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多路閥,其具有布置在控制腔(5)中的閥滑塊(16)。在至少一個端部區域處,閥滑塊(16)具有支承區段(27,28),其可遮蓋供應孔(13a,13b)。通過閥滑塊(16)至少部分地構造成可彈性地彎曲,通過供應孔(13a,13b)流入的壓力流體將徑向的流體力施加到支承區段(27,28)上,以使其相對于控制腔(5)對中地取向。盡管加工不精確性,以這種方式可保證閥滑塊(16)的低摩擦的且精確的操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多路閥,其帶有閥罩殼,在該閥罩殼中存在由外圍的(peripher)壁面限制的長形(Hnglich)的控制腔,在該控制腔中以可軸向地移動的方式布置有閥滑塊(Ventilschieber),該閥滑塊在至少一個端部區域處具有遮蓋外圍的壁面的縱向區段(Ungenabschnitt)的支承區段,具有更小的橫截面的橋接區段聯接到該支承區段處,其中,用于供應壓力流體的供應通道 (Speisekanal)如此利用至少一個供應孔在外圍的壁面處通入,即在閥滑塊的至少一個軸向的位置中由支承區段覆蓋該至少一個供應孔。
技術介紹
從文件US 4,450,865得到這種類型的構造成液壓閥的多路閥。多路閥的閥滑塊在兩個端部區域處分別具有支承區段,其同時作為控制區段起作用,以用于將通過供應通道輸送的壓力油可選地繼續引導到負載(Verbraucher)處或者相對于負載阻斷壓力油。閥滑塊實施成硬密封的(hartdichtend),從而其在不帶附加的彈性體的密封件的情況下與閥罩殼的包圍其的外圍的壁面共同作用。已知的多路閥設計成三位四通閥并且使以下成為可能,即在與供應通道分離的狀態中將引導到負載的兩個工作通道與引導到容器(Tank)的卸載通道(Entlastungskanal)相連接。在這種類型的多路閥中的基本問題在于,為了避免泄漏硬密封的閥方案必須設計成帶有在閥滑塊和容納閥滑塊的控制腔的壁面之間的非常窄的徑向間隙。在理想狀態中,在這種類型的閥方案中閥滑塊壓力平衡并且幾乎不經受摩擦(reibungsbehaften)。然而,由于與加工相關的形狀誤差或由于閥滑塊在控制腔中傾覆(Verkippen)僅僅可不充分地平衡徑向地作用的壓力。由此,在施加壓力時可引起明顯的摩擦力和卡緊力,其損害功能性和使用壽命。雖然,通過尤其高成本的加工工藝和預定非常小的加工公差可盡可能排除與加工相關的形狀誤差。然而在各種情況下仍不可實現閥滑塊的精確筆直的造型,從而閥滑塊通常具有甚至幾微米大的彎曲。其結果為,安裝在控制腔中的閥滑塊具有稍微的傾斜,從而徑向地在支承區段和控制腔的壁面的由支承區段覆蓋的縱向區段之間出現帶有楔形的橫截面形狀的中間空間,在流體加載時,其引起不對稱的壓力分布并且由此引起作用到閥滑塊上的與壓力成比例的橫向力。這導致閥滑塊在控制腔中的一定的卡緊,其結果為提高的磨損并且主要在比例閥的情況下不利地作用于閥滑塊的定位精度。如申請人已知的那樣,在經典的硬密封的比例閥或伺服閥中,也已經通過以下方式抵抗不對稱的壓力分布,即在支承區段的外周緣處構造軸向地間隔開的槽形的壓力卸載槽。然而,由此僅僅相當不完全地實現力求的壓力平衡。已經從文件DE 10 2004 057 520 Al中已知這樣的閥,即其閥滑塊具有控制凸緣(Steuerbund),該控制凸緣與閥襯套的密封橋接部一起限制密封間隙。密封橋接部實施成帶有斜面,該斜面如此設計,即在密封橋接部的單側的壓力加載時出現變形,由該變形得到穩定閥滑塊的楔形間隙。但是,在根據文件US 4,450,865的這種類型的閥中,這剛好為所形成的楔形間隙,其導致所描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實現這樣的多路閥,即盡管存在閥滑塊的與加工相關的形狀誤差,但是該多路閥使無摩擦的且精確的運行成為可能。為了實現該目的設置成,閥滑塊至少部分地如此構造成可彈性地彎曲,即支承區段通過經過由支承區段遮蓋的至少一個供應孔流入的壓力流體的流體力可如此相對于控制腔取向,即在支承區段和控制腔的由支承區段遮蓋的外圍的壁面之間形成軸向地連續的由所供應的壓力流體流經的環形的流體支承間隙(Fluidlagerspalt)。如果由此出發,即在供應通道未加載的狀態中由于形狀誤差在支承區段和控制腔的外圍的壁面之間存在楔形間隙,則壓力流體的徑向的供應具有的結果為,支承區段由于不對稱的壓力加載而相對于控制腔對中地(zentrisch)取向對準。流體流動的這樣的部分 (即其從供應孔中起在楔形間隙的變窄的方向上流動)與相反地定向的流動部分相比引起更強的徑向地定向的流體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扭矩作用到支承區段上,即該扭矩使支承區段相對于控制腔同軸地對中。通過閥滑塊的至少部分地存在的彈性的可彎曲性(例如其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即,聯接到支承區段處的橋接區段具有相對小的橫截面)使取向對準過程成為可能。通過支承區段相對于控制腔的取向,圍繞支承區段得到環形的軸向上連續的間隙,其可由流入的壓力流體流經并且可被稱為流體支承間隙,因為其引起流體動力的支承效應。根據在支承區段的外周緣的哪個區域中安置至少一個供應孔,由所供應的壓力流體基本上在僅僅一個軸向方向上流經流體支承間隙,或者,由于流體流分散(aufspalten)在兩個彼此相反的軸向方向上流經流體支承間隙。取決于在閥滑塊和至少一個供應孔之間占據的相對位置,流體支承間隙的兩個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被流經的縱向區段的長度比例可變化。