用于旋轉第二送風扇46的第二送風電機45、用于支撐第一送風電機43及第二送風電機45并形成第一送風扇44及第二送風扇46吹送的空氣的流路的內部面板21。內部面板21結合于本體4用于支撐第一送風電機43及第二送風電機45。內部面板21配置在前蓋70的后方。以下,以本體4的中心為基準,前方意味著前蓋70的一側,后方意味著后蓋15的一側,兩側或左右側意味著與前后方進行直交的側面蓋60的一側,下側意味著底座24的一側,上側意味著與底座24的一側反方向的第一排出部8的一側。在內部面板21的內部具備第一送風扇44及第二送風扇46。在內部面板21的內部,沿上下方向具備第一送風扇44與第二送風扇46。第一送風扇44具備在內部面板21的上部,第二送風扇46具備在內部面板21的下部。內部面板21形成有孔板48,該孔板48用于引導經由熱交換器6的空氣到第一送風扇44及第二送風扇46??装?8引導經由熱交換器6的上部的空氣到第一送風扇44,并 引導經由熱交換器6的下部的空氣到第二送風扇46。內部面板21的上側與兩側以開口形式形成。第一送風扇44吹送的空氣向內部面板21的上側與兩側流動,第二送風扇46吹送的空氣向內部面板21的兩側流動。內部面板21的開口的上側對應于第一排出部8,內部面板21的開口的兩側對應于第二排出部12。吸入部13將設置有空氣調節器的室內的空氣吸入到本體4的內部。吸入部13與熱交換器6平行地對置地進行配置。吸入部13包括吸入格柵19與過濾器20,上述吸入格柵19形成有空氣經由的吸入口 2,上述過濾器20設置吸入格柵19來過濾異物。通過吸入部13的吸入口 2吸入的空氣在過濾器20過濾之后向熱交換器6流動。熱交換器6使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熱交換器6使在壓縮機(未圖示)中被壓縮的制冷劑與在吸入部13中被吸入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來冷卻或加熱空氣。熱交換器6優選地借助吸入部13的吸入格柵19來得到支撐。優選地,熱交換器6與沿上下配置的多個送風扇44、12平行地進行配置,并與吸入部13平行地進行配置。熱交換器6優選地配置在沿上下配置的多個送風扇44、12與吸入部13之間。多個送風扇44、12將在熱交換器6進行熱交換的空氣向多個排出部8、12吹送。多個送風扇44、12沿上下進行配置。多個送風扇44、12與熱交換器平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熱交換器,其使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多個排出部,排出在上述熱交換器進行熱交換的空氣;多個送風扇,向上述多個排出部吹送空氣;以及控制部,其使上述多個送風扇以相互不同的速度旋轉來實現多個運轉模式。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亞凜,宋星宇,金柱想,黃星鎮,金美珠,尹柱協,崔成圭,柳仲吉,林栽用,
申請(專利權)人:LG電子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