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通風窗,頂蓋(4)和主框部件(9)用不銹鐵螺釘連接于一體,形成完整的通風窗,推拉裝置(15)和開啟裝置分別固定于頂蓋(4)和內蓋(1)的前后兩端,換氣扇(14)固定于導風罩(6)的中心,導風罩(6)一端與頂蓋(4)相連,內蓋(1)、副框(3)和裝飾板(2)置于主框部件(9)的內圈,頂蓋(4)后端設有擋雨罩(5),擋雨罩(5)上連接有導風罩(6),進風口設計在扣手型材(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風罩(6)內設有二條擋雨筋Ⅰ(7)和Ⅱ(8),配合擋雨罩(5)形成二重防水。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具有強排風、噪音小、密封嚴、啟閉省力、內外雙向開啟的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CN 102910050 A書明說1/3頁—種車用通風窗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客車車用通風窗。
技術介紹
由市場調查、相關數據及圖表分析得知,現有的客車車用通風窗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1、漏水車輛在雨中高速行駛時,受到氣流的影響,雨水會從出風口進入通風窗內部,造成通風窗漏水,影響整車的質量和使用;2、噪音大通風窗存在噪音大的問題, 噪音大于68分貝。產生此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換氣扇電機本身產生的噪音;二是通風窗內部排風系統設計不合理產生的噪音;3、換氣量不足為緩解通風窗漏水問題,生產企業不得不縮小排氣口 ;為降低噪音,會降低換氣扇電機的轉速,電機轉速降低則會導致風壓減小。以上兩個原因直接導致了通風窗換氣量不足。4、啟閉費力目前通風窗常用的啟閉方法是將手施力于內蓋兩側的扣手處,由于內蓋兩側與主框部件之間空間狹小,只有手指前端能伸入扣手內,導致啟閉很費力。5、外部無法開啟現有的通風窗大多只能從車輛內部開啟,當車輛發生事故時救援人員無法從外部開啟通風窗進行施救。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用通風窗,是在導風罩上增加兩個擋雨筋,配合擋雨罩形成多重防水,用離心換氣扇和流線型導風罩,將啟閉通風窗的扣手位置和進風口位置進行集成,內、外開啟裝置采用雙聯動轉軸連接,進風口、使得車用通風窗減小風阻,增加換氣量,同時大大降低了回風噪音,雨水滲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并實現內外雙向開啟。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一種車用通風窗,包括內蓋、裝飾板、 副框、頂蓋、擋雨罩、導風罩、主框部件、扣手型材和換氣扇,頂蓋和主框部件用不銹鐵螺釘連接于一體,形成完整的通風窗;推拉裝置和開啟裝置分別固定于頂蓋和內蓋的前后兩端, 換氣扇固定于導風罩的中心,導風罩一端與頂蓋相連,另一端與擋雨罩相連,并固定于頂蓋上,形成了換氣的通道,內蓋、副框和裝飾板置于主框部件的內圈,頂蓋后端設有擋雨罩,擋雨罩上連接有導風罩,進風口設計在扣手型材上,將扣手型材固定于內蓋內,裝飾板固定在扣手型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風罩內設有二條擋雨筋I和II,配合擋雨罩形成二重防水。所述的開啟裝置分為內開啟裝置和外開啟裝置,內開啟裝置與外開啟裝置采用雙聯動轉軸連接,分別裝在內蓋和頂蓋上。所述的導風罩為ABS合金工程塑料。所述的扣手型材上開有一排矩形通孔,作為通風窗的進氣口,其材質為鋁型材。所述的換氣扇為離心換氣扇。所述的主框部件的垂直方向有一直邊,直邊上安裝有異形截面的橡膠密封圈。本專利技術結構,進風口、出風口位置和導風罩的結構設計更符合流體力學,減小風3阻,可增加換氣量47. 5%,同時大大降低了回風產生的噪音。為增大換氣量,設計時加大了出風口面積,為防止漏水,采用多重防水結構,首先擋雨罩會阻擋約99%的雨水侵入,其次導風罩上的兩條擋雨筋會對剩余侵入的雨水進行再次阻隔,雨水滲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導風罩材料采用ABS合金工程塑料,大大減弱了換氣扇運行時產生的噪音。是在導風罩上增加兩個擋雨筋,配合擋雨罩形成多重防水,增強防水可靠性;導風罩材料采用ABS合金工程塑料,大大減弱了換氣扇運行時產生的噪音。采用離心換氣扇和符合流體力學的流線型導風罩,增大換氣量;將啟閉通風窗的扣手位置和進風口位置進行集成,啟閉時更省力,且造型更美觀。內、外開啟裝置采用雙聯動轉軸連接,實現內外雙向開啟。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后視圖。圖3是圖I的A— A剖面圖。 圖4是圖I的B— B剖面圖。