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電子器件以及制備該電子器件的方法。其中該導電電極包括:分離設置的正電極和負電極;功能層,該功能層連接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所述功能層包括線形材料。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導電電極通過設置分離的正電極和負電極,并進一步通過包含線形材料的功能層連接該正電極和負電極,使得采用該導電電極的電子器件的電學性能的均一性得到顯著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電子器件制造
,具體涉及一種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采用該導電電極的電子器件,以及該電子器件的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在利用印刷方法生產電子產品的研究開發中,電子油墨的成膜性能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為克服溶液型油墨在印刷過程中的成膜難題,以碳納米管為代表的線形材料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由于這類線形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電學特性,印刷所組成的網絡比較容易獲得比普通油墨更理想的性能,因此被大量的科研機構、企業用于制備電子產品的半導體或導體部分,例如晶體管、傳感器、透明導電薄膜等。然而,這類由線形材料所組成的電子油墨也有自身的不足,突出表現在該類材料 在印刷過程中所組成的網絡具有隨機性,大面積印刷產品上不同部位的電學性能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基于印刷線形材料的電子器件性能也因此具有比較大的不均勻性,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會有超過10倍的差距。雖然現在有很多針對印刷線形材料不均勻性的學術和工藝研究,但該難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種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其可以使采用其的電子器件的性能均一性得到顯著提高。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該導電電極的電子器件。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又在于提供一種制備該電子器件的方法。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之一,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所述導電電極包括 分離設置的正電極和負電極; 功能層,所述功能層連接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所述功能層包括線形材料。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功能層通過噴墨打印、氣流噴印、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膠印、網版印刷、平版印刷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連接于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之間。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形材料選自碳納米管、無機半導體納米線、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有機納米線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為實現上述另一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子器件,包括 基底; 設置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導電電極和第二導電電極,所述第一導電電極和所述第二導電電極分別包括 分離設置的正電極和負電極; 功能層,所述功能層連接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所述功能層包括線形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導電電極的正電極和所述第二導電電極的正電極間連接有第一引線,所述第一導電電極的負電極和所述第二導電電極的負電極間連接有第二引線,所述第一引線和所述第二引線分別連接有引線電極。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子器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三導電電極和第四導電電極,所述第三導電電極和第四導電電極分別包括正電極和負電極,所述第三導電電極的正電極和所述第四導電電極的正電極間連接有第三引線,所述第三導電電極的負電極和所述第四導電電極的負電極間連接有第四引線,所述第三引線與所述連接于第一引線的引線電極相連,所述第四引線與所述連接于第二引線的引線電極相連。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引線、第二引線、第三引線、第四引線中的至少兩根引線具有交叉處,所述交叉處的至少兩根引線之間設置有絕緣層。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引線電極通過印刷、真空沉積、濺射、刻蝕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制得。 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基底選自玻璃、硅片、陶瓷、高分子薄膜、金屬片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子器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導電電極和/或第二導電電極上的第五導電電極,所述第五導電電極與所述第一導電電極和/或第二導電電極間設置有絕緣層。為實現上述又一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制備上述電子器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基底;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若干個具有分離設置的正電極和負電極的導電電極; 用包括有線形材料的功能層連接所述導電電極的正電極和負電極; 將屬于同一電子器件的若干導電電極的正電極用引線連接,并將負電極也用引線連接; 設置引線電極將所述連接導電電極的正電極的引線互聯,設置引線電極將所述連接導電電極的負電極的引線互聯,得到電子器件陣列; 切割所述電子器件陣列得到分離的電子器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導電電極通過設置分離的正電極和負電極,并進一步通過包含線形材料的功能層連接該正電極和負電極,使得采用該導電電極的電子器件的電學性能的均一性得到顯著提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方式的電子器件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方式的制備電子器件的方法的流程 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I中電子器件陣列的結構示意 圖4是圖3所示的電子器件陣列中單個電子器件的結構示意 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中電子器件陣列的結構示意 圖6是圖5所示的電子器件陣列中單個電子器件的結構示意 圖7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3中電子器件陣列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4中電子器件陣列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專利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內。參圖1,介紹本專利技術的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的一具體實施方式。由于圖I所示的電子器件100中包括四個的本專利技術的導電電極,故在此僅針對其中的一個對本專利技術的內容做闡釋。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導電電極11包括正電極111、負電極112、以及功能層113。正電極111和負電極112彼此分離設置,功能層113連接正電極111和負電極112,該功能層113包括線形材料。這里所說的“分離設置”是指正電極111和負電極112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電性接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正電極和負電極可以分別由多根并列的導電跡線組成,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正電極和負電極也可以僅僅設置為單個的導電塊,將正電極和負電極設置成多根并列的導電跡線的好處是,包括有線形材料的功能層113可以較佳的將正電極111和負電極112相連,提高均一性。上述的功能層113可以例如通過噴墨打印、氣流噴印、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膠印、網版印刷、平版印刷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連接于正電極111和負電極112之間。組成該功能層113的線形材料可以例如選自碳納米管、無機半導體納米線、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有機納米線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繼續參照圖1,介紹本專利技術的采用上述導電電極11的電子器件100的一具體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電子器件100包括基底17、第一導電電極11、以及第二導電電極12。需要說明的是,在下述的實施方式中,可能會采用“第一導電電極”、“第二導電電極”等的方式進行描述,但是這里所說的“第一”、“第二”并不代表任何功能或者結構上的區另IJ,而僅僅是為了描述的方便。第一導電電極11和第二導電電極12設置于基底上,該第一導電電極11和第二導電電極12的結構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已作詳盡描述,在此不做贅述。另,雖然在圖I中對第二導電電極12的功能層未作標注,但并不代表第二導電電極12僅僅包括正電極121和負電極122,這里所作的省略只是為了描述的方便。基底17具有絕緣面(未標注),上述的第一導電電極11和第二導電電極12設置在該絕緣面上。需要理解的是,基底17可以是選擇本身絕緣的材質,也可以是選擇本身并不絕緣,但通過例如在不絕緣的基底上涂覆絕緣膠等方式制作絕緣面,在本實施方式中,基底的材質可以例如選自玻璃、硅片、陶瓷、高分子薄膜、金屬片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線形材料的導電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電極包括:分離設置的正電極和負電極;功能層,所述功能層連接所述正電極和所述負電極,所述功能層包括線形材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崔錚,林劍,孫超,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納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