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所述保護裝置包括覆設于所述接近傳感器外的保護殼,開設于該保護殼上的通孔,穿設于該通孔內的觸發頂桿,及用于驅動觸發頂桿沿觸發頂桿軸向運動的復位彈簧,所述觸發頂桿上延伸至保護殼外的部位套有保護罩,該保護罩的開口位于通孔所在平面的投影覆蓋該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當頂桿將沿自身軸向運動并朝向進入通孔內,觸發頂桿上的保護罩也將朝向通孔運動直至觸發頂桿觸發接近傳感器,此時保護罩的開口面積恰能罩住通孔,在此狀態下,焊接時產生的火花或焊渣都被保護罩擋在外面而無法進入通孔。本裝置結構簡單,保護效果理想,且頂桿的長度可調整,從而能適用一些空間狹窄較深的環境中進行安裝。(*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傳感器,尤其是一種帶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
技術介紹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轉換成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傳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重要環節。目前,汽車行業中焊接生產線上,通常采用接近傳感器來控制焊接零部件在工裝夾具上的安放位置,由于焊接工裝焊接環境較惡劣,特別是焊接機器人焊接作業時會出現火花和焊渣飛濺的情況,容易燙壞接近傳感器,造成接近傳感器損壞的事故發生。另外,有 些檢測較窄,影響接近傳感器的安裝和感應。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2074987,授權公告日2011年12月14日,為“具有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中公開了一種具有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包括膠木保護套、金屬保護套、頂桿以及接近傳感器,接近傳感器具有感應端,接近傳感器的感應端在膠木保護套中,膠木保護套外側套上金屬保護套,金屬保護套和膠木保護套有對應的通孔,頂桿可移動地插入在該通孔內,頂桿的外端外露于金屬保護套且內端位于膠木保護套內,頂桿的外端和金屬保護套之間設有復位彈簧,頂桿的內端和接近傳感器的感應端在膠木保護套內相對。中國專利CN202074987雖然可有效地保護接近傳感器避免被外界部件碰撞或焊接火花燙壞,但是,仍然存在結構復雜,保護效果不理想,且不易在狹窄較深環境安裝等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保護效果理想,且可適用狹窄較深安裝環境的帶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所述保護裝置包括覆設于所述接近傳感器外的保護殼,開設于該保護殼上的通孔,穿設于該通孔內的觸發頂桿,及用于驅動觸發頂桿沿觸發頂桿軸向運動的復位彈簧,所述觸發頂桿上延伸至保護殼外的部位套有保護罩,該保護罩的開口位于通孔所在平面的投影覆蓋該通孔。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孔的周緣設有延伸至保護罩開口內的保護套。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無論生產線上是否處于焊接狀態,保護套能始終保護外部的焊接火花或焊渣等落入通孔和觸發頂桿間的間隙內,從而進入保護殼內,不僅影響觸發頂桿在通孔內的滑動,甚至會污染保護殼內的環境,造成接近傳感器無法正常工作。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觸發頂桿上設有受限于保護殼內壁的防脫螺母。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觸發頂桿運動時,防脫螺母能與保護殼發生軸向限位配合,從而避免因為觸發頂桿沿自身軸向運動幅度過大,而導致觸發頂桿脫出保護殼,從而影響該接近傳感器的正常工作。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復位彈簧套設于觸發頂桿上延伸至保護殼外的端部,該復位彈簧的一端與所述保護套相抵觸,另一端與所述保護罩相抵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復位彈簧套設于該觸發頂桿上并延伸至保護殼外的端部,SP該復位彈簧位于保護罩內,如此可對復位彈簧起到保護作用,避免外部飛濺的火花或焊渣損壞復位彈簧。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觸發頂桿與所述接近傳感器相配合一端設有觸發環。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觸發環上開設有供觸發頂桿穿設用的安裝孔,也即觸發環套設于觸發頂桿上。