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包括殼體,以及設置在殼體中的透鏡載體、磁石組件、線圈、上彈片和下彈片;所述透鏡載體設置在上彈片和下彈片之間,所述磁石組件設置在透鏡載體外周;所述線圈設置在磁石組件與透鏡載體之間;所述線圈的內壁通過膠水粘結固定在透鏡載體外壁上,所述透鏡載體的外壁上設有用于容置多余膠水的容膠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較為合理緊湊,不再需要傳統透鏡驅動裝置中的導磁環,從而避免發生因導磁環磁力過強而導致的透鏡載體偏心的弊病,不僅簡化了制造工藝,還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具體來說是一種應用于照相機、攝像機或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等設備上以驅動鏡頭移動從而調節焦距的鏡頭驅動裝置。
技術介紹
傳統的照相機其調節焦距的驅動裝置通常包括步進電機、齒輪、凸輪及連桿等構件組成,如中國專利文獻CN2938165Y公開了一種具有穩定自動對焦功能的鏡頭結構,包括殼體、馬達、第一齒輪、第二齒輪、鏡頭模塊及彈性組件,所述馬達設置于該殼體內,所述第一齒輪設置該殼體內并固定于該馬達的軸心上,所述第二齒輪設置于該殼體內并與該第一齒輪垂直地嚙合在一起,所述第二齒輪的上表面具有一螺旋狀斜面,所述鏡頭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且鏡頭模塊具有一與第二齒輪的螺旋狀斜面接觸的凸塊。其中涉及電機、兩個齒輪、殼體、螺旋斜面和凸塊及鏡頭模塊,部件眾多,使得照相機的尺寸較大,傳動復雜,因此很難適應照相機小型化的趨勢。·為適應相機小型化的需要,一種采用利用磁場產生動力的驅動裝置使用越來越廣泛,如中國專利文獻CN201035200Y公開了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包括一安裝在底座上的具有帶圓孔的方形輪廓并兼為透鏡驅動裝置的外部筐體的磁軛環,該磁軛環內安置有磁石與線圈,磁軛環的圓孔中設置有帶一透鏡載體的透鏡,該透鏡載體的前后各設置有帶前側墊片的前側彈簧與帶后側墊片的后側彈簧。這種技術方案的原理是將線圈置于磁石產生的磁場中,給線圈通電使其受到電磁力的驅動從而帶動與其固定在一起的透鏡載體移動,將透鏡驅動到預定的位置。由于這種裝置無需電機、齒輪、凸輪、螺桿等傳動工具因此體積小,且制作與裝配工藝簡單。但上述專利文獻所披露的技術方案,磁石產生的磁力線較為分散,線圈中的磁感應強度較小,使得驅動帶有鏡頭的載體的電磁力也較小。要使其達到驅動帶有鏡頭的載體的目的,需要增大線圈的長度或加大線圈中的電流,而增加線圈的長度就必然會加大驅動裝置的尺寸。因此,目前一般生產廠家都是采用加大線圈中的電流的方法,這就造成了能量的浪費。并且透鏡驅動裝置的磁路是經磁石的一極到環口,再沿環口回到磁石另一極。即所述磁路依靠環口來完成,這需要在磁石與線圈之間、線圈與載體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隙,這不利于將驅動裝置的結構設計得更加緊湊,也不利于線圈和載體之間的固定。另夕卜,在透鏡支撐體沿光軸方向移動的過程中,易受到徑向的力而搖晃,導致透鏡拍攝到的圖像模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較為合理、性能較為穩定可靠的鏡頭驅動裝置。實現本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包括殼體,以及設置在殼體中的透鏡載體、磁石組件、線圈、上彈片和下彈片;所述透鏡載體設置在上彈片和下彈片之間,所述磁石組件設置在透鏡載體外周;所述線圈設置在磁石組件與透鏡載體之間;所述線圈的內壁通過膠水粘結固定在透鏡載體外壁上,所述透鏡載體的外壁上設有用于容置多余膠水的容膠槽。上述方案中,所述透鏡載體外壁上設有沿徑向凸出的定位凸臺,所述線圈的底端設置在定位凸臺上。上述方案中,所述容膠槽正對線圈內壁設置。上述方案中,還包括上彈片支架和下絕緣墊片;所述殼體包括導磁材料制成的上蓋和絕緣材料制成的底座;所述上彈片支架設置在上彈片與上蓋頂壁之間,所述下絕緣墊片設置在下彈片與底座之間。上述方案中,所述磁石組件包括多個位于同一平面的磁石,各磁石排成環狀,相鄰的兩磁石之間留有間隙,各磁石接近透鏡載體的內側端是一種磁極,在遠離透鏡載體的徑向方向上是另一磁極。·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彈片包括位于四角處的四個固定區、用于固定在透鏡載體上的內環區、連接相應固定區和內環區的多個彈性臂區、以及連接相鄰兩個固定區的增強板,各增強板垂直于固定區所在平面。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彈片還包括用于連接相鄰兩個固定區的連接區,所述各連接區與固定區位于同一平面。上述方案中,所述增強板高出固定區所在平面;所述各增強板位于上彈片支架的外周邊緣與上蓋的側壁之間,或者所述各增強板位于上彈片支架的透孔中。