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回液過濾站,包括閥體和濾芯,閥體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閥體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中各設有一個濾芯,該兩個濾芯的出口和出液口彼此連通;各濾芯包括主體和固定在主體上的濾網;主體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間的濾管,濾管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濾網設置在濾管外壁上,濾網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是有效過濾面積較大、不易堵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煤礦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液壓支架的回液過濾站。
技術介紹
礦用液壓支架的工作介質是乳化液,乳化液的清潔度對液壓支架的各部液壓缸、各部閥組和支架整體液壓系統的使用壽命影響很大,乳化液中的雜質會造成液壓支架操作不靈,失控,甚至損壞。因此,必須對乳化液進行過濾,而日前常用的直通式過濾器由于濾網很容易被堵塞,使用一段時間必須更換或清洗,更換或清洗需停機,影響生產,且很不方便,所以需要用到回液過濾站來解決該技術問題。傳統的回液過濾站,其濾芯的外側端外露于閥體的濾液通道,且利用濾芯的外露端將濾芯固定在濾液通道中,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需要在濾芯上設置結構較為復雜的接頭,其加工難度和成本均較高。另外傳統回液過濾站的密封結構在用于大流量時,容易發生漏液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效過濾面積較大、不易堵塞的回液過濾站。。實現本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回液過濾站,包括閥體和濾芯,所述閥體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 ;所述閥體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所述左濾液通道的進口和進液口及左回液口連通,且左濾液通道的進口與進液口之間設有換向閥芯;所述右濾液通道的進口和進液口及右回液口連通,且右濾液通道的進口與進液口之間設有換向閥芯;所述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中各設有一個濾芯,該兩個濾芯的出口和所述出液口彼此連通;所述各濾芯包括主體和固定在主體上的濾網;所述主體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間的濾管,所述濾管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所述濾網設置在濾管外壁上,所述濾網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上述方案中,所述U字形濾臺沿濾管中心軸線方向貫穿濾管外壁。上述方案中,所述濾網包括多個均勻分布的U字形濾臺。上述方案中,所述濾網的一端設置在出液端座上,另一端設置在堵液尾座上。本技術具有積極的效果(I)本技術通過把濾網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使得在采用同樣大小濾管制作濾芯時,能夠獲得超過傳統濾芯數倍的實際有效過濾面積;另外雜質首先堆積在U字形濾臺最外側的部分,此時U字形濾臺其余部位的網體仍然可以起到過濾作用,隨著時間累積,雜質逐漸堆滿整個U字形濾臺,才需要對其進行清洗;所以本技術與傳統回液過濾站相比,具有效過濾面積較大、不易堵塞、使用壽命較長等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回液過濾站中濾芯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沿A-A線的剖視圖。附圖所示標記為閥體1,進液口 11,出液口 12,左回液口 13,右回液口 14,左濾液通道15,右濾液通道16,換向閥芯17,換向閥芯18,濾芯2,出口 21,主體4,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濾管43,透孔431,濾網5,U字形濾臺51。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圖I至圖3顯示了本技術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其中圖I為本技術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回液過濾站中濾芯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沿A-A線的剖視圖。本實施例是一種回液過濾站,見圖I和圖3,包括閥體I和濾芯2,所述閥體I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 11、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 12、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 13,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 14 ;所述閥體I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 ;所述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和進液口 11及左回液口 13連通,且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與進液口 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7 ;所述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和進液口 11及右回液口 14連通,且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與進液口 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8 ;所述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中各設有一個濾芯2,該兩個濾芯2的出口 21和所述出液口 12彼此連通;所述各濾芯2包括主體4和固定在主體4上的濾網5 ;所述主體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間的濾管43,所述濾管43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431 ;所述濾網5設置在濾管43外壁上,所述濾網5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43外側方向凸起,形成多個均勻分布的U字形濾臺51。所述U字形濾臺51沿濾管43中心軸線方向貫穿濾管43外壁。所述濾網5的一端設置在出液端座41上,另一端設置在堵液尾座42上。本實施例通過把濾網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使得在采用同樣大小濾管制作濾芯時,能夠獲得超過傳統濾芯數倍的實際有效過濾面積;另外雜質首先堆積在相鄰兩個U字形濾臺之間的部分,此時U字形濾臺其余部位的網體仍然可以起到過濾作用,隨著時間累積,雜質逐漸堆滿濾網大部分表面后,才需要對其進行清洗;所以本技術與傳統回液過濾站相比,具有效過濾面積較大、不易堵塞、使用壽命較長等優點。顯然,本技術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技術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技術的實質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回液過濾站,包括閥體⑴和濾芯(2),所述閥體⑴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11)、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12)、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13),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14); 所述閥體(I)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所述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和進液口(11)及左回液口(13)連通,且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與進液口(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7);所述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和進液口(11)及右回液口(14)連通,且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與進液口(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8);所述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中各設有一個濾芯(2),該兩個濾芯(2)的出口(21)和所述出液口(12)彼此連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濾芯(2)包括主體(4)和固定在主體(4)上的濾網(5);所述主體(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間的濾管(43),所述濾管(43)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431);所述濾網(5)設置在濾管(43)外壁上,所述濾網(5)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43)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5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過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U字形濾臺(51)沿濾管(43)中心軸線方向貫穿濾管(43)外壁。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過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5)包括多個均勻分布的U字形濾臺(5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回液過濾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5)的一端設置在出液端座(41)上,另一端設置在堵液尾座(42)上。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回液過濾站,包括閥體和濾芯,閥體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閥體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左濾液通道和右濾液通道中各設有一個濾芯,該兩個濾芯的出口和出液口彼此連通;各濾芯包括主體和固定在主體上的濾網;主體包括出液端座、堵液尾座、和位于出液端座及堵液尾座之間的濾管,濾管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濾網設置在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回液過濾站,包括閥體(1)和濾芯(2),所述閥體(1)前側端開設有進液口(11)、后側端開設有出液口(12)、左側端開設有左回液口(13),右側端設有右回液口(14);所述閥體(1)內還設有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所述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和進液口(11)及左回液口(13)連通,且左濾液通道(15)的進口與進液口(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7);所述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和進液口(11)及右回液口(14)連通,且右濾液通道(16)的進口與進液口(11)之間設有換向閥芯(18);所述左濾液通道(15)和右濾液通道(16)中各設有一個濾芯(2),該兩個濾芯(2)的出口(21)和所述出液口(12)彼此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濾芯(2)包括主體(4)和固定在主體(4)上的濾網(5);所述主體(4)包括出液端座(41)、堵液尾座(42)、和位于出液端座(41)及堵液尾座(42)之間的濾管(43),所述濾管(43)周邊壁上設有多個透孔(431);所述濾網(5)設置在濾管(43)外壁上,所述濾網(5)的部分網體向著濾管(43)外側方向凸起,形成U字形濾臺(5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雪祥,陳其淼,
申請(專利權)人:樂清市東風煤礦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