通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措施,實現壓力對中的、減小摩擦和磨損的支承效應,其主要在所謂的硬密封的閥滑塊中是尤其有利的,并且僅僅通過至少一個決定性地用于閥滑塊的支承的支承區段的徑向的壓力加載而出現。在閥滑塊中,該支承原則既可應用于液壓系統(Hydraulik)也可應用于氣動系統(Pneumatik)或者同樣應用在其它流體介質中。其既適合用于切換閥(Schaltventil)也適合用于連續閥(Stetigventil)。對于功能性的基本前提為,僅僅通過支承區段的傾斜引起的楔形間隙的徑向的壓力加載與閥滑塊的足夠的彎曲彈性相關聯,以用于通過相對于閥滑塊的至少另一支撐在控制腔的外圍的壁面處的區段彎曲實現支承區段的取向。從從屬權利要求中得到本專利技術的有利的改進方案。適宜地,如此構建多路閥,即用于形成流體支承間隙(在氣動的應用中其為空氣支承間隙)的支承區段軸向地使兩個控制腔區段相互分離,這兩個控制腔區段至少在閥滑塊的這樣的位置(即在其中支承區段遮蓋至少一個控制孔)中聯接到或可聯接到這樣的壓力水平上,即,其小于出現在至少一個控制孔處的壓力水平。以這種方式在所有情況中保證力求的、實現流體動力的支承效應的流體流動。優選地,兩個通過支承區段相互分離的控制腔區段的一個聯接到卸載通道處,卸載通道與大氣的壓力水平相連接,例如直接與環境或與容器相連接。以相似的方式,另一控制腔區段可位于大氣的壓力水平處,或者但是(尤其地當該支承區段同時用作控制區段時)與工作通道相通,待利用的負載可聯接到工作通道處。雖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支承原則也可應用在平的密封面中,推薦根據帶有圓形的、尤其地環形的外輪廓的活塞滑塊的類型的閥滑塊的設計方案。如果閥滑塊構造成活塞形,則在支承區段的外周緣處可以相對于閥滑塊同心地且彼此帶有軸向的間距的方式布置多個環形的泄壓槽。借助于這種泄壓槽,通過相應的尺寸設計可根據需要實現支承力的強化或減弱。如已經指出的那樣,可如此構造多路閥,即至少一個支承區段同時形成控制區段,其用于控制這樣的流體流,即應利用該流體流操控聯接的負載。這種控制區段尤其地由此而出眾,即其在閥滑塊的至少一個軸向的位置中如此軸向地布置在至少一個控制孔旁邊,即其僅僅還部分地或者完全不再遮蓋該控制孔。以這種方式,出現在至少部分地未被遮蓋的控制孔和同樣通入控制腔之內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3.03 DE 102010010061.71.一種多路閥,帶有閥罩殼(3),在該閥罩殼(3)中存在由外圍的壁面(6)限制的長形的控制腔(5),在所述控制腔(5)中以可軸向地移動的方式布置有閥滑塊(16),該閥滑塊(16)在至少一個端部區域(25,26)處具有遮蓋所述外圍的壁面¢)的縱向區段的支承區段(27,28),具有更小的橫截面的橋接區段(36,37)聯接到所述支承區段(27,28)處,其中,用于供應壓力流體的供應通道(12,12a, 12b)如此利用至少一個供應孔(13a,13b)在所述外圍的壁面(6)處通入,即在所述閥滑塊(16)的至少一個軸向的位置中由所述支承區段(27,28)覆蓋所述至少一個供應孔(13a,13b),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滑塊(16)至少部分地如此構造成可彈性地彎曲,即所述支承區段(27,28)通過經過由所述支承區段(27,28)遮蓋的至少一個供應孔(13a,13b)流入的壓力流體的流體力可如此相對于所述控制腔(5)取向,即在所述支承區段(27,28)和所述控制腔(5)的由所述支承區段(27,28)遮蓋的外圍的壁面(6)之間形成軸向地連續的由所供應的壓力流體流經的環形的流體支承間隙(48)。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路閥,其特征在于,可由所供應的壓力流體從所述至少一個被遮蓋的供應孔(13a,13b)出發在兩個彼此相反的軸向方向上流經所述流體支承間隙(48)。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多路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支承區段(27,28)使兩個控制腔區段(53,54)軸向上相互分離,所述兩個控制腔區段(53,54)至少在所述至少一個供應孔(13a,13b)的由所述支承區段(27,28)遮蓋的狀態中聯接到或可聯接到這樣的壓力水平上,即其小于在所述至少一個供應孔(13a,13b)處輸送的壓力流體的壓力水平。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路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支承區段(27,28)使兩個控制腔區段(53,54)軸向上相互分離,位于大氣的壓力水平處的卸載通道(55)通入所述兩個控制腔區段(53,54)的一個(54)中,并且同樣這種卸載通道或可與待操控的負載相連接的工作通道(12d,12e)通入所述兩個控制腔區段(53,54)的另一個(53)中。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路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滑塊(16)構造成帶有圓形的外輪廓的活塞形狀。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R施文策爾,G戈梅爾,
申請(專利權)人:費斯托股份有限兩合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