圖中,I內蓋、2裝飾板、3副框、4頂蓋、5擋雨罩、6導風罩、7擋雨筋I、8擋雨筋II、 9主框部件、10扣手型材、11橡膠密封圈、12內開啟裝置、13外開啟裝置、14換氣扇、15推拉>j-U ρ α裝直。具體實施方式由圖I知,是本實施例的主視圖,一種車用通風窗,包括內蓋I、裝飾板2和副框3。由圖2知,是本實施例的后視圖,擋雨罩5固定于頂蓋4后端,并與擋雨罩5相連, 換氣扇14固定在導風罩6的中間,內蓋I與頂蓋4固定。由圖3知,是圖I的A— A剖面圖。包括內蓋I、裝飾板2、副框3、頂蓋4、擋雨罩5、導風罩6、主框部件9、扣手型材10和換氣扇14,推拉裝置15固定于頂蓋4的前端,換氣扇14固定于導風罩6的中心,內蓋I、副框3和裝飾板2置于主框部件9的內圈,頂蓋4后端設有擋雨罩5,擋雨罩5上連接有導風罩6,進風口設計在扣手型材10上,將扣手型材10 固定于內蓋I內,裝飾板2固定在扣手型材10上,導風罩6內設有二條擋雨筋I 7和II 8, 配合擋雨罩5形成二重防水。推拉裝置15固定在頂蓋4上;開啟裝置分為內開啟裝置12和外開啟裝置13,內開啟裝置12設在內蓋I的一端,外開啟裝置13設在頂蓋一端。導風罩6 —端與頂蓋4固定, 另一端與擋雨罩5相連接,并固定于頂蓋4的中部;內蓋I放置在主框部件9內圈,并固定在頂蓋4上,主框部件9的垂直方向有一直邊,直邊上安裝有異形截面的橡膠密封圈11,起密封作用;內開啟裝置12與外開啟裝置13采用雙聯動轉軸連接,分別裝在內蓋I和頂蓋4 上。由圖4知,是圖I的B—B剖面圖。兩個扣手型材10開有一排矩形通孔,用于進風, 其固定于內蓋I上,作為啟閉通風窗時的扣手,裝飾板2固定于扣手型材10上。換氣扇14 固定在導風罩6的中心位置,導風罩6 —端與頂蓋4相連,另一端與擋雨罩5相連,并固定于頂蓋4上,形成了換氣的通道,其造型符合流體力學,減小了空氣流通時的阻力。導風罩 6內設有擋雨筋I 7和擋雨筋II 8,雨水首先被擋雨罩5阻擋,擋水筋I 7和擋水筋II 8對滲入到導風罩6的雨水進行兩次阻隔,這樣形成多重防水結構。將頂蓋4和主框部件9用不銹鐵螺釘連接于一體,形成完整的通風窗。這種車用通風窗采用了不同的換氣結構、防雨結構和啟閉結構,具有強排風、噪音小、密封嚴、啟閉省力、內外雙向開啟的特點。本專利技術的通風窗的防雨結構采用的是多重防水的設計。雨水經過擋雨罩結構的阻擋后,還要經過導風罩上兩個擋雨筋結構的兩次阻擋,從而避免雨水進入車輛內部。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通風窗,包括內蓋(I)、裝飾板(2)、副框(3)、頂蓋(4)、擋雨罩(5)、導風罩(6)、主框部件(9)、扣手型材(10)和換氣扇(14),頂蓋(4)和主框部件(9)用不銹鐵螺釘連接于一體,形成完整的通風窗,推拉裝置(15)和開啟裝置分別固定于頂蓋(4)和內蓋(I)的前后兩端,換氣扇(14)固定于導風罩(6)的中心,導風罩(6) —端與頂蓋(4)相連,另一端與擋雨罩(5)相連,并固定于頂蓋(4)上,形成換氣的通道;內蓋(I)、副框(3)和裝飾板(2) 置于主框部件(9)的內圈,頂蓋(4)后端設有擋雨罩(5),擋雨罩(5)上連接有導風罩(6), 進風口設計在扣手型材(10)上,將扣手型材(10)固定于內蓋(I)內,裝飾板(2)固定在扣手型材(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風罩(6)內設有二條擋雨筋I (7)和II (8),配合擋雨罩(5)形成二重防水。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用通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啟裝置分為內開啟裝置(12)和外開啟裝置(13),內開啟裝置(12)與外開啟裝置(13)采用雙聯動轉軸連接,分別裝在內蓋(I)和頂蓋(4)上。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用通風窗,包括內蓋(1)、裝飾板(2)、副框(3)、頂蓋(4)、擋雨罩(5)、導風罩(6)、主框部件(9)、扣手型材(10)和換氣扇(14),頂蓋(4)和主框部件(9)用不銹鐵螺釘連接于一體,形成完整的通風窗,推拉裝置(15)和開啟裝置分別固定于頂蓋(4)和內蓋(1)的前后兩端,換氣扇(14)固定于導風罩(6)的中心,導風罩(6)一端與頂蓋(4)相連,另一端與擋雨罩(5)相連,并固定于頂蓋(4)上,形成換氣的通道;內蓋(1)、副框(3)和裝飾板(2)置于主框部件(9)的內圈,頂蓋(4)后端設有擋雨罩(5),擋雨罩(5)上連接有導風罩(6),進風口設計在扣手型材(10)上,將扣手型材(10)固定于內蓋(1)內,裝飾板(2)固定在扣手型材(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風罩(6)內設有二條擋雨筋Ⅰ(7)和Ⅱ(8),配合擋雨罩(5)形成二重防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軍軍,鮑忠星,許丹俊,戴碧暉,
申請(專利權)人:丹陽市光華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