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領域的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循環泵、儲油槽、膨脹槽、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與循環泵的吸口相連,循環泵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的出口與供油管相連,膨脹槽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上部另設一透氣口,其特征是:儲油槽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儲油槽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將隔板左右兩室連通。熱的油蒸氣被儲油槽左側的冷油阻隔,既不與外界大氣接觸,也不排出,降溫后油蒸氣又回到儲油槽內,能充分保護油質,且不污染空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特別涉及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
技術介紹
在工業生產中,間接加熱的應用非常廣泛,傳統的間接加熱方法多數采用水、水蒸汽作為媒介,但是在常壓下,水的沸點僅約100°c,使用范圍有限,而使用水蒸汽為媒介,當溫度達200°C時,壓力將達4MPa。由于高壓帶來的危險性極高,所以當用熱設備需求溫度很高的情況下,如使用蒸汽作為媒介,為保證安全,裝備的投入及使用費用將大幅度增高。相比而言,當溫度達300°C時,導熱油的蒸汽壓則低于O. 05MPa,因此熱媒加熱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其原理為利用導熱油作為傳遞熱量的媒介,先通過加熱爐對低溫油進行加熱,再利用管路將高溫油輸送到用熱設備,利用熱交換器向外散發熱量,放熱后的導熱油溫度有所降低,再將其沿管路送回油爐加熱,形成一閉路的連續循環的加熱系統。在導熱油供熱 系統中,由于熱量及油料全部回收繼續循環,因此在高溫區工作,導熱油系統的經濟性及安全性遠遠優于傳統方式。導熱油在加熱過程中溫度每升高100°C,體積將有7%左右的膨脹,并產生少量的油蒸氣,必須對此加以釋放,才能保證導熱油在系統中的正常循環。目前絕大多數熱媒加熱爐均采用開式膨脹系統來泄壓。開式膨脹系統中,回油管的導熱油經循環泵泵入熱媒加熱爐,在熱媒加熱爐中加熱后,從供油管輸出向車間供熱。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在系統最高處設一膨脹槽,最低處設一儲油槽。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一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另設一透氣口與大氣相通以釋放壓力。這種開式膨脹系統,膨脹槽的油與回油管相通,溫度較高,而膨脹槽中溫度較高的導熱油通過儲油槽的透氣管直接接觸到外界空氣,從而使油質迅速惡化,同時熱油蒸氣排出造成了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使高溫的導熱油不接觸大氣,延長使用壽命O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循環泵、儲油槽、膨脹槽、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與循環泵的吸口相連,循環泵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的出口與供油管相連,膨脹槽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上部另設一透氣口,所述儲油槽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所述儲油槽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將隔板左右兩室連通。膨脹槽的溢流管與儲油槽的左側相連,在儲油槽的右側設置透氣口,系統未運行前,膨脹槽及儲油槽內的凈壓為零,儲油槽內左右兩室油位相平。系統開始運轉加熱后,熱油膨脹至膨脹槽,將膨脹槽上方的油氣擠至儲油槽的左側,壓低左側油位,使右側油位提高,從而達到泄壓的目的。高溫導熱油留在膨脹槽內,而熱的油蒸氣被儲油槽左側的冷油阻隔,既不與外界大氣接觸,也不排出,降溫后油蒸氣又回到儲油槽內,所以能充分保護油質,且不污染空氣。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所述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輔助排氣管與所述膨脹槽的上部相連通,所述輔助排氣管上安裝有輔助排氣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所述送油管與所述回油管之間通過旁通閥相連通。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所述膨脹槽的底部設有放空管與儲油槽相連,所述放空管上設有放空閥。附圖說明 圖I為本專利技術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的示意圖。圖2為膨脹槽油位處于低位時的系統圖。圖3為膨脹槽油位處于高位時的系統圖。圖中1熱媒加熱爐、2循環泵、3儲油槽、4膨脹槽、5油氣分離器、6供油管、7回油管、8膨脹管、9排空管、10旁通閥、11排氣閥、12輔助排氣閥、13排空閥、14透氣管、15U型連通管、16隔板、17溢流管。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I、循環油泵2、儲油槽3、膨脹槽4、送油管6、回油管7,回油管7與循環泵2的吸口相連,循環泵2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I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I的出口與送油管6相連,膨脹槽4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3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7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5,膨脹槽4的底部設有膨脹管8,膨脹管8與油氣分離器5的出口相連,膨脹槽4上方設溢流管17與儲油槽3相連,儲油槽3上部另設一透氣口 14,儲油槽3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16,儲油槽3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15將隔板16左右兩室連通。回油管7的最高處設有輔助排氣管與膨脹槽4的上部相連通,輔助排氣管上安裝有輔助排氣閥12。送油管與回油管7之間通過旁通閥10相連通。膨脹槽4的底部設有放空管9與儲油槽3相連,放空管9上設有放空閥13。如圖2所示,膨脹槽4的溢流管17與儲油槽3的左側相連,在儲油槽3的右側設置透氣口 14,系統未運行前,膨脹槽4及儲油槽3內的凈壓為零,儲油槽3內左右兩室油位相平。如圖3所示,系統開始運轉加熱后,熱油膨脹至膨脹槽4,將膨脹槽4上方的油氣擠至儲油槽3的左側,壓低左側油位,使右側油位提高,從而達到泄壓的目的。高溫導熱油留在膨脹槽4內,而熱的油蒸氣被儲油槽3左側的冷油阻隔,既不與外界大氣接觸,也不排出,降溫后油蒸氣又回到儲油槽3內,所以能充分保護油質,且不污染空氣。停機降溫后,各部分油位又回到正常,見圖2。權利要求1.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循環泵、儲油槽、膨脹槽、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與循環泵的吸口相連,循環泵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的出口與供油管相連,膨脹槽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上部另設一透氣口,其特征是所述儲油槽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所述儲油槽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將隔板左右兩室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輔助排氣管與所述膨脹槽的上部相連通,所述輔助排氣管上安裝有輔助排氣閥。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其特征是所述送油管與所述回油管之間通過旁通閥相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熱媒加熱爐的膨脹槽,其特征是所述膨脹槽的底部設有放空管與儲油槽相連,所述放空管上設有放空閥。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領域的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循環泵、儲油槽、膨脹槽、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與循環泵的吸口相連,循環泵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的出口與供油管相連,膨脹槽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上部另設一透氣口,其特征是儲油槽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儲油槽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將隔板左右兩室連通。熱的油蒸氣被儲油槽左側的冷油阻隔,既不與外界大氣接觸,也不排出,降溫后油蒸氣又回到儲油槽內,能充分保護油質,且不污染空氣。文檔編號F24H9/00GK102937336SQ20111023545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5日專利技術者胡順林 申請人:胡順林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熱媒加熱爐的油系統,包括熱媒加熱爐、循環泵、儲油槽、膨脹槽、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與循環泵的吸口相連,循環泵的出口與熱媒加熱爐的進口相連,熱媒加熱爐的出口與供油管相連,膨脹槽位于系統的最高處,儲油槽位于系統的最低處,回油管的最高處設有油氣分離器,膨脹槽的底部設有膨脹管,膨脹管與油氣分離器的出口相連,膨脹槽上方設溢流管與儲油槽相連,儲油槽上部另設一透氣口,其特征是:所述儲油槽的中部橫斷面上設有將左右兩邊隔絕的隔板,所述儲油槽的底部設有U型連通管將隔板左右兩室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順林,
申請(專利權)人:胡順林,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