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除第二管部件(14)與第一管部件(12)的連結的情況下,通過使環形部件(40)向箭頭A方向移動,凸部(70)的傾斜面(70A)與凸輪部(56)的凸部(66)的傾斜面(66A)滑動,止動器(52)從配合位置向非配合位置方向旋轉。其結果,設于第二管部件(14)的止動器(52)的爪部(54)的前端部(54A)與第一管部件(12)的被配合部(21)的配合面(21C)的配合被解除。另外,在連結第二管部件(14)和第一管部件(12)的情況下,若使環形部件(40)處于鎖定位置,將第一管部件(12)壓入第二管部件(14),則止動器(52)的爪部(54)彈性變形,爪部(54)的前端部(54A)越過被配合部(21),與被配合部(21)的配合面(21C)配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連接管道等的連接器。
技術介紹
至今,作為用于汽車用管道等的連結部上的連接器,已知有能夠瞬時連結陰部件和陽部件的連接器。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具有在外周具有一個周緣槽的陽部件;以及具有兩個外側突起的陰部件,該兩個外側突起利用接受密封墊片及固定墊片的內側凹部分別劃分設置。另外,在連結陰部件和陽部件的情況下,陰部件不覆蓋陽部件的周緣槽而向陽部件延伸出,并且固定夾嵌合在陽部件的槽及劃分設置于陰部件的上述突起之間的槽中,使兩者保持在軸上的預定位置。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表2007 - 52797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本專利技術考慮上述事實,提供能夠提高連結時及拆卸時的操作性的連接器。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案提供如下連接器,其具有第一管部件,形成有被配合部;第二管部件,在能夠壓入上述第一管部件的端部以能夠向配合位置和非配合位置移動的方式安裝有與上述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件,且在外周部以能夠沿著軸向向鎖定位置和鎖定解除位置移動的方式安裝有環形部件;配合機構,設置于上述配合部件和上述被配合部中的至少一方,且通過連結上述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而使位于上述配合位置的上述配合部件與上述被配合部配合;移動防止機構,設置于上述環形部件,且在上述環形部件處于上述鎖定位置時防止上述配合部件從配合位置向非配合位置移動;以及移動機構,設置于上述配合部件和上述環形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且通過上述環形部件從上述鎖定位置向上述鎖定解除位置移動,使上述配合部件向上述非配合位置的方向移動。在上述方案中,通過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連結,利用設置在形成于第一管部件上的被配合部和可移動地安裝于第二管部件的端部上的配合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的配合機構,處于配合位置的配合部件和被配合部配合。另外,此時,以能夠沿著軸向向鎖定位置和鎖定解除位置移動的方式安裝于第二管部件的外周部上的環形部件處于鎖定位置,設置于環形部件上的移動防止機構防止配合部件從配置位置向非配合位置移動。另一方面,在解除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的情況下,通過使環形部件從鎖定位置向鎖定解除位置移動,設置于配合部件和環形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移動機構使配合部件從配合位置向非配合位置移動。由此,能夠解除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從而,不使用與第一管部件或第二管部件分體的固定夾,而能瞬時裝卸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由此,能夠提高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時及拆卸時的操作性。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案的基礎上,上述移動機構還可以是在向拉開上述第一管部件與上述第二管部件的操作方向移動上述環形部件時滑動的滑動部。在上述方案中,若向拉開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方向移動環形部件,則設置于配合部件和環形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滑動部滑動,從而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的配合被解除。由此,沿著軸向從鎖定位置向鎖定解除位置方向移動環形部件的操作和拉開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操作成為同一方向的操作,進一步提高拆卸時的操作性。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案的基礎上,上述移動機構還可以具有對上述配合部件向從上述配合位置朝向上述非配合位置的方向加力的加力機構,通過向拉開上述第一管部件與上述第二管部件的操作方向移動上述環形部件,上述加力機構使上述配合部件從上述配合位置向上述非配合位置移動。在上述方案中,若向拉開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的方向移動環形部件,則利用加力機構的作用力,配合部件和被配合部件的配合被解除。由此,沿著軸向從鎖定位置向鎖定解除位置方向移動環形部件的操作和拉開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操作成為同一方向的操作,進一步提高拆卸時的操作性。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 三方案中任何一個方案的基礎上,上述配合機構還可以通過彈性變形使上述配合部件與上述被配合部配合。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通過配合機構彈性變形,配合部件和被配合部配合,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使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配合。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 三方案中任何一個方案的基礎上,上述配合機構還可以具有加力機構,利用上述加力機構的作用力使上述配合部件與上述被配合部配口 ο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通過配合機構利用加力機構的作用力移動,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配合,因此能夠可靠地使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配合。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 五方案中任何一個方案的基礎上,上述環形部件還可以在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操作部。在上述方案中,通過把持設置于環形部件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操作部,容易進行環形部件的移動操作。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 六方案中任何一個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密封部件密封上述第一管部件與上述第二管部件之間。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利用密封部件密封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之間,因此能夠確保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部的密封性。本專利技術的第八方案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方案的基礎上,上述密封部件還可以在第一管部件與上述第二管部件的沿著上述軸向相對的壁部之間,以V字形槽的開口部朝向上述第一管部件和上述第二管部件的徑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方案中,利用具有開口部朝向第一管部件和第二管部件的徑向的V字形槽的密封部件,密封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沿著軸向相對的壁部之間。由此,不影響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各徑向的尺寸公差而能確保密封性。其結果,根據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各徑向的尺寸公差,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插入力不會增大到需要以上,進一步提高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時及拆卸時的操作性。專利技術效果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提供可提高連結時及拆卸時的操作性的連接器。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拆卸時的操作性。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拆卸時的操作性。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使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配合。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可靠地使配合部件與被配合部配合。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容易進行環形部件的移動操作。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確保第一管部件與第二管部件的連結部的密封性。由于本專利技術的第八方案構成為上述結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連結時及拆卸時的操作性。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從連接器的軸向觀察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連結解除時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沿著圖I的5 — 5剖切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著圖4的6 — 6剖切線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沿著圖7的8 — 8剖切線的剖視圖。圖9是表示與圖8對應的解除狀態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沿著圖10的12 — 12剖切線的剖視圖。圖13是表示與圖12對應的解除狀態的剖視圖。圖1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圖16是沿著圖14的16 — 16剖切線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根津干夫,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利富高,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