接近傳感器可以有多種,有光電感應或機械接觸式感應,無論是那種類 型,都可以通過觸發頂桿相對接近傳感器的運動來給接近傳感器相應的信號。其中,接近傳感器上用于接收外部運動部件信號的端部為感應端,該觸發環時用于與接近傳感器上感應端相配合,觸發環的面積會大于觸發頂桿的橫截面積,所以觸發環的觸發面積更廣,也更容易與接近傳感器上感應端相接觸,使得本技術工作時反應更靈敏。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觸發頂桿上螺紋連接有分別位于觸發環兩側的夾緊螺母。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通過夾緊螺母對觸發環夾緊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調節夾緊螺母來調節觸發環的位置,使觸發環能處于最佳位置,發揮最佳的作用。同時,如果觸發環出現損壞,也方便觸發環的維護和更換,操作方便。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在焊接生產線上,當運動部件靠近并定位到位的過程中,該運動部件會頂觸頂桿,并帶動觸發頂桿沿頂桿軸向運動,觸發頂桿使得接近傳感器上感應端產生感應信號,從而給控制系統相應的感應信號,則此時控制系統將控制焊接機器人進行焊接;當焊接完畢,運動部件離開定位位置時,觸發頂桿失去頂推的力,觸發頂桿在復位彈簧的復位力下復位,同時觸發頂桿與接近傳感器的感應端相分離,相應感應信號消失。當觸發頂桿受力時,觸發頂桿將沿自身軸向運動并朝向進入通孔內,觸發頂桿上的保護罩也將朝向通孔運動直至觸發頂桿觸發接近傳感器,此時保護罩的開口面積恰能罩住通孔,從而保證焊接時產生的火花或焊渣都被保護罩擋在外面而無法進入通孔。本裝置結構簡單,保護效果理想,而且觸發頂桿的長度也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從而能適用一些空間狹窄且較深的安裝環境,使得應用工作范圍更廣。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包括接近傳感器I和保護裝置2,該接近傳感器I上帶有感應端11 ;而保護裝置2包括覆設于接近傳感器I外的保護殼21,開設于該保護殼21上的通孔,穿設于該通孔內的觸發頂桿22,及用于驅動觸發頂桿22沿觸發頂桿22軸向運動的復位彈簧23。保護殼21為封閉式的,完全包覆于接近傳感器I外,觸發頂桿22上延伸至保護殼21外的部位套有一保護罩24,該保護罩24的開口投影至通孔所在平面的投影能完全覆蓋該通孔,該通孔的周緣上設有延伸至保護罩開口內的保護套25。無論生產線上是否處于焊接狀態,保護套25能避免外部的焊接火花或焊渣等落入通孔和觸發頂桿22間的間隙內,從而防止火花或焊渣進入保護殼21內,否則,不僅影響觸發頂桿22在通孔內的滑動,甚至會污染保護殼21內的環境,造成接近傳感器I無法正常工作。為了穩定觸發頂桿22的位置,觸發頂桿22上位于保護殼21內的端部設有受限于保護殼21內壁的防脫螺母26,所謂受限即防止觸發頂桿22沿自身軸向從保護殼21內脫出。當觸發頂桿22運動時,防脫螺母26能與保護殼21發生軸向限位配合,從而避免因為觸發頂桿22沿自身軸向運動幅度過大,而導致觸發頂桿22脫出保護殼21,從而影響該接近傳感器I的正常工作。其中,復位彈簧23套設于觸發頂桿22上延伸至保護殼21外的端部,該復位彈簧23的一端與保護套25內側底部相抵觸,另一端與保護罩24邊緣相抵觸,復位彈簧23套設于該觸發頂桿22上并延伸至保護殼21外的端部,如此可對復位彈簧23起到隔離保護作 用,避免外部飛濺的火花或焊渣損壞復位彈簧23。觸發頂桿22與接近傳感器I相配合一端設有觸發環27,為了保證觸發環27的安裝位置可調節,觸發頂桿22上螺紋連接有分別位于觸發環27兩側的夾緊螺母28。本技術中,在焊接生產線上,當運動部件靠近并定位到位的過程中,該運動部件會頂觸頂桿22,并帶動觸發頂桿22沿頂桿軸向運動,觸發頂桿22使得接近傳感器I上感應端11產生感應信號,從而給控制系統相應的感應信號,則此時控制系統將控制焊接機器人進行焊接;當焊接完畢,運動部件離開定位位置時,觸發頂桿22失去頂推的力,觸發頂桿22在復位彈簧23的復位力下復位,同時觸發頂桿22與接近傳感器I的感應端11相分離,相應感應信號消失。當觸發頂桿22受力時,觸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保護裝置的接近傳感器,所述保護裝置(2)包括覆設于所述接近傳感器(1)外的保護殼(21),開設于該保護殼(21)上的通孔,穿設于該通孔內的觸發頂桿(22),及用于驅動觸發頂桿(22)沿觸發頂桿(22)軸向運動的復位彈簧(23),其特征是:所述觸發頂桿(22)上延伸至保護殼(21)外的部位套有保護罩(24),該保護罩(24)的開口位于通孔所在平面的投影覆蓋該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斌,周文立,安聰慧,馮擎峰,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潤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