本技術具有積極的效果(I)本技術結構較為合理緊湊,不再需要傳統透鏡驅動裝置中的導磁環,從而避免發生因導磁環磁力過強而導致的透鏡載體偏心的弊病,不僅簡化了制造工藝,還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由于透鏡載體外壁上設有容膠槽,在把線圈粘結固定在透鏡載體外壁上時,可以收容多余的膠水,有效克服因膠水過多而溢出帶來的種種弊端。(2)本技術中的上彈片包括連接相鄰兩個固定區的增強板,各增強板垂直于固定區所在平面,這種增強板可以在不提高占用面積的基礎上,有效提高上彈片的強度,使其在安裝操作時,不易發生永久形變,有效提高了成品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成本。尤其是通過采用增強板結構方式,還可以有效減小上彈片的占用面積,從而減小整體體積。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第一種結構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從另一角度觀察時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的一種剖視圖;圖4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的一種爆炸圖;圖5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中上彈片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第二種結構中上彈片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所示標記為殼體1,上蓋11,側壁111,底座12,透鏡載體2,定位凸臺21,容膠槽22,磁石組件3,磁石31,線圈4,上彈片5,固定區51,間隙511,內環區52,彈性臂區53,增強板54,缺口 541,連接區55,下彈片6,上彈片支架7,透孔71,下絕緣墊片8。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圖I至圖5顯示了本技術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其中圖I為本技術第一種結構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從另一角度觀察時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的一種剖視圖;圖4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的一種爆炸圖;圖5為圖I所示音圈馬達中上彈片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是一種透鏡驅動裝置,見圖I至圖5,包括殼體1,以及設置在殼體I中的透鏡載體2、磁石組件3、線圈4、上彈片5、下彈片6、上彈片支架7和下絕緣墊片8 ;所述透鏡載體2設置在上彈片5和下彈片6之間,所述磁石組件3設置在透鏡載體2外周;所述線圈4設置在磁石組件3與透鏡載體2之間。所述殼體I包括導磁材料制成的上蓋11和絕緣材料制成的底座12 ;所述上彈片 支架7設置在上彈片5與上蓋11頂壁之間,所述下絕緣墊片8設置在下彈片6與底座12之間。本實施例中,所述磁石組件3包括多個位于同一平面的磁石31,各磁石31排成環狀,相鄰的兩磁石31之間留有間隙,各磁石31接近透鏡載體2的內側端是一種磁極,在遠離透鏡載體2的徑向方向上是另一磁極;所述透鏡載體2外壁上設有沿徑向凸出的定位凸臺21,所述線圈的底端設置在定位凸臺21上。所述線圈4的內壁通過膠水粘結固定在透鏡載體2外壁上,所述透鏡載體2的外壁上設有用于容置多余膠水的容膠槽22。所述容膠槽22正對線圈4內壁設置。所述上彈片5包括位于四角處的四個固定區51、用于固定在透鏡載體2上的內環區52、連接相應固定區51和內環區52的多個彈性臂區53、以及連接相鄰兩個固定區51的增強板54,各增強板54垂直于固定區51所在平面。所述增強板54高出固定區51所在平面;所述各增強板54位于上彈片支架7的外周邊緣與上蓋11的側壁111之間,或者所述各增強板54位于上彈片支架7的透孔71中。所述各增強板54位于各固定區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包括殼體(1),以及設置在殼體(1)中的透鏡載體(2)、磁石組件(3)、線圈(4)、上彈片(5)和下彈片(6);所述透鏡載體(2)設置在上彈片(5)和下彈片(6)之間,所述磁石組件(3)設置在透鏡載體(2)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4)設置在磁石組件(3)與透鏡載體(2)之間;所述線圈(4)的內壁通過膠水粘結固定在透鏡載體(2)外壁上,所述透鏡載體(2)的外壁上設有用于容置多余膠水的容膠槽(2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紹平,方紹斌,夏太紅,金士雷,黃曉敏,顏石磊,
申請(專利權)人:金龍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