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所述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所述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該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模擬教學系 統,尤其是涉及一種應用物聯網的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
技術介紹
物聯網定義為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按約定的協議,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從而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目前涉及到溫室教學的課程,學生只能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從書本上獲得,不利于理解和記憶,本技術的專利技術人創造性的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溫室教學模擬系統。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所述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所述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優選的,所述溫室環境控制單元包括鋪設于所述溫室頂部的雨水收集箱,通過連接管道與所述雨水收集箱連接的沉淀池和噴淋頭、與沉淀池連通的排水管網和使雨水在排水管網和沉淀池之間循環流動的循環泵,所述排水管網連接有熱泵,所述熱泵與所述溫室連通。優選的,所述溫室內還設有二氧化碳生成器。優選的,所述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包括空氣溫度傳感器、空氣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土壤溫度傳感器和土壤濕度傳感器。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由于設計了上述的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本技術可以直觀的展示應用了物聯網的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可以模擬溫室大棚的環境采集和環境控制管理,同時可模擬通過GSM通信模塊對溫室進行遠程控制,學生可以自己設計智能溫室大棚的各種應用程序,了解智能溫室大棚工程的設計、開發和實施過程。由于溫室環境控制單元包括鋪設于所述溫室頂部的雨水收集箱,通過連接管道與雨水收集箱連接的沉淀池和噴淋頭、與沉淀池連通的排水管網和使雨水在排水管網和沉淀池之間循環流動的循環泵,排水管網連接有熱泵,熱泵與所述溫室連通,該溫室環境控制單元采用雨水作為熱泵的水源,通過熱泵和噴淋頭,實現了空氣溫度和濕度以及土壤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向學生傳播了一種節能、節水和環保的理念。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溫室環境控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溫室;2、監控終端;3、信息處理單元;4、溫室環境采集單元;5、溫室環境控制單元;6、物聯網網關;7、GSM通信模塊;8、二氧化碳生成器;41、空氣溫度傳感器;42、空氣濕度傳感器;43、二氧化碳傳感器;44、土壤溫度傳感器;45、土壤濕度傳感器;51、雨水收集箱;52、連接管道;53、沉淀池;54、噴淋頭;55、排水管網;56、循環泵;57、熱泵。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如圖I和圖2共同所示,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包括設置于溫室I內的監控終端2,監控終端2包括信息處理單元3以及分別與信息處理單元3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4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5,信息處理單元3連接有物聯網網關6,物聯網網關6連接有GSM通信模塊7。溫室環境控制單元5包括鋪設于溫室I頂部的雨水收集箱51,通過連接管道52與雨水收集箱51連接的沉淀池53和噴淋頭54、與沉淀池53連通的排水管網55和使雨水在排水管網55和沉淀池53之間循環流動的循環泵56,排水管網55連接有熱泵57,熱泵57與溫室I連通,通過雨水收集箱51將收集到的雨水存入沉淀池53中,將雨水中的雜質沉淀,采用雨水作為熱泵57的水源,實現溫室I內外部的熱交換,通過噴淋頭54噴水,實現了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的調節,向學生傳播了一種節能、節水和環保的理念,熱泵57的熱交換原理屬于現有技術,為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溫室I內還設有二氧化碳生成器8。溫室環境采集單元4包括空氣溫度傳感器41、空氣濕度傳感器42、二氧化碳傳感器43、土壤溫度傳感器44和土壤濕度傳感器45。本技術可以直觀的展示應用了物聯網的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可以模擬溫室I的環境采集和環境控制管理,同時可模擬通過GSM通信模塊7對溫室I進行遠程控制,學生可以自己設計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的各種應用程序,了解智能溫室工程的設計、開發和實施過程。該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模擬教學,而且能夠應用于真實的溫室大棚中。本技術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所述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所述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室環境控制單元包括鋪設于所述溫室頂部的雨水收集箱,通過連接管道與所述雨水收集箱連接的沉淀池和噴淋頭、埋設于地下的排水管網和使雨水在排水管網和沉淀池之間循環流動的循環泵,所述排水管網連接有地源熱泵單元,所述地源熱泵單元與所述溫室連通。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室環境控制單元還包括二氧化碳生成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包括空氣溫度傳感器、空氣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土壤溫度傳感器和土壤濕 度傳感器。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所述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所述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該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文檔編號G09B19/00GK202711526SQ201220401528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4日專利技術者郭曉龍, 孫海龍, 代玉榮 申請人:郭曉龍, 孫海龍, 代玉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物聯網智能溫室教學模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溫室內的監控終端,所述監控終端包括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分別與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的溫室環境采集單元和溫室環境控制單元,所述信息處理單元連接有物聯網網關,所述物聯網網關連接有GSM通信模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曉龍,孫海龍,代玉榮,
申請(專利權)人:郭曉龍,孫海龍,代玉